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乡麻涌:曲艺+旅游擦亮“中国曲艺之乡”牌匾

2019-04-28李华

曲艺 2019年3期
关键词:曲艺文化

李华

麻涌粤曲曲艺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早在1921年,留日归国的吴星房就成立了“双英艳影”女戏班,走出国门到日本、越南等地演出。1926年,小英雄戏班成立,造就了丁公醒、曾师马、林京洪、刘秀球等一批曲艺名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麻涌粤曲曲艺文化更加蓬勃发展。1999年,广东省东莞市麻涌镇被中国曲艺家协会评为“中国曲艺之乡”,为进一步做大做强“中国曲艺之乡”品牌,擦亮这块牌匾,近年来,麻涌充分挖掘粤曲曲艺的文化底蕴,大力培养粤曲曲艺人才,创造性地开展大量的粤曲曲艺活动,创新工作思路,推动文旅结合,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促进了传统文化的发展。

一、主要做法

(一)优化环境建设,夯实发展基础

一是成立麻涌曲艺协会。为优化曲艺社管理,于早年成立东莞市戏剧曲艺家协会麻涌分会,由镇统一管理辖区内22个曲艺社,并下拨专项资金支持曲艺社日常运行和外出表演,吸引了更多爱好者加入到粤曲曲艺文化传承行列。

二是加强阵地建设。结合文旅融合发展,先后投入900多万元恢复白鹤榕荫、魁楼晚望、兰陵戏台等过去麻涌的著名景点,新建梅林曲苑戏台;推动小英雄艺术馆建成市级曲艺文化传统基地;整合各村(社区)文化资源,将各村(社区)曲艺社纳入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夯实粤曲曲艺文化发展基础。

三是优化扶持机制。2017年出台麻涌首份文化扶持办法——《麻涌镇扶持文化产业(事业)发展暂行办法》,成立麻涌文化产业(事业)发展专项资金,从粤曲曲艺创作、演出和比赛等方面予以奖励扶持,激发粤曲曲艺人才的参与热情。

(二)创新工作思路,打造特色品牌

一是打造“香飘四季”品牌。充分挖掘本土水乡文化传统内涵,把曲艺元素融入到“香飘四季”文化品牌,《香飘四季》一书是著名作家陈残云20世纪50年代根据水乡麻涌为原型写就的著名小说,在全国享有盛名。改革开放40年以来,麻涌从一个单一的农业镇转变为一个风景如画的全域旅游镇,一个集电商、粮油、物流、旅游、制造业为一体的港口重镇。通过举办粤曲邀请赛、曲艺展览、曲艺文化讲座等特色活动,提高粤曲曲艺爱好者的技艺水平,进一步扩大麻涌“香飘四季”曲艺品牌的影响力。

二是打造“古梅乐韵”品牌。为积极传承与弘扬粤曲曲艺文化,从2014年起以“弘扬文化精髓,培育新一代曲艺受众”为主题,打造集表演、欣赏、交流、培训、展览及讲座等多种形式于一体的“古梅乐韵”曲艺品牌。借助“中国曲艺之乡”的良好平台,每年投入60多万元,在新基莫氏祠堂、兰陵戏台、梅林曲苑等主要文化场所举办粤曲曲艺活动,深受广大群众欢迎。由于活动形式多样,受众面广泛,效果显著,该活动获评为东莞市“十大品牌”活动。

三是打造“粤曲进校园”品牌。从2010年起正式启动“粤曲进校园”项目,在麻涌古梅中心小学、漳澎小学、麻涌一小、麻涌一中等学校挂牌开展“粤曲进校园”活动,将粤曲学习常态纳入到学校青少年学生活动中,挖掘和培养曲艺文化人才,提升未成年人曲艺文化素养。2013年10月在校园中相继成立“小英雄”少儿粤剧粤曲团、“小梅花”少儿粤剧班,并专门聘请粤曲界名人执教,让学生们能够系统地学习粤曲曲艺表演艺术。2015年,省戏剧家协会在麻涌建立了广东第一个少儿戏曲传承基地,漳澎小学和古梅中心小学相继被东莞市粤剧发展中心、戏曲协会授予“戏曲进校园示范学校”牌匾。截至目前,麻涌已培育少儿粤曲曲艺人才近千人。

(三)开展优质活动,打响曲艺品牌

一是积极参加交流,融合先进技艺。积极参与国家、省、市的曲艺文化学术交流,主动吸收优秀的曲艺工作经验,融合推动本地曲艺文化发展。组织少儿粤曲表演团队赴中国文博会、中华龙舟大赛、中央电视台、广东电视台、广东省粤剧艺术中心、广州文化公园、市玉兰大剧院、市“都市彩虹”等平台进行曲艺演出,形成了一道独具水乡魅力的曲艺文化风景线。

二是注重理论研究,创作曲艺精品。注重对曲艺理论、经验的总结,在全国重点期刊《曲艺》上刊登多篇反映麻涌曲艺发展的专业理论文章。同时,2013年、2015年,麻涌镇曲艺爱好者的文章连续两届入选中国曲协举办的“岳池杯”论坛并受邀在全国交流会现场发言。每年投入50万元进行曲艺精品创作,近年先后创作了传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粤曲作品《父女同心》、反映廉政题材的曲艺作品《一半的奖赏》和表现“美丽麻涌”建设的粤曲作品《花海漂流结良缘》《麻涌颂》《岭南水乡花月夜》,进一步巩固了麻涌曲艺发展成果。邀请国家一级演员、戏剧梅花奖得主倪惠英团队打造精品项目——少儿粤语舞台剧《新钟馗捉鬼》,并先后在广东省粤剧艺术中心、市玉兰大剧院、麻涌拈花寺广场公演了五次。围绕麻涌新八景,创作了一批粤曲小调。

三是参与曲艺赛事,展示发展成果。组织“小英雄”少儿粤剧粤曲团、“小梅花”少儿粤剧班编排了一批优秀少儿粤曲曲艺节目,参加国内外赛事,相继获得第六届、第七届、第九届“广东省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第十九届、第二十二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全国“放飞梦想”总决赛,中韩国际奖交流比赛,台湾国际青少年艺术节等30多项赛事金奖。

(四)推进文旅融合,扩大品牌效应

麻涌这个岭南“鱼米之乡”经历了几番蜕变,将“臭水塘”变为国家湿地公园,重现如诗如画的岭南水乡景致。全国文明镇、全国美丽宜居小镇、广东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珠三角最美水乡、珠三角最美生态乡村、广东省森林小镇等荣誉让麻涌成为珠三角甚至全国各地游客的热门旅游休闲选择地,2018年,全镇接待游客达484万人次。新的时代,站在新的起点,乘着粤港澳大湾区和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的新东风,结合文化和旅游发展的大形势,麻涌统筹粤曲曲艺文化,在全域旅游投入900多万元恢复白鹤榕荫、魁楼晚望、兰陵戏台等过去著名景點的基础上,出资在华阳湖湿地公园内新建“林曲苑”戏台,并配备了专业的灯光音响设备,每周开展三到四次的常态化曲艺品牌活动,既为水乡麻涌增加了一批特色景点,又为东莞及珠三角、港澳台游客特别是粤曲曲艺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展示文化、交流粤曲、回忆乡愁的新平台,为增加外地游客、增加村民收入、提升麻涌人的幸福指数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为盘活白鹤榕荫、魁楼晚望、兰陵戏台、梅林曲苑、新基莫氏祠堂等麻涌新八景,麻涌在这些景点内定期举办粤曲曲艺专场、交流活动、专题讲座等活动,实现了粤曲曲艺文化与旅游发展的深入融合,开启了新时期麻涌粤曲曲艺文化发展的新方向,麻涌的曲艺品牌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群众的认可和喜爱。

二、存在问题

麻涌粤曲曲艺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许多问题与不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传承意识欠缺

虽然麻涌大多老年人对粤曲曲艺情有独钟,但中青年一代对传统粤曲曲艺文化的热情不高,参与度不够,缺乏传承发展的意识。

(二)创作后继乏力

在创作方面,麻涌粤曲曲艺大多外聘专业的团队进行创作,自身欠缺专业的演员、编剧和导演,这种“后继无人”的现象,直接导致创作乏力。

(三)培育观众困难

传统粤曲曲艺情节较为拖沓,节奏过于缓慢,表演风格过于程式化,与当下自由、活跃的社会风气格格不入,很难符合新时代审美要求,且其自身具有“曲高和寡”的特点,无法很快从“娱己”转变到“娱人”,因此培养新观众群体和新传承人较为困难。

(四)传承出现断层

一是麻涌各曲艺社成员多由年老一辈的业余爱好者组成,他们大多数上了一定年纪,且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专业技能培训,接受、学习和创新能力不足,表演節目的质量参差不齐,传承能力受限;二是少儿粤曲团队多为小学生,存在因升学、外出读书以及思想观念等因素而出现流失的现象,容易造成青黄不接的局面。

三、工作思考

麻涌粤曲曲艺是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何留住这些“活态”的文化遗产,进而在文化日益趋同的形势下维护和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一)政府主导,社会参与

麻涌粤曲曲艺要以政府为主导,给予政策、人员、资金的多方保障,使之得到传承和发展,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要加大对粤曲曲艺事业的硬件投入,通过增加粤曲曲艺创作经费、提供创作设备、新增粤曲曲艺交流场所等方式,为粤曲曲艺事业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同时,也应重视和利用好热心于粤曲曲艺非遗保护的个人和社会团体等民间力量,积极引导和动员其参与到粤曲曲艺非遗保护的工作中来,浓厚全社会传承发展粤曲曲艺的氛围。

(二)广泛联系,注重交流

以“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加强与省、市相关部门及粤曲曲艺社团的交流学习。强化与中国曲协、省曲协、市曲协等上级部门沟通交流,合作举办大型粤曲曲艺竞赛,进一步推动群众性粤曲演唱活动。组织镇内曲艺社团到顺德、广州等地交流学习,积极参加国家、省、市的各类大型演出和比赛。

(三)培养人才,提升水平

继续以粤曲进校园、进村居为抓手,建立健全人才培养长效机制,全面推动粤曲曲艺文化人才的梯队式培养。加大对“小英雄”少儿粤曲团、“小梅花”少儿粤剧班学员们的培养,挖掘优秀曲艺人才,并向省市曲艺教育学校输送高素质曲艺人才。定期举办粤曲曲艺活动和相关比赛,邀请专家举办培训课,多渠道多方式提高麻涌粤曲曲艺队伍的技艺水平。

(四)扶持社团,打响品牌

进一步加大对民间乐社的引导和专项扶持,支持民间乐社发展。继续深挖麻涌粤曲曲艺内涵,做大做强“古梅乐韵”“香飘四季”特色粤曲曲艺品牌,充分利用旅游旺季和梅林曲苑等展演平台,深入推进粤曲曲艺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进一步展示麻涌粤曲曲艺的品牌魅力和标杆作用。

(五)重视创作,鼓励创新

把繁荣粤曲曲艺创作和推动艺术创新作为工作重点,通过各项艺术活动和研讨论坛等方式,鼓励帮助粤曲曲艺爱好者、工作者努力提高艺术素质和理论水平,深入群众、深入生活,创作演出更多富有时代精神和艺术魅力的优秀作品。健全精品创作扶持机制,紧贴国家、省、市各项工作部署,催生一批弘扬社会主旋律的粤曲曲艺精品。

(六)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发挥政策导向,对创作出优秀粤曲曲艺作品、在大型比赛中取得佳绩等本土曲艺人才进行奖励,并充分利用广播、网络、电视、报纸等途径传播粤曲曲艺文化发展中的各种信息,使广大群众可以随时了解更多更广泛的资讯。通过各种宣传渠道树立典型,从而形成良好的行业风气,更好地发展和传承粤曲曲艺艺术。

(作者单位:广东省东莞市麻涌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

猜你喜欢

曲艺文化
思诗史为曲艺批评与创作赋能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曲艺泉城》
齐心聚力 共同推进建设中国特色曲艺学科发展
谁远谁近?
媒体时代曲艺批评应以曲艺活动为中心
从健康曲艺生态看曲艺学科建设的紧迫性
传承 民族 文化
什么是文化
烘云托月:聚焦曲艺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