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远离那些满口“国粹”的人

2019-04-29李少威

南风窗 2019年8期
关键词:和服国粹民族性

李少威

一个人,如果没有多少认知修养,对社会现象提不出像样的思考,而又希望显得自己挺有文化,这时怎么办?

这是知识焦虑时代很多人的困惑,同时,也是许多“知识付费”直接针对的心理问题。困惑的人往往从知识(焦虑)贩卖者那里学来一些莫名其妙的新词、大词,花钱买到一点上当的感觉。

相信我,别那么麻烦,你可以翻几本“每天学一点国学”之类的书,记住几句孔子的话,或者了解一丁点京剧知识、传统书法和绘画,就够了。你当然还是出言肤浅,空洞无物,但这一切都有“国粹”这个词来为你撑腰了。

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第一个十年,那时传统文化还没有今天那么高的地位,但已经有先见者“隐隐地感觉到”一个海洋般的市场时代正在到来。于是就涌现了一批“国学大师”,有的用儒家思想来教授现代企业管理;有的用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和三纲五常、三从四德来教人做一个现代社会里“有修养的人”;还有的“半部论语治天下”,一碗鸡汤灌晕全中国。

在源头上,中国传统文化是令人着迷的。春秋战国,是世界文明“轴心时期”的一部分,中国人在2000多年前就创造了灿烂的政治、哲学、伦理思想。然而后世很快就忘了,那是一个开放的时代,一个交锋的时代,一个允许说话的时代,一个充满了理性与逻辑的时代。所以百家思想,是争论的结果,是理性与逻辑制胜的结果。

然而后来,尤其是今天的人们对待传统文化,一言以蔽之曰:“国粹。”

“国粹”是个什么玩意儿?在当下语境里,不知道。如果说在20世纪初这还是学养深厚的旧式学人对自身所在文化谱系的由衷归纳,在今天,这就是一个乌龟壳,缩在国粹里面,一切刀箭皆其奈我何。

更要命的是,这个概念忽大忽小。

以我观之,动辄“国粹”,别无他义,只是表明此人不学无术。

“国粹”有时指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这是最大的范畴了。當然,就什么是“精华”,人们又可以搞小动作,比如“女德”,不时竟有人到大讲堂上去以“国粹”之名堂而皇之地宣扬,就差没有现场售卖贞操带了。所以在概念最大的时候,“国粹”指的是一切好东西和一切垃圾的总和,这样的话,好东西“耻与为伍”而不得,也就羞于见人了。

“国粹”有时又指一种十分具体的传统艺术,比如京剧、昆曲、绍剧、越剧、黄梅戏、北京琴书、京东大鼓,甚至仅仅是脸谱、某种乐器或者一个建筑物。我是一个传统曲艺爱好者,然而最怕的就是人们把它们称之为“国粹”,怕什么来什么,除了不明所以的人带着钦慕前贤的态度对我吐出这个词之外,身在曲艺界或者其他传统艺术领域的专业人士,也动辄就“国粹”起来。似乎一“国粹”,就不能有任何怀疑,伟光正得不行。所以在作为基本单元的传统艺术、器具上,也有一种先验的执念,以为我传统我就高尚,正如鲁迅所说,即使无名肿毒,倘若生在中国人身上,也便“红肿之处,艳若桃花;溃烂之时,美如乳酪”。

以我观之,动辄“国粹”,别无他义,只是表明此人不学无术。

比如他们可能会对他国的一切都非常反感,尤其是日本。如果一个中国人喜爱和服,他们会非常义愤填膺:中国的汉服作为国粹那么美,为什么要喜欢和服!可惜这些人只敢在网络上义正辞严,在现实中往往默不作声,否则应该当面告诉他,“国粹”一词是个舶来词,来自日本。

日本在明治时代翻译出这个词,但他们要说的不是今天我们理解的这种神圣、完美之意,而是民族性,翻译自英文“Nationality”。民族性针对的是什么呢?现代性。

提到现代性,就到了一个理性讨论的阶段了,所以话题该结束了。

猜你喜欢

和服国粹民族性
论高等音乐教育中民族性的彰显
中国国粹——京剧
日本伝統文化が中日の若者への影響――和服を中心に
保护好我们的国粹
飘逸在方寸里的国粹
和服是如何演变的
和服是如何演变的
走进国粹脸谱大本营
论工笔重彩画的民族性
论传统雕塑的民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