APP下载

追问文本,捕捉文字背后的声音

2016-11-01丁卫星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6年10期
关键词:用词文本

丁卫星

[摘 要]以追问作为主要的教学手段,不仅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课堂问题,还能让学生自主地理解、掌握文本内容,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文本的用词特点、人物形象、表达方式进行追问,让学生理解文本的内蕴,倾听文字背后的声音,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文本 追问 用词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8-040

小学不仅是学生语言知识积累的初级阶段,也是为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打下基础的重要时期。小学教材文本作为教学的主要载体,直接影响着语文教学的质量。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之前,应对文本进行解读,熟悉、理解文本内容,明确文本的内蕴,以达到更高的教学目标。在课堂上,以追问作为主要的教学手段,不仅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还能让学生自主地理解、掌握文本内蕴,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那怎样进行追问呢?

一、追问文本的用词特点

文章由句子构成,而句子又由词语组成。每个词语在句子中的运用,都直接影响文字表达的最终效果。因此,教师要需重视文本的用词特点,通过对文章某些特殊词语的解析,让学生明白词语的表达效果。如,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春光染绿我们双脚》一文,是首现代诗,在用词方面特别注意形象精炼。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先让学生自主进行朗读,之后提问学生:这篇文章词语是否难理解?在学生提出不懂的词语之后,教师进行解释说明,并提出第二个问题:请大家在朗读过程中找出觉得用得好的词语。有些学生认为:文章中“我们走到哪里,哪里便披上绿袍”中“绿袍”一词用得好。教师请学生说出为什么好。在学生回答之后,教师反问:用“绿衣”代替“绿袍”是否可以?经过思考后,学生给出两种不同的答案:赞成的和反对的。教师都要引导他们说明理由。不论学生的观点是否正确,教师都应给予肯定与鼓励,进而对“绿衣”“绿袍”两个词进行解释:二者虽然都表示植树的面积范围,但“绿衣”的面积没有“绿袍”大,用“绿袍”说明植树面积大;另一方面,“绿袍”在诗句中比“绿衣”押韵,更符合诗歌的朗朗上口的特点。通过层层递进设问的方式,引出词语最终的本质意义,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还提高了学生对词语的理解能力。

二、追问文本的人物形象

文章一般通过人物塑造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巧妙的人物形象塑造,不仅能够为文章增加色彩,还能传达人物所具有的精神品质。如,教学《神奇的克隆》一文,教师首先提问:大家是否知道什么是克隆?让学生先自行阅读文章,找出描写克隆技术的段落,进而抓住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好奇心理,解释说明:克隆技术,不仅可以克隆小动物,还可以克隆人类,这样就可以出现很多一模一样的动物,甚至分不清真假。在教学克隆羊多利这一节时,教师可以提问学生:是否愿意克隆自己?以辩论的形式,在课堂上展开10分钟左右的辩论赛——正方以克隆人的身份说明愿意克隆自己的原因,反方则表达不愿意克隆的原因。辩论过程中,教师应采取“沉默”的态度,让学生自由、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给予学生更多的主动权。辩论结束后,教师设问:到底是“克隆人”还是“人类”取得胜利呢?并进行总结,对双方提出的观点进行归纳,肯定和表扬双方积极发表自己的想法。不论哪方处于优势或劣势,教师最终都应判定,辩论打成平局,双方都提出了有利的观点,并用论据论证自己观点。最后,教师提出课后思考问题:克隆技术将来是否会频繁出现在日常生活中?让学生在课后也能进行自主学习和思考。辩论,不仅活跃课堂氛围,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发挥了学生想象力,让他们对文章涉及的人物形象进行深度的思考,从而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背后的真实意图。

三、追问文本的表达方式

文本的表达方式,很大程度上影响文本的表达效果。因此,在语文课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表达方式,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教学苏教版三年级课文《掌声》一文,教师首先让学生将文章中不懂的词语提出来,进行解释说明;接着,让学生迅速通读文章,问学生是否读得懂文章讲述一件什么事情,并想象小英的形象;随后提出问题:文章哪些句子描述了小英走上讲台时的心境?描写小英情感变化的句子有哪些?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了解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最后,教师解释说明:通过对小英上讲台前的描述,表现了小英尴尬、不愿上讲台发言、怕被嘲笑的心理;文中对小英情感变化的描述,为文章末尾小英因同学们的鼓励重新获得生活的勇气埋下了伏笔。

总而言之,只有注重文本背后的寓意,才能使语文教学达到更高的目标。学生只有明确文字背后的意义,才能对文中所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才能有所提高。

(责编 韦 雄)

猜你喜欢

用词文本
苍凉又喧嚣:《我与地坛》中的用词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写话妙计之用词准确
汪曾祺小说的用词特点赏析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論《柳毅傳》對前代文本的繼承與轉化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中美经济类网络英语新闻用词的对比研究
I Want to Be a Teac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