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民主政治建设的辩证法

2019-04-28王金豹

重庆行政 2019年2期
关键词:民主习近平法治

王金豹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民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会受到阻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要什么样的民主,如何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等关键性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形成了内涵丰富、思想深刻、意义深远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观,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从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治国理政治实践中可以发现,新时代民主政治建设,体现出日益鲜明的马克思主义方法的特征。这些特征集中体现为形实兼顾,人民民主和协商民主相统一;向度和力度兼顾,积极推进与稳健发展相统一;普遍与特殊兼顾,借鉴别国经验与立足本国国情相统一;柔刚兼顾,民主和法治相统一;继承与创新兼顾,继承马克思主义民主观和创新马克思主义民主观相统一。从方法特征的视角理解把握新时代民主政治建设,有助力于深化对新形势下民主政治发展规律的认识,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一、形实兼顾:人民民主和协商民主相统一

新时代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个突出特色,就是坚持人民民主和协商民主相结合。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之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决定了中国的民主不是少数人的民主,而是最大多数人民的民主。西方民主理论强调“个人本位”而不是“人民本位”,西方所指的“个人”实际上不是具体的个人,而是抽象的个人,用马克思的话说,就是“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的个体”。中国共产党的“人民本位”的人民民主思想,核心是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必须是以人民为主体的发展,中国现代政治必须是人民作主的政治。一方面强调国家权力来自人民,并由人民整体共同掌握,不允许国家权力落入某个社会集团手中。对此,毛泽东指出:“除了谁领导谁这一个问题以外,当作一般的政治纲领来说,这里所说的民权主义,是和我们所说的人民民主主义或新民主主义相符合的。只许为一般平民所共有、不许为资产阶级所私有的国家制度,如果加上工人阶级的领导,就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了。”[1]另一方面,人民民主是以保障和尊重个人权利为前提,是以推动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根本使命,并强调人民整体利益属于每个人共同创造和共同享有的利益。中国的民主实践表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其本质就是保证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2014年习近平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再次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2]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3]正是这一理念的再次强化和升华。可见,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当家作主作为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把人民民主作为社会主义民主的价值追求。

针对西方的选举民主常常是形式民主却实质不民主,民主的目的与民主的结果大为不同。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人民只有投票的权利而没有广泛参与的权利,人民只有在投票时被唤醒、投票后就进入休眠期,这样的民主是形式主义的。[4]如何通过有效的民主形式去体现人民民主这一本质?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协商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有益形式。强调协商形式与选举形式的共存,并不是要降低选举在中国政治中的重要性,而是要使得选举在中国政治生活中变得更加积极和活跃,以深化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从社会治理角度来看,在重大决策前在人民内部各方面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就共同性问题取得一致意见,有利于发扬民主、集思广益,有助于统一思想、凝聚共识,促进决策科学民主,完善人民有序政治参与。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是人民民主的真谛。”[5]可见,协商民主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所信奉的“人民主权”不仅仅是一个形式,更是在实质上使人民真正成为主权者,因而真正具有广泛性和人民性。因此,中国人民民主建设实践,不仅获得了宪法与法律的保障,而且与经济和社会发展有机统一起来;不仅从“以人为本”出发充实了自己的价值基础,而且在协商民主中丰富了自己的实现方式;这既符合民主政治的规律,也符合国家治理实际,不仅增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和制度自信,而且明确了自己的发展路径与原则。

二、向度和力度兼顾:积极推进与稳健发展相统一

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制度产生以后,必须要经历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从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脱胎于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旧中国,其完善和成熟更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这个过程中,必将伴随着一系列的改革。苏东剧变的历史教训深刻说明,发展社会主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但改革开放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即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始终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不动摇,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不动摇,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动摇。因此,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实践中,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强化党的领导地位,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做到积极推进与稳健发展相统一。一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针对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过程中遇到的关键和难点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消极回避,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为目的,以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一是坚持民主与改革同进行,在反腐败斗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科技创新、教育文化建设、医疗卫生安全、环境污染治理等诸多方面同时着手,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全面推进改革。二是坚持民主与法治共融合,强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必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三是坚持民主与权力相制约,努力构建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和协调机制,强化权力運行公开,加强民主监督,健全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和舆论监督体系。四是坚持依法和服务相统一,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另一方面,在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中,强调应遵循稳健发展的原则。一是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马克思主义政党深刻把握住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始终朝着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前进方向。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如果放弃了这一点,中国共产党的民主就会背离马克思主义方向,中国的民主政治也就失去了政治灵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坚持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坚决反对一切削弱、歪曲、否定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言行。”[6]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谈到“人民当家作主制度”时,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在談到“贯彻新发展理念”时,强调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谈到“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时,强调要“高举社会主义旗帜”等。因此,中国民主是社会主义方向,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观的底线原则和根本前提。二是强调中国的民主政治制度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西方所谓“普世价值”“公民社会”“三权分立”“宪政民主”的思潮否定党的领导,主张和鼓吹西方的多党制度的观点是错误的,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误解和背离。十八届四中全会进一步强调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正是对以上错误认识的鲜明回应。三是循序渐进、扎实推进的原则。习近平在谈到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时强调“既要快也不能太急,要在合理范围内掌握它”[7];经济工作强调“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问题导向、底线思维,发扬钉钉子精神,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迈进”;政治体制改革强调必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既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方向,又清醒认识到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既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步伐不能放缓,又要从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脚踏实地,稳步前进。坚持三者有机统一是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探索的科学总结,这既符合民主发展规律,也符合矛盾论和辩证法。这是新时代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个重要特征。

三、普遍与特殊兼顾:借鉴别国经验与立足本国国情相统一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以宽广眼界观察世界,以科学思维审视时代,积极适应世界形势变化,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竞争比较,学习借鉴人类社会优秀文明成果,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但是借鉴别国经验必须立足本国国情,在借鉴他国成功的制度的同时,探索出适应本国政治实践的政治模式,是我们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过程中首先需要明确的一个重要原则。这也是新时代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出发点和立足点。

中国民主要立足中国国情,这是中国民主政治的实践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民主要从国情出发”这一理念。他指出:“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国情,注定了中国必然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8]这表明,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着特殊的国情,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民主政治应从本国的实际出发,建立符合本国国情社情民情的民主政治,即走中国特色的政治民主化道路。诸如,强调“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行人民民主”,要坚持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定位为“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制度安排;强调协商民主,坚持民主集中制,实行群众路线,创造性的发展中国民主政治的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

立足中国国情要反对照抄照搬他国制度。国外政治文明有益成果我们需要借鉴,但必须在坚持独立自主的立场上加以消化和吸收。学习、借鉴别国经验并不等于机械地照搬照抄他国的制度模式,而是为了更好地学习适用于我们的东西;学习、借鉴别国经验并非是要局限于制度细节,而是要学习别国成功制度背后的一些主要原则,如人民掌握国家权力、保护人民权利、制约国家权力、平等参与社会管理等等,应该为各种形式不同的民主政治所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人大成立60周年大会上引用“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提出“不能想象突然就搬来一座政治制度上的‘飞来峰”,多次指出过于强调照抄照搬他国的政治制度会遭遇水土不服而行不通。此外,强调立足中国国情要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肯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认为“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9]强调中国共产党要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中吸收社会治理理念,为中国特色社会民主政治实践提供有益启示。比如,继承了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中强调的“兼听独断,多其门户”的理念,提出“协商民主”的思想;对中国自古就推崇的“协和万邦”“远亲不如近邻”“亲望亲好,邻望邻好”等和平理念进行提升和深化,创造性提出“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外交思想。

四、柔刚兼顾:民主和法治建设相统一

人民民主是法治建设的基础,法治建设为人民民主提供保障。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人民民主和法治建设的高度统一,这是新时代中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原则。

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民主和法治是我国社会治理的两大法器,实现二者有机统一,是中国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关键性因素。具体来说,法治将人民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从而保障人民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民主为法治注入新的内容和动力,以民主机制形成的法律制度,体现了人民当家做主这一根本原则。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人民民主和法治建设的高度统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认为无论是坚持党的领导还是法治建设,最终都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只有在党的领导下进行法治建设,国家和社会生活才能稳定有序,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和作用才能充分体现。不能把人民当家作主同法治对立起来,更不能用人民当家作主动摇和否定推进法治建设。因此,强调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必须以法治作保障,即保障权力的制定和执行要依法进行,保障人民的监督权和参与权依法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的说明中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解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10]

在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四中全会上明确提出“法治中国建设”的重大论断,并强调“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11]为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作用,设立国家宪法日和宪法宣誓制度,有效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制定民法总则,为民法典编纂翻开关键的“第一页”,修订大气污染防治法、预算法,让经济社会运行更加有序;废止劳动教养法律规定,更好保障公民自由权,这极大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实践进程。

五、继承和创新兼顾:马克思主義民主观的继承和创新相统一

新时代民主政治建设坚持马克思主义民主原则,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民主观的精髓,同时根据时代要求和中国实践不断创新,进一步丰富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主观。

一方面,新时代民主政治建设继承马克思主义政党“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立场,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继承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人民当家作主”这一根本原则,强调“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实现党的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辩证统一;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民主制度,强调社会主义民主需要健全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继承中国共产党的“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法国”民主基本框架,提出“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法治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思想。[12]

另一方面,新时代民主政治建设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主观。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提出根本政治制度的新定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法治有机统一的根本制度安排。”[13]这一重要论述,进一步阐明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性质、地位、特征和作用,拓展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深刻内涵。此外,强调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深化了党的四项基本原则思想。二是提出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小康社会”“深化改革”“法治”“从严治党”都是改革开放中逐步形成的战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创新和理论贡献主要在于把以上四个方略提升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并且从国家战略的全局高度,把这四个方面视为一个整体,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个事业的全局高度加以系统阐述。三是突出“协商民主”,把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点方向和重要抓手,强调将“有事好商量”制度化。[14]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民主观在新时期的丰富和发展。四是把十五大提出的“法治”方略的进一步提升到国家战略布局的层面和高度。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法治应该依宪治国,坚持法治、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把原来的“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十六字方针变为“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新的十六字方针。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1477-1478.

[2][4][5][13]习近平.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06(02).

[3][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1.15.

[7]新华网.习近平改革这三年[EB/OL],2015-12-3,http://news.cnr.cn/native/gd/20151203/t20151203_520682484_1.shtml.

[8]习近平.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8-21(01).

[9]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9-25(01).

[10]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公厅、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重要文献选编(四)[M].北京:中国民主法治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1579.

[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157-159.

[12]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4.

[14]习近平.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六十五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6.

作  者:中共广东省东莞市委党校党建与统战理论教研部主任、副教授

责任编辑:张 波

猜你喜欢

民主习近平法治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关于现代民主的几点思考
好民主 坏民主
欲望的位置:论两种慎议民主取向之争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