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奥塔戈运动训练联合萧氏双C护理模式在老年脑梗死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2019-04-29谢静

中国全科医学 2019年11期
关键词:偏瘫康复训练脑梗死

谢静

脑梗死为临床多发血管疾病类型,在我国具有较高发病率,对患者身心健康及家庭经济均造成极大影响[1-3]。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技术不断提高,脑梗死病死率明显降低,但仍存在部分患者经对应规范治疗后遗留失语、运动功能障碍及认知功能障碍等不同类型后遗症,其中脑梗死偏瘫最为常见[4-6]。对脑梗死偏瘫患者实施有效肢体功能康复训练,对恢复其肢体功能、改善预后及提高生活质量意义重大。奥塔戈运动训练为临床常用干预措施,主要用于避免老年人群跌倒及提升平衡力及肌力,取得了良好效果,对促使脑血管疾病及髋关节术后患者机体功能康复均发挥了重要作用[7-9]。但脑梗死偏瘫病程较长,需长期进行功能康复训练及治疗,且受身心及家庭经济情况等因素影响,导致患者治疗及康复训练依从性不佳,影响整体康复训练效果[10-12]。因此,选取有效护理干预辅助奥塔戈运动训练对脑梗死偏瘫予以综合干预极为必要。萧氏双C护理模式即舒适护理,其目的在于通过护理干预协助患者各个层面均达到最愉快状态,对提升护理质量具有积极意义[13]。本研究选取84例脑梗死偏瘫患者,探讨奥塔戈运动训练联合萧氏双C护理模式在老年脑梗死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1月—2017年5月河南省胸科医院收治的脑梗死偏瘫患者8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42)与研究组(n=42)。对照组中男23例,女19例;年龄61~78岁,平均年龄(69.0±6.3)岁;偏瘫侧:左侧24例,右侧18例。研究组中男25例,女17例;年龄60~81岁,平均年龄(68.9±6.0)岁;偏瘫侧:左侧25例,右侧17例。两组性别、年龄、偏瘫侧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194,P=0.659;t=0.075,P=0.941;χ2=0.049,P=0.825)。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第7版《神经病学》[14]中脑梗死诊断标准;(2)无外力辅助可平衡端坐时间>15 min;(3)单侧肢体瘫痪;(4)年龄≥60岁;(5)患者及家属知晓本研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1)并发重度骨关节病、冠心病、心力衰竭者;(2)并发听力障碍、失语者;(3)发病前存在肢体功能严重障碍者;(4)并发恶性肿瘤者;(5)并发肺气肿、心绞痛、心肌梗死等限制活动功能病变者。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采取奥塔戈运动训练+常规护理,奥塔戈运动训练:于综合外科病房与患者进行交流,发放《患者版奥塔戈运动训练指南》,向其讲解奥塔戈运动训练作用。针对不同患者,评估其机体功能状态,确定运动强度及运动量,明确肌力及平衡训练运动量的等级要求,并确定个性化居家锻炼方案。患者出院后开始开展个性化居家锻炼方案,共涵盖两部分,即:(1)热身运动、平衡功能训练、肌力训练,3次/周,30 min/次;(2)步行运动,2次/周,30 min/次。进行肌力训练时给予负重带作辅助设备,并于训练过程中记录每周奥塔戈运动次数、跌倒发生次数、步行次数等。定时对患者进行上门随访,及时进行奥塔戈运动训练指导,参照患者机体功能状态逐渐增加平衡训练难度、适量增添负重带实施肌力训练。常规护理包括健康知识宣教、日常相关注意事项讲解、心理疏导等内容。

1.3.2 研究组 于对照组基础上采取萧氏双C护理模式:(1)心理舒适护理,护理人员主动进行自我介绍,向患者详细介绍脑梗死偏瘫基本知识、奥塔戈运动训练内容及对机体功能恢复的重要性等,并告知既往规范进行奥塔戈运动训练及治疗后取得良好康复效果的成功案例,帮助患者树立康复信心,确保其能以最佳心理状态接受功能康复训练。(2)环境舒适护理,应激反应可导致患者出现不良情绪,不利于其规范进行治疗及康复训练,因此应与患者建立良好护患关系、获取其信任,针对其负性情绪予以调节,并定时对病房进行通风换气、清洁打扫,确保室内温度及湿度适宜,并减少探班人数及次数、噪声,为患者提供优质睡眠环境。(3)日常生活舒适干预,协助患者养成良好作息习惯,确保其劳逸结合、规律作息,保证睡眠时间及质量,针对吸烟、喝酒患者加强对应指导,协助其戒烟戒酒。(4)加强家庭及社会支持,鼓励患者家属、朋友、同事等多与其沟通交流,使其感受到亲情温暖及社会支持,并于康复训练期间保持良好心态,避免负性情绪影响康复进程。(5)健康宣教,分别于入院时、康复训练前、出院时以多媒体、健康知识手册及口头宣教等形式进行健康宣教,加深患者对疾病自身、功能康复训练重要性及必要性的正确认知,确保其能遵从医嘱坚持规范训练。两组均干预2个月。

1.4 观察指标 (1)肢体功能评分:分别于干预前、干预1个月、干预2个月依据Fugl-Meyer评定量表(FMA)对两组患者的肢体功能予以评估,总分为100分,分值越高代表肢体功能恢复效果越好[15]。(2)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分别于干预前、干预1个月、干预2个月依据Barthel指数(BI)予以评估,包括日常生活活动动作、自我照顾活动(转移、洗澡、进食、如厕、穿衣等)、行动相关活动(上下楼梯、关节被动及主动活动),总分为100分,分值越高代表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效果越好[16]。(3)生活质量评分:分别于干预前、干预1个月、干预2个月依据生活质量核心量表(QOL-30)予以评估,包括躯体功能、心理状况、认知能力、生活能力,总分为100分,分值越高代表生活质量改善效果越好[17]。(4)康复训练依从性:自制康复训练依从性问卷,包括规范运动、规律作息、定时复查等,总分为100分,≥90分为完全依从,70~89分为部分依从,<70分为不依从。(5)护理满意度:自制护理满意度问卷,由患者和家属对护理质量与态度、舒适度等予以评估,总分为100分,≥90分为非常满意,70~89分为满意,<70分为不满意。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重复测量数据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同组不同时间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照组与研究组不同干预时间FMA评分、BI、QOL-30评分比较 治疗方法与时间在FMA评分、BI、QOL-30评分上存在交互作用(P<0.05),治疗方法和时间在FMA评分、BI、QOL-30评分上主效应均显著(P<0.05)。干预前两组FMA评分、BI、QOL-30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个月、干预2个月研究组FMA评分、BI、QOL-30评分较对照组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P<0.05)。两组干预1个月、干预2个月FMA评分、BI、QOL-30评分较干预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对照组与研究组康复训练依从性比较 对照组与研究组康复训练依从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024,P=0.003,见表2)。

2.3 对照组与研究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对照组与研究组护理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988,P=0.003,见表3)。

表1 对照组与研究组不同干预时间FMA评分、BI、QOL-30评分比较(±s,分)Table 1 Comparison of FMA score,Barthel index and QOL-30 scor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表1 对照组与研究组不同干预时间FMA评分、BI、QOL-30评分比较(±s,分)Table 1 Comparison of FMA score,Barthel index and QOL-30 scor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注:FMA=Fugl-Meyer评定量表,BI=Barthel指数,QOL-30=生活质量核心量表;与对照组比较,aP<0.05;与同组干预前比较,bP<0.05

组别 例数 FMA评分 BI QOL-30评分干预前 干预1个月 干预2个月 干预前 干预1个月 干预2个月 干预前 干预1个月 干预2个月对照组 42 24.7±2.6 42.1±3.8b 63.5±3.6b 26.2±9.5 52.5±11.2b 62.2±9.7b 37.2±3.7 53.1±5.0b 64.2±5.8b研究组 42 24.3±2.3 53.2±3.5ab 75.6±3.8ab 26.4±9.1 60.2±10.6ab 73.2±9.4ab 36.7±3.4 61.2±4.1ab 74.3±5.5ab F值 F交互=10.108,F组间=13.379,F时间=21.686 F交互=15.629,F组间=14.668,F时间=14.134 F交互=23.681,F组间=19.068,F时间=21.967 P值 P交互<0.001,P组间<0.001,P时间<0.001 P交互<0.001,P组间<0.001,P时间<0.001 P交互<0.001,P组间<0.001,P时间<0.001

表2 对照组与研究组康复训练依从性〔n(%)〕Table 2 Adherence to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between the two groups

表3 对照组与研究组护理满意度〔n(%)〕Table 3 Level of nursing satisfac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3 讨论

脑梗死具有较高致残率及病死率,其中最常见功能障碍类型为偏瘫,对患者生活质量、日常活动均构成了极大威胁[18-19]。大量研究表明,脑梗死偏瘫患者存在不可逆性中枢神经元损害,仅通过药物治疗通常难以恢复其功能,而于疾病发生初期通过按摩及功能康复训练等物理形式则可对运动通路上各个神经元予以刺激,增强脑组织残存细胞兴奋性,促进健侧脑组织或病灶周边组织细胞代偿或重组,形成新通路,以此促使脑梗死后神经功能恢复[20-22]。

奥塔戈运动训练主要目的在于避免老年人跌倒,并改善参与者跌倒效能水平、平衡能力、运动能力,在多种疾病康复训练中均有所应用。研究表明,实施奥塔戈运动训练前首先对患者机体功能予以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制定对应运动强度及运动量方案,实施步行能力、平衡能力及肌力优化训练,同时定时进行随访,对患者奥塔戈运动训练情况予以监督、指导,确保其能规范进行训练[23]。唐浪娟等[24]研究结果显示,采取奥塔戈运动训练的帕金森出院患者跌倒效能、室内外活动维度评分和平衡能力分值均显著提高。李寰等[25]研究结果指出,奥塔戈运动训练在改善老年脑出血后运动障碍患者起立-行走耗时、肢体运动功能等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但由于脑梗死偏瘫患者多为老年人群,且康复训练用时较长,因此仅实施运动训练对老年患者实施干预较难取得预期效果,需同时实施有效护理干预[26-28]。

常规护理虽可取得一定效果,但其多以疾病为中心作整体导向,对患者精神、心理、社会、家庭等方面缺乏足够重视,致使患者于护理期间舒适度较差、治疗及护理依从性不佳,因此难以取得预期护理效果。同时,常规护理中护理人员多是根据个人护理经验进行的干预,不仅缺乏护理目标指向性,同时未有效融入临床先进护理理念,导致护理服务无法满足全面性及同质化需求。随着现代医学进展,当前护理模式已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向“以患者为中心”,不仅注重满足患者病理生理需求,且应重视患者精神、心理等身心方面的干预,多角度、全方位为其提供优质护理服务,提升其治疗期间舒适度,以此确保康复训练效果及护理质量。萧氏双C护理模式涵盖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危重症监护、药疗、舒适与安全、清洁卫生、出入院护理等诸多方面。萧氏双C护理模式还涵盖舒适护理,包括精神舒适、社会舒适、心理舒适、生理舒适,以期可减少疾病对患者造成的痛苦感,使其尽量在相互理解、人际交往、舒适、睡眠、休息及食物等方面得到满足,以此使其精神、思想、身体与周边环境形成一个相互融洽状态,提高其舒适度。

近些年,随着萧氏双C护理模式在临床应用中逐渐普及,其应用价值得到多项研究证实,杨志敏等[29]研究结果显示,经萧氏双C护理干预后,幻肢疼痛患者4级疼痛率降低至3.4%。谢湘梅等[30]则表明,于经口气管插管患者中实施萧氏双C护理模式,患者舒适度分值高达(67.51±7.17)分,且护理满意度较高。本研究中,干预1个月、干预2个月研究组FMA评分、BI、QOL-30评分较对照组升高,且康复训练依从性优于对照组,表明联合实施奥塔戈运动训练及萧氏双C护理,可更有效恢复患者机体功能,提高其康复训练依从性,对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积极意义,分析其原因可能在于:(1)通过有效康复训练,利于患侧肢体血液循环改善,刺激残存细胞功能,以此促使机体运动功能恢复;(2)脑梗死病情较为危重,遗留偏瘫会对其日常活动、社会生活等均造成影响,易使患者出现易怒、焦虑等情绪,因此本研究着重进行心理舒适护理,以和蔼、热情态度开展护理工作,护理期间给予患者充足尊重,针对其负性情绪给予有效鼓励与安慰,促使其保持良好心态,利于提高其康复训练依从性,积极、规范进行奥塔戈运动训练;(3)患者住院期间易因陌生环境影响而出现恐惧、焦虑情绪,因此本课题组研究期间通过环境舒适护理,营造良好住院环境,保证患者休息质量及时间,利于使其保持身心舒适状态。此外,研究组护理满意度优于对照组,提示奥塔戈运动训练联合萧氏双C护理模式可有效提高老年脑梗死偏瘫患者对护理工作认可程度,利于减少护患纠纷、树立医院优质服务形象。

综上所述,奥塔戈运动训练联合萧氏双C护理模式,可有效恢复老年脑梗死偏瘫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肢体功能,改善其生活质量,提高康复训练依从性及护理满意度。但本研究尚存在一定不足,如样本量较少,且观察研究时间较短,因此研究结果是否具备广泛效力仍需进一步探究证实。

猜你喜欢

偏瘫康复训练脑梗死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痉挛型偏瘫患儿注意力与运动功能的相关性
猕猴脊髓损伤康复训练装置的研制
听觉脑干植入儿童康复训练个案研究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凝血相关检测指标在脑梗死中的应用研究
气压差减重步行康复训练系统设计
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效果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