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2019-04-26严任舟

文教资料 2019年5期
关键词:以文化人文化自信传统文化

严任舟

摘    要: “开放、自由、包容、多元”的网络文化,对于青年学生群体的吸引力是显而易见的。面对网络文化冲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因势利导,高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旗帜,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历史底蕴和独特魅力,将网络文化的冲击转变为传统文化进一步升华的契机,达到“以文化人”的教育目的,活跃整体校园文化氛围,走中国道路,学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以文化人    传统文化    文化自信

自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问题并针对我国的文化建设情况做出了一系列重要的判断和论述,为我们认知文化建设、进行文化建设提供了明确清晰的指导。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以“开放、自由、包容、多元”为标志的网络文化开始进入并影响高校的校园文化体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应高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旗帜,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历史底蕴和独特魅力,达到“以文化人”的教育目的,活跃整体的校园文化氛围,提升青年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分析网络文化的特质及其对于校园文化体系的冲击效应,以及如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使青年学生群体学习、接受、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中华文化意识,增强中华文化自信,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互联网高速发展背景下的网络文化

“网络文化是指由于使用信息网络所形成或改变的心理状态、思维方式、知识结构价值观念、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和行为方式等方面,通过作用于人的知识结构、想象力、情感、意志等思想要素,从而影响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整体素质”①。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诞生和智能手机、可穿戴智能设备的发展,互联网开始由PC端向移动端的快速进化,一种被命名为“网络文化”的新兴文化形式迅速兴起,开始影响现代社会的整个发展进程。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购物消费、学习提升、社会交际等行为均可以依托互联网,在网络环境中完成。整个现代社会在事实上已经快速步入信息时代。

与此同时,大学校园内开始形成以多种形式的“网络课程”、“线上课堂”等为代表的一种新型的现代化教育文化环境。不可否认的是,网络生活成为当代青年学生群体校园文化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网络资源的大量涌入,各高校开始探索网络课程的开发、信息化课堂的建设和网络文化资源的引进及使用。除了第一课堂的“网络化、信息化”趋势愈加明显之外,涉及学生课余的社会实践、科技竞赛和文体活动等方面的“第二课堂”,更是当前网络文化融入校园文化体系的重要渠道。

作为对新生技术、新生事物较敏感的高校校园来说,互联网已然成为社会重要的生产、生活领域,网络文化的兴起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网络文化被广大师生接受和应用,并且迅速成长发展为校园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力量是一个时代的必然趋势。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面对网络文化进入校园的这一潮流,应当正确看待、理性分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对于中华优秀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网络文化进行合理应用。

二、网络文化对于校园文化体系的冲击效应

充满活力的网络文化的融入,对已经形成固定模式的校园文化体系产生冲击效应:一方面,崇尚“开放、自由、个性、多元”的网络文化在适应追求“严谨、规矩、共性、和谐”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有一定程度的“水土不服”,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挑战。另一方面,网络文化的进入打破了校园文化体系的固有格局,成为一股新生的校园文化力量,带来一些新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和教育工具,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升华带来新的机遇。

(一)网络文化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1.网络文化的冲击效应,引发一些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出现偏差。青年学生群体总体来说,具有好奇心强、求知欲旺、接受新事物快和因阅历不足等特征,尚未形成完整固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一些学生对于网络上的繁杂信息缺乏应有的甄别能力。“对中国传统文化认同感较低,……对西方文化过分崇拜,盲目认同西方社会的生活和娱乐方式”②。

2.网络文化的冲击效应,引发一些青年学生道德和法制观念出现问题。在以往的校园文化体系中,校园文化对于规章制度十分重视,规则意识是被着重强调和推崇的一种文化精神。然而,随着网络文化进入校园,网络上繁杂的信息内容中隐含的不良信息随之进入校园,使得部分学生的思想观念处于动荡和交锋中,不知不觉地消解自身经过学习与努力而培养的优良精神品质。根据一项社会调查结果显示:“在抽样的3000名中国大中学生中,曾光顾色情网站的占46%。”③

3.网络文化的冲击效应,妨碍一些青年学生的社会化进程。网络文化在发展过程中被打上“开放、共享”等标签,然而,由于网络的“匿名性”,网络交流以文字、图片、表情包等为主要交流沟通工具,以线上互动为核心,缺少面对面的交流互动。同时,网络具有“虚拟性”,青年学生在网络世界中更容易得到来自他人的认同和赞誉,也更容易发泄自身的情绪。青年学生通过在网络上建设维护“虚拟生活”从而为在现实生活中遭遇到的困难、挫折、苦闷等负面情绪寻求释放出口。这使得部分青年学生倾向于在网络中满足自己的社会交往需要,减少对现实人际交往的投入度,忽视身边的亲情和友情,导致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出现障碍,阻碍自身的社会化进程。

4.网络文化的冲击效应,影响一些青年学生的学习状况。青年学生的本职工作是学习好科学文化知识。然而,受限于有限的社会阅历,以及对于网络的工具性认识不足,加之缺乏足够的自制力,部分青年学生沉迷網络世界,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耗费在网络的“虚拟人生”上。“据《文摘报》报道,2000年上海某大学退学试读和转学的学生237名,其中80%以上学生退学或转学的原因是过度沉迷电脑娱乐和网络游戏,耽误了正常的学校学习和生活”④。随着网络文化进入校园文化体系的程度日益加深,网络作为生产力工具带来便利性和快捷性的同时,其附带的娱乐功能应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理性看待和谨慎对待的对象。

(二)网络文化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

1.网络文化的冲击效应,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资源。网络文化包含的政治、经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文化等各个领域的信息资源极其丰富,其信息资源的储量之大、传播速度之快、形式之多样化远超传统的档案、图书等信息资源媒介,为当代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相关工作在信息资源方面取得了历史性突破。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借助网络工具,收集、学习和吸纳大量的优秀的、先进的、具有正能量的信息资源,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素材内容。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好网络上正向的信息资源,如积极、健康、阳光、向上的文化知识等大规模地、主动地、快速地向青年学生群体传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资源的多元化。

2.网络文化的冲击效应,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手段。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存在内容单调、形式单一、范围狭窄的缺点,即使有优质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也难以做到有效地传播与覆盖,这就造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不佳。随着网络文化进入校园文化体系,网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信息传播和信息加工工具。一方面,网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打破了时间、空间和对象的局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空得以延伸,受众群体得以拓展。思想政治教育从局限于某时某地发展成为随时随地,极大地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的范围和时效性。另一方面,以图片、视频等形式为主的网络信息传递方式,能够改变青年学生群体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刻板印象。将以往的教学信息资源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加工、改装成为探索式、体验式的信息资源,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资源的亲和力和吸引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3.网络文化的冲击效应,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网络作为一个快速、便捷的信息媒介,将社会信息资源大量导入校园的同时,成为青年学生群体展示自我风采、进行思想交流的重要窗口。一方面,青年学生群体通过网络进行信息的收集、消化和存储,能够接触到当前社会上流传着的各种思想观念、文化潮流。另一方面,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即时交互性”,青年学生群体乐于在网络上发表真实的观点、意见,特别是对一些被普遍关注和讨论的校园文化现象和社会热点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网络收集、整理和分析当前青年学生群体的主要思想和言论,了解到真实的学生思想动态,对于其中有思想偏差的学生加以针对性教育、指导和纠正,从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中华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对于追求“以文化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作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⑤。中华优秀文化不仅仅是一种优秀的文化形式,更是代表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精神食粮。“建设文化强国、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迫切需求,也关系到中国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地位和中国的国际影响力”⑥。如何看待和处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身的发展历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外国文化之间的复杂关系,是建设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议题之一。作为整个社会中至为重要的思想交流、创新和发展阵地,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必然不可忽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在网络文化的冲击效应下,为了确保在青年学生群体中的话语权,引导青年学生群体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要在针对青年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充分应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丰富的文化宝库和有力的教育工具。

(一)追溯历史源头,培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只有“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⑦。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引导青年学生群体了解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过程,激发和培育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方面,要激发青年学生群体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文化自觉。“人跳不出文化,但人有智力可以认识它,有能力去改造它”⑧。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结果,当代中国的思想文化是对中华传统思想文化的继承与发扬的结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意识去认识传统文化,学习和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由古至今的变化过程,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理性态度,辩证地认知和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鲜明特色、丰富内涵和价值理念,真正把中华文化宝库中最具代表性和富有时代价值的内容挖掘和表达出来,在整个校园文化体系中,形成一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全新认知,增强青年学生群体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观自信。

另一方面,要根据时代发展坚持与时俱进,总结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精神内涵。当今世界日新月异,任何一种文化体系都必须着眼于时代的变化和发展,才能保持持久的生命力。面对网络文化融入校园文化体系的时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准确的判断,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有机联系起来,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化为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力量。面对青年学生群体,要运用多元化的形式与手段,发挥网络平台的先进载体作用,把跨越时空、具有当代价值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渗透到青年学生群体日常学习生活的各个领域,转化为他们自觉自主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提升青年学生群体的精神面貌。

(二)放眼世界文明,吸收古今外来优秀文化基因。

在經济全球化的影响下,文化领域不可避免地出现全球化趋势。当前高校普遍具有一条共同的人才培育目标:“要培育出具有全球视野和时代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从NBA的流行到日漫文化的普及,从摇滚嘻哈到韩流的涌入,外来文化借助网络的力量已经成为校园文化环境中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引导青年学生群体正确地认识外来文化,发展和巩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任何一种文化的诞生与发展,都是基于本国、本民族的历史土壤的,都有着自己的长处与精华。我们不仅要珍惜和维护好本国家本民族的思想文化,而且要承认和尊重别国别民族的思想文化。在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社会的发展实际,有选择性地对外来文化中合理、进步、先进的长处与精华进行学习、吸收,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文化吸收态度,不断将外来文化的精华转化为本土文化体系中的一部分,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地位、展现中国气派的文化话语体系,增强文化强国的决心、勇气和信心。

(三)革新传播方式,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

“优秀传统文化不是摆设,不是只供学者研究的对象,而是养成民族灵魂的最好营养”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通过多元化的形式与传播工具,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使其真正成为青年学生群体的一种内化的思想文化素养和外显的日常行为准则。

一方面,将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于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让更多积极向上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走进校园,在青年学生群体日常学习、生活里种下中华传统文化生长发展的种子。同时,也要引导青年学生群体主动跳出第一课堂的桎梏,开展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主动融入整个社会中亲身经历、体会、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从而对其思想观念上的发展与进步产生全面和深入的积极影响。

另一方面,要选择易于被青年学生群体接受的文化传播形式与工具向其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深入研究青年学生群体的语言体系和交流模式,根据他们的交流特点,选择恰当的话语模式和传播工具,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形式与青年学生群体的交流模式尽可能贴合,提高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同时,利用好新的信息传播工具与平台,不断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质资源,提升文化生产力,推出具有强大吸引力、高质量、具有鲜明特色的本国本民族文化品牌活动,推动优质的文化资源转化为强大的文化软实力,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秀成果和特色产品的影响力,从而进一步增强当代青年学生群体的文化自信。

注释:

①高晓钟.网络文化的正负功能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8(18).

②王红.校园文化建设中增强大学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研究[J].高教探索,2017(12).

③史俊庭,尹江勇.网络色情害人匪浅[N].健康文摘报,2005-12-25.

④张云.大学生与网络道德[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05-29.

⑤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0-15(2).

⑥盛海英,杨雪薇.从批判继承到大力弘扬: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继承理念的创新[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

⑦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9-25.

⑧费孝通.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6:179.

⑨许嘉璐.漫谈“文化强国”战略[N].北京日报,2011-10-31.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0-15(2).

[2]習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9-25.

[3]史俊庭,尹江勇.网络色情害人匪浅[N].健康文摘报,2005-12-25.

[4]张云.大学生与网络道德[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05-29.

[5]许嘉璐.漫谈“文化强国”战略[N].北京日报,2011-10-31.

[6]高晓钟.网络文化的正负功能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8(18).

[7]王红.校园文化建设中增强大学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研究[J].高教探索,2017(12).

[8]盛海英,杨雪薇.从批判继承到大力弘扬: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继承理念的创新[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

[9]费孝通.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6:179.

猜你喜欢

以文化人文化自信传统文化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