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怀瑾握瑜 德艺双馨

2019-04-28龚翠萍

曲艺 2019年3期
关键词:老先生曲艺

龚翠萍

如果一人魅力十足且堪为人表,那大抵会得到一句“气场强大”的赞誉。照此而论,凌宗魁老先生的气场可谓十足。我这个曾经懵懂地在曲艺圈10环以外徘徊的贵州晚辈,也被这位重庆籍的谐剧表演艺术家所影响。只是这气场散发出来的不是让人“虎躯一震”的霸王之气,而是老先生平易近人的风度和因经年浸淫于谐剧艺术而自然散发出的艺术芬芳。

一、台下的仰望

我初见老先生是在2014年11月间,其时我正在重庆参加中国曲协举办的第六期全国曲艺创作高级研修班,并有幸与其他学员一同观看了第八届中国曲艺牡丹奖表演奖获得者凌淋“从凌开始”的专场文艺演出。有情人共缔鸳盟只需“一眼荡魂”,而人与艺术结缘又何尝不是如此?也就是在那一场演出中,我这个医生便深深喜欢上了谐剧。而更令人惊喜的是,在演出结尾,凌淋的父亲,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著名谐剧表演艺术家凌宗魁先生应邀上台。当主持人介绍这父子二人均获过中国曲艺牡丹奖时,现场顿时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而与他人一起激动鼓掌的我,远远望着这位慈眉善目的老人与爱子深情相拥,在羡慕之余还有一丝莫名的失落,只在工作之余涉猎曲艺的我,只能继续在曲艺的10环外徘徊,这种父子同心、共同追求艺术的温馨氛围怕是不可能获得吧。

二、长辈的坚持

虽然总在安慰自己:曲艺只是业余爱好。但在仰望老先生之后,那种临近宝山而不能入的莫名的不甘怎么也消除不了。所以工作之余,搜集老先生的相关变成了我的一个小爱好。

师从谐剧创始人王永梭、著名谐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曲协“突出贡献曲艺家”称号获得者、巴蜀十大笑星之一、著有《凌宗魁谐剧小品选》等文集、代表作有《听诊器》《开会》《王老三卖桃》《台上台下》等。

但文读千遍终究不如见真人一面,老艺术家位望既尊,等闲又怎能见到呢?

2017年12月31日,在息烽参加贵州省第十三届杜鹃书荟大赛的我,第二次见到了担任评委的老先生,并有幸观看了他在中国曲协送欢笑中的表演。如果说第一次见面,他给我的主要是源于曲艺世家的感动,那这一面,他给我的则是直击心灵的震撼。

我和三位搭档在后台见到了正在候场的老先生。他神情祥和,毫无架子,但行走站坐之间极为不便,不得不“倚重”一副拐杖。向后台工作人员打听,才得知他的双膝患病已经严重到了必须置换人工关节的地步,平地拄拐也最多能走动100米。高龄之下罹患如此病症,稍后还要登台,我们的心登时被揪成了一团。

10分钟以后,老先生与他的小女儿凌潇合作的喜剧小品《看病》开演。老先生时而踱步,从椅子上滑下来,时而硬生生摔到地上,行动间没有一丝不便。但作为医生我深知,老先生在台上的那一份自如之下,究竟有多少痛苦。但演出效果出奇得好,在他自然走心的表演下,现场笑浪如涌,掌声如雷。但我的心思不知什么时候已经不在表演上了。

老人一下场,我就按捺不住急着赶到后台探望。跛行的老人被人搀扶到侧台,短短十分钟的表演,他里衬的衣服已然湿透,额头汗珠密布,嘴唇间或有不自然地抖动。压下彻心的痛苦,只为将最好的一面奉献给观众,这得是对舞台有多敬畏、对观众有多热爱的演员才能做到的啊!

《看病》这个节目那天从早到晚连演了3场,老先生没说一声苦、一声累。感佩之余我有了些不理解——

“何必带病还这么卖力的表演呢?”我问凌潇,她笑着说:“爸爸就是这样的人,一上台,什么都忘了!要他不卖力?根本不可能的。”

息烽一面之后,我与老先生的联系逐渐频繁,对我的作品老先生倾注了很多的心血,不仅仔细审读,更提出缜密建议。比如我的一个剧本中有个需要两个7、8岁孩童参演的片段,老先生说:“你这个作品如果要立在舞台上,偶尔演一场不打紧,若需反复巡演,那么小的孩子,上学、生病、状态不好或者情绪失控都会耽誤表演,风险太大,作品中尽量不要出现这样小的孩子,以免给排演造成困难。”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创作最忌讳的就是只顾自己痛快而鲜少考虑表演的现实情况。从那以后,我对剧本中的每一个细节都会在与演员认真协商后仔细推敲,力求完美。但老先生常说,“我提的建议,你们觉得合理就采用,不合理不喜欢不必考虑,不要有一丝顾虑。”他这种虚怀若谷的气度,让我真正感受到了曾经欣羡的家庭艺术氛围。

2018年,我赴四川彭州参加全国青年曲艺工作者联盟的成立会议,事毕专程去拜望老先生,没想到老先生并不住在重庆市区,而是在百余公里外的荣昌区。老先生怕我人生地不熟找不到他家,先是安排凌潇陪伴,稍后更驾车迎接,这令我十分惶恐。作客期间,他的长女凌涛与我聊起了老先生的自传《一路走来》,“给父亲校对书稿时,才发现父亲还有那么多我不知道的故事。细读下来,知道了许多父亲从未提起的经历。”后来拜读,尽管书中内容之前多已知晓,但还是有不一样的感受。他从一个普通贫苦家庭、与艺术本不搭边的农村娃成长为一位颇有成就的艺术家,这中间承受的苦难远非常人能承受得起。

与凌宗魁一般年纪的老艺术家们,从艺之路大多不平坦。幼年家贫的凌宗魁,第一次接触演戏年方7岁。那时重庆江津白沙镇江边搭起了一个帆布戏棚子,从没看过演戏的他被其中的锣鼓声吸引,常常通过戏棚子缝偷瞄。后来被售票者发现撵走,还在逃跑时被江石划伤了脚,那道伤痕“伴随”他至今。但也是那次经历,让他对演戏有了兴趣。之后,只要有上台的机会,不管是在学校还是社区,他都无比珍惜。20世纪50年代末台海关系紧张时,愤怒的他写出了第一个活报剧《打倒杜勒斯》,这个剧不但在学校公演,还多次上街演出,颇受欢迎。这个剧虽简单,却是他一辈子演戏的起点。尽管家里人极力反对甚至棍棒相向,他还是抱着要演戏的念头不撒手。

1959年,少年凌宗魁迎来了人生第一次高光时刻。16岁的他参加了“重庆市群众文化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并获奖,接过有重庆市委权威认证痕迹的奖状时,他心里激动地不得了。所以他将1959年视为艺术人生真正的起点。他毕业后进入了成都铁路文工团,之后多方辗转,受四川评书大家程梓贤邀请,回到重庆沙坪坝曲艺队。从1963年3月到1988年12月,他在沙坪坝曲艺队呆了26年。老先生回忆,那是他从艺以来度过的最美好的日子——第一次发表作品、第一次作曲、第一次上电台录音、第一次学演相声、第一次创演四人评书……艺术生涯的太多第一次,都发生在这一时期。

后来他听人说起谐剧创始人王永梭先生的表演“好玩惨了”,便十分想拜见,但始终未能如愿。直到1977年初夏,他在《四川日报》上发现了广告栏上刊登着王永梭将于7月11日在成都人民公园演出的消息,“激动惨了,我一咬牙,丢下产后才七天的妻女,连夜坐火车跑去成都。”那时凌宗魁工资低,家庭负担重,手头拮据,“演出前求见先生,我只能递上两斤成都人当时都喜欢的三花茶,便宜撒,王老师见我谈吐可以,身材相貌也长得抻透,就答应了拜师学艺的请求。”

第一次看师父演出的经历,凌宗魁在40年后想起来都还无比清晰,“当晚我老师演了两个戏,《买三花》和《卖膏药》,一买一卖两段谐剧,我大开眼界,觉得这是世界上最奇妙的表演,表演惟妙惟肖,语言机智风趣,包袱一甩即炸,我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之后,凌宗魁开始成渝两地奔波,一心一意追随王永梭先生学习谐剧。

很多年后,凌宗魁早已凭借谐剧功成名就,他的忘年交、原民盟重庆市委主委金锡如老人曾题词相赠:“谐剧是一人,满台走风云,讽刺人间事,处处鸣不平。”

这十六字道尽了谐剧艺术的特质。“谐剧就是一个人在舞台演出,要求就非常之高,演员不但要有精湛的嘴皮子功夫,还得配合精准的面部表情、肢体动作,同时谐剧的内容还得发人深思,通常都是针砭时弊,鞭挞讽刺,在幽默风趣的表演中把有益的思想传递给观众,所以是一种相当难把握的表演形式。”凌宗魁说。

20世纪80、90年代,凌宗魁红遍全川,成了山城重庆最炙手可热的演员之一。他陆续创演了《退货》《听诊器》《开会》《王保长》《如此旅客》《父子春秋》《会议在进行》《王老三卖桃》《懂得起》等作品,将一百多项国家级、省部级文艺大奖收入囊中。

1992年,他牵头组织了中国首届谐剧研讨会,在期间的文艺展演上,他表演了节目《狗的问题》,很受好评。那年他还登上了中国曲协《曲艺》杂志封面。

从2015年起,他精心打磨,自筹资金,将谐剧《台上台下》改编为话剧并开启百场巡演。在每一场演出中他都亲历亲为,毫不含糊地对待每个演出细节。老先生自己则说,这一生惨淡经营,曲折坎坷,是舞台给了他梦想,所以才要永远心怀梦想,走向前方。

三、尽心的指导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如老先生这样的老艺术家,更应该被当作极珍贵的宝物。但2018年的一件小事,着实让老先生操了不少心,我现在想来,仍觉罪过。

2018年7月,我们这个毫无名气的业余团队突然走了大运——经跟我一起参加过全国曲艺创作高级研修班的胡磊蕾老师推荐,央视大型节目中心负责首届中国相声小品大赛的人员联系我,说想到贵州观看我们的小品,在为大赛选节目同时也为春晚储备语言类节目。这着实令我们惊喜!一个业余到没有经费、没有场地、甚至没有固定演出的团队,一个甚至对曲艺都一知半解的团队,居然接到了央视的问询!我们使出洪荒之力赶排了8个小品,谨供审核。央视派来的两位导演非常敬业,相应费用都是自己解决,看完节目留下意见就匆匆返程,来去还不到24个小时。

意见中有肯定,但更多的是继续打磨作品的勉励——文艺创演的一大难题是知道方向在哪里,但就是不知道该怎么走。所以如何修改剧本并重新组织排练,就成了我们最大的难题。我想过请教老先生,但想到他的身体状况后就改了主意,转而联系远在东北的好友黑晓欧导演。

未曾想老先生知道此事后,居然说可以不要报酬,无条件往返渝黔,为我们的作品诊脉把关。当时老先生的腿疾已经极为严重,难以承受换乘不同交通工具时步行的的疼痛,所以要自驾车前来。听到这一消息,我们坚决不同意——八九个小时的车程,个中劳顿年轻人尚且不易承受,更遑论一位已经76岁高龄的老人!我们通过老先生的亲朋反复劝说,只为劝他打消开车来贵州的念头。我们只希望他安生待在家中,通过网络提提意见就好。但他觉得面对面沟通才好解决问题,同时也想见见我们这群小伙伴,“主要想再看看你们的表演功力,才好对症下药!”“谁也阻止不了我来贵州帮你们,历史会证明我这个决定是对的,不要为我担心。”老人动身当天,连饭都没顾得上吃,仅用自带的热水泡方便面充饥,8小时即赶到盘州。再问老先生路上如何克服疲劳和腿疼?“先吃止疼药,困了再使劲捶腿唱歌解乏。”老先生呵呵笑着,一幅浑不在意的模样。

“要他不卖力?根本不可能的。”凌潇的这句话再次浮上心头,我没由来地鼻子一酸,险些掉下泪来。

草草住下后,老人就要来剧本着手修改,一刻不歇。晚饭时,黑晓欧导演和下班后陆续赶来的伙伴们在餐馆门口迎接老先生,谁料老先生一见大家,便先来了个90度的鞠躬,“感谢大家久等!”

大家全愣住了。“这哪像名人啊,老爷爷咋一点架子都没有?”“爷爷比你说得都好,我们太有福气了。”似乎听到了我们的一些私语,老先生风趣地说:“人在名前,人就能把名压住,这样才能踏踏实实的;名在人前,怕是来阵风就得把人吹跑了。所以我凌宗魁还是当个人名,不当名人吧!”现场顿时一片欢笑。顷刻间,老先生便和大家打成了一片,麻辣飘香的重庆话和土生土长的盘县话,还有黑晓欧导演大碴子味满满的东北话,烩成一派热闹景象,连饭店老板和服务员都被我们这群“怪客”吸引,不时放下手中的活计跑过来围观跟着偷听傻笑,那场景真是令我们永生难忘。

接下来的三天,用老先生的话来说,他是被关了“禁闭”。我们多数人不能脱产,只能下班后排练。而在我们上班时,他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一遍遍地改剧本,然后静静等我们下班后一起讨论。那几天,老先生马力全开,一有好点子,马上兴奋地给我打电话:“娃娃,这个地方让老太太拦住支书,把所有的话抢过来才好哦!”“管钱下场的时候,要回来扛起酒瓶跑才得行!”“杨老奶要抱起火腿边唱边跳才有味道!”“三个人的对话我重新修改了一稿,你快看哈微信里面哦!”见面时,老人总会拿出一沓沓字迹工整的手稿。三天后剧本定稿,老先生突然提出要离开,我们想留他多呆几天,他风趣地说:“一山不容二虎,虽然我跟黑导不会争吵,但我在,人家必然不好大展拳脚,我走,你们才能好好排练。”

老先生返程前一晚,黑导把从东北带来的折扇,跪着送给老人,一为感谢老人不辞辛劳为我们而来,二则告知老先生,他在排戏的过程中会对剧本进行调整,希望得到老人的谅解。老先生则一再嘱咐黑导要担起责任放手编排,“只要效果好,咋改都没意见!”

以艺术相交往,只论成品质量,没有一点小心思。老先生与黑导演坦诚相交,光风霁月,着实让我们这些人叹服。我们何德何能,竟能同时得到这两位的悉心指导。

后来,我們的作品因微弱的劣势未能入选,但我们收获了源自老人的无价关爱,已是知足。

“完美老人”是我们对他的集体评价,可能唯一不完美之处便是他为我们太不爱惜自身。或许在老先生的心中,生命诚可贵,艺术价更高;只为观众喜,余者皆可抛。这四句也许是老先生内心最真实的写照吧。

猜你喜欢

老先生曲艺
思诗史为曲艺批评与创作赋能
《曲艺泉城》
100万只猫
齐心聚力 共同推进建设中国特色曲艺学科发展
媒体时代曲艺批评应以曲艺活动为中心
从健康曲艺生态看曲艺学科建设的紧迫性
有我在,你怕啥
有我在,你怕啥
烘云托月:聚焦曲艺音乐
年 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