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产业扶贫挑起脱贫攻坚大梁

2019-04-28赵世庆

重庆行政 2019年2期
关键词:特色产业贫困村贫困户

赵世庆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是我们打赢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全面系统收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既是理论之基,又管实践之用,特别是关于“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产业增收是脱贫攻坚的主要途径和长久之策”“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等重要论述,对我们开展产业扶贫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让我们体会尤其深刻。重庆市长寿区属市定插花贫困非重点区县,产业发展是脱贫攻坚的一个重难点。我们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刻认识到脱贫攻坚“任务不轻”,坚持在脱贫攻坚中把产业发展作为“牛鼻子”,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坚持精准方略,下足绣花功夫,确保如期高质量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

一、种好种大优势特色产业“摇钱树”,把贫困户增收渠道拓展开来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一个地方必须有产业”“要立足当地资源,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商则商、宜游则游,通过扶持发展特色产业,实现就地脱贫”“因地制宜多发展一些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的区域特色产业”。这些重要论述和要求,为我们推进产业扶贫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实践中我们深切感受到,只有产业发展起来了,贫困村和贫困群众才能有经济上的持续来源,脱贫致富才具有根基。近年来,针对贫困村产业规模效应小、产业链偏短、农产品品牌欠缺等问题,我们坚持因地因村制宜,结合我区晚熟柑橘、长寿柚、长寿鱼、长寿蛋鸡等优势产业,深入推进产业扶贫工作。一是精心培育主导产业。坚持以规划为引领,在产业扶贫专家组的指导下,分类建立产业扶贫项目库,扎实开展贫困村“一村一品”项目建设,投资1800余万元在贫困村实施推广贫困项目23个,建成了枇杷、李子、桑葚等一批具有各村特色的产业项目,有效夯实了贫困村产业发展的基础。二是推动产业到村到户。建立产业发展指导员制度,将产业扶贫工作纳入街镇扶贫绩效考核,鼓励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通过土地入股等方式参与产业发展;每年从农业生产发展资金中安排专项资金用于产业扶贫,通过设立产业补助专项资金变“普惠制”为“项目申报制”,建立和落实1000万元风险补偿金、1亿元金融扶贫信贷“资金池”等为贫困户提供免担保、全贴息的产业扶贫贷款服务,帮助每个有劳动能力和发展意愿的贫困户直接参与到产业发展中,有效拓宽了贫困群众增收渠道。三是扶持发展龙头企业。推行实施扶贫龙头企业奖补政策,开展龙头企业金融扶贫试点,鼓励龙头企业吸纳建卡贫困人口入股、就业,发挥他们对脱贫村和贫困户的带動和辐射作用。下一步,我们还将持续念好“山字经”、做好“水文章”、唱好“林中曲”,深入推进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农产品电商、农产品加工、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等产业扶贫行动,努力变农村的“土坷垃”为致富的“金疙瘩”, 实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二、抓紧抓牢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引擎”,把脱贫村发展内生动力激发出来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加快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践中我们深刻体会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产业扶贫的主力军,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普通农户尤其是贫困户的辐射、引领和带动作用,既是落实基本制度的必需,也是实践经验的总结。近年来,长寿区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产业扶贫中的引领和带动作用。一方面,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行带动贫困农民增收与享受产业扶贫政策挂钩,将农业项目财政补助资金股权化改革优先量化到贫困户,明确到户扶贫资金可作为股金入股农民专业合作社,优先安排贫困户占比较高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农业产业项目并推动示范合作社建设,着力发展股份合作型、加工型、营销型、服务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另一方面,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在江南街道天星村、洪湖镇五龙村和龙河镇永兴村建立田间学校3所,组织开展扶贫实用技术、致富带头人培训,通过围绕特色产业开展技术培训,提升农户在产业种植方面的技术管理能力,有效带动了贫困户可持续脱贫。下一步,我们将加大对新型经营主体中贫困户的扶持力度,引进一批具有影响力、社会责任感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推动贫困户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转变,着力帮助贫困群众克服“等、靠、要”思想,为推进产业扶贫注入强大源生动力。

三、织紧织密贫困户与企业利益“联结网”,把贫困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效衔接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精准脱贫,关键是要找准路子、构建好的体制机制”“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提高组织化程度,培育带动贫困人口脱贫的经济实体”。实践中,我们也深刻体会到,只有开对“药方”,才能拔除“穷根”。长寿区村级集体经济薄弱,贫困村大多是空壳村,贫困户作为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联结不畅,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贫困户稳定增收。对此,我们通过开展“集体经济壮大”行动,建立完善产业发展与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努力助推贫困群众可持续脱贫。一是着力构建生产经营一体化利益联结机制。在江南街道天星村试点农村“三变”改革,按照“农民出土地、村集体配项目、业主投资金和技术”方式组建农业公司,共建共管共销700亩枇杷园,优先确保农民保底收益,再按投入比分配收益,着力构建“业主+集体+农户”利益联结机制。二是着力构建统分结合的利益联结机制。在洪湖镇五龙村、云台镇拱桥村、石堰镇干坝村、葛兰镇塘坝村分别推行“公司+农户”“专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实行公司(专业合作社)统一技术指导和销售分红,分户建立冷水大米、高山南瓜、胭脂红薯、榨菜等产业基地,充分调动了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生产积极性。三是着力构建分配利益联结机制。在八颗街道石马村建立“公司+集体”模式发展光伏产业带动集体经济发展,将贫困户纳入收益分配对象;在大洪湖水产公司实行金融扶贫,每年向集体和41户贫困户分配收益并向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技术培训等服务,着力构建“公司+集体+贫困户”收益分配机制。下一步,我们还将深入推进农村“三变”改革,深化“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因地制宜推进土地入股、土地流转、土地托管、联耕联种等多种经营方式,探索建立“公司+基地+协会(合作社)+贫困户” 利益联结机制,带动更多贫困群众在产业发展中分享红利。

四、打好打优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组合拳”,把产业扶贫与产业振兴有机融合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脱贫攻坚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起来。我们也充分认识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应该找好“结合点”、编好“麻花辫”、打好“组合拳”。从农业农村的实际情况看,产业扶贫是“五个一批”工作中最难的一项,产业振兴是实现“五个振兴”的首要与关键。实践中,我们坚持将实施贫困村特色产业提升工程、特色产业扶贫行动与实施优势特色产业提升、“三品”提升等工程紧密结合起来,统筹部署、协调推进,努力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更加紧密。一方面,统筹发展农业产业。以“1+5+2”特色农业产业体系为载体,全面启动实施投资600万元的江南街道700亩枇杷园、洪湖镇五龙村300亩歪嘴李基地、石堰镇干坝村食用菌生产场、龙河镇永兴村改造老果园、云集镇大同村500亩蜂糖李基地等一大批农业产业项目建设,发展“三品一标”农产品10多个。另一方面,大力推动农业“接二连三”。推进农村“三变”改革试点,完善贫困村基础设施配套,全面启动农畜产品加工区建设,深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下一步,我们还将进一步提升产业扶贫的精准度和产业振兴的关联度,不断提高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实效性。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战略任务。我们将持续在学思践悟、知行合一上下功夫,做到学之愈久、知之愈深、信之愈笃、行之愈坚,坚决如期高质量打赢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

作  者:中共重庆市长寿区委书记

责任编辑:马 健

猜你喜欢

特色产业贫困村贫困户
党建引领谋发展,特色产业促振兴
新店:健身器材特色产业“化蛹成蝶”
贫困村开通“网上大集”
由“贫困村”变成“百万村”
一个贫困村的“暴富”——宝丰村的农业也能让人“吃撑”
致富闯路人带领贫困户“熬”出幸福
『贫困户』过年
贫困户 脱贫靠产业
多个特色产业在全国领先
重要的是给贫困户一份自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