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人的留学观

2019-04-29

中外文摘 2019年7期
关键词:胡适学者心态

□ 张 熙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申请季,“留学”也再次成为全社会关注和热议的话题。对于如今的国人而言,出国留学已不再是什么新鲜事。“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随着留学生群体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平均年龄的逐年降低,留学也从关乎家国的“大事”渐渐地变成了寻常巷陌的“小事”。

从容闳、严复等“开眼看世界”的早期留学生算起,西学东渐时期的留学运动距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自中断近30年的海外留学恢复以来,改革开放40年间一阵阵“出国热”和一批批“留学潮”也历经了近半个世纪的光景。时至今日,我们不禁要问,当下的留学与早先相比,正在起哪些变化?

早先的留学,学术先行,“学”字当先,主要是为了成就学以报国的情怀与理想。倾举国之力,尽一世之才,留学所承载的那份光荣梦想或使命担当,真可谓是“学不成名誓不还”。如今的留学,学习本身已不再是其唯一的诉求;对于留学生而言,出国更多地只是为了实现自我经历的丰富与完善。无论是人力资本的笼聚,还是文化资源的累积,留学所带来的那种生命体验和生活际遇,只不过是“人生何处不青山”。

早先的留学,主要靠国家或学校的资助,以及社会或他人的捐助,常常是凑得几百甚至几十美金,一个人远赴重洋,独步天涯,勤工俭学是家常便饭,节衣缩食亦能苦中作乐。如今的留学,在很大程度上已成为家庭经济能力的测度,甚至是其财务安排的扩展。越有钱的越早走,没啥钱的晚点来,但只要有一丝可能,哪怕是砸锅卖铁,都会想尽一切办法把孩子送到国外。

由此观之,昔日少数知识精英的责任使命,如今已普遍成为年轻世代稀松平常的人生轨迹;以前天之骄子般炙手可热的“海龟”,如今很多也只是随风飘摇的“海草”在浪花里舞蹈。尽管如此,为什么时至今日,仍然有越来越多的人,想留学,去留学,甚至不得不留学?“将留学进行到底”的日子究竟何时才是个头儿?

“留学者,吾国之大耻也。留学者,过渡之舟楫而非敲门之砖也。留学者,废时伤财事倍而功半者也。留学者,救急之计而非久远之图也。”胡适于1912年在《非留学篇》开篇所谓之“留学之耻”,或与彼时国家民族之时运及知识群体之心态有关。但是,他所警惕的不是留学本身,而是作为运动式留学的“洋科举”;他所反对的不是取长补短、互相学习的平等交流,而是在“外国的月亮比较圆”的文化自卑心理役使下的“留学麻子”心态;他所担忧的不是只为了镀个金而囫囵吞枣却消化不良的“洋墨水”,而是留学之盲目风潮所引致“年年留学永永为弟子之国,而国内文明终无发达之望”的悲惨结局。

一百多年过去了,留学的心态和选择在不断变化,但留学背后的问题和症结却依旧存在。一方面,从学术生产体制本身而言,“学术殖民”下的评价、遴选和竞争的标准基本上仍由欧美一流大学所把持,攻英美博士、访海外名校、发英文论文等一系列“进贡”之举于短时间内无法革除。另一方面,尽管吾国学术或许在客观上于诸多方面确不如人,不留学或不学习,恐怕很难赶上遑论超越,独立性或主体性也无从谈起。但如果没有学术独立和文化主体的心态而一味效仿和攀牵,恐怕更容易落入胡适所谓的“留美预备学校”和“永永弟子之国”的尴尬境地。

留学之人无穷尽,留学之事几时休?浪潮也好,风尚也罢,你我甚至我们的子孙后代,都仍将深深地嵌入这历久弥新的百年宿命。是辱是荣,孰悲孰喜——将留学进行到底!?

猜你喜欢

胡适学者心态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只要心态好,我就是班里最靓的仔
做谦逊的人
学者介绍
还是“看掐架”心态
瞻仰胡适故居 见其未知一面
尊经或贬经?——胡适等人对“六经皆史”的不同解读
有感于胡适的读书“四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