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节英文小说阅读课的RISE教学模式初探

2019-04-23吴妍君

关键词:环节小说文本

吴妍君

为丰富高中英语阅读课堂的材料多样性,增加学生对经典的原汁原味的英语文化的感知,结合自身学生情况,我引入了美国短篇小说欣赏阅读。本文从实践的角度就自己的一节“问题导引式”高中英语小说阅读欣赏课进行反思和分享。希望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能丰富学生的文学知识,以文化人,让学生在沉浸式的“悦读”活动中提升人文素养。

1. 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学生,选材内容是北京大学CAP先修课教材中的美国短篇小说The Story of an Hour, 这篇课文同时也被选编在美国语文中,是著名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写的一篇短篇故事。故事讲述女主人公露易丝·玛拉尔德听说丈夫已死,到发现丈夫还活着,这中间一个小时的心理历程。这部短篇小说是她众多女权主义小说的精品,虽然篇幅不长,却以精湛的语言,戏剧性的情节,多变的技巧以及深刻的主题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 设计思想

这节课是基于核心素养的Rise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问题为导向,以活动为载体,以思维为主线,以素养为目标。具体来说,第一步Reading,指的是学生课前查词,进行文本自主阅读或上网查有关作者资料,作品创作时代背景等,然后小组合作完成项目, 是根据阅读任务自主获取新知,积累素材提高语言能力的过程。第二步Inquiring,是指借助工具书和网络资源,通过自主学习和探究共同完成小组阅读Project 的过程。学生阅读合作小组要求分别从作者及时代背景、人物、情节等维度来解读文本,这一过程强调阅读小组成员对所获取的阅读素材根据小组Project的任务需求进行加工取舍,形成个性化的project呈现,是对文本内容深化理解,提升思维品质的过程。第三步Sharing,是指阅读小组通过课堂来展示分享自己的Project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同学们对分享的内容进行补充和延伸,或提出更新的看法,是语言内化和强化的过程。通过两人对话或小组活动,对文本的观点进行价值判断,是文化养成、协商交流,思维碰撞和提升的过程。第四步Expressing是语言的輸出环节,是检验语言积累是否有效带动语言产出的标准,是创生新观点,阐述见解的过程。 表达的内容包括勾勒文章脉络,梳理故事情节或角色配音、人物表演,或者观点升华表达,或书面的文本续写、改写等。

3. 教学过程描述及过程反思

第一步:在“What does an hour mean to you?”的问题中,引出话题The Story of an Hour. 又生活化的问题轻松导入到小说主题,便于学生发挥联想,有效参与课堂。第二步:我设计了Question tree, 通过一连串的问题链条层层推进检查同学们对文本的理解;以明确而又有指向性的问题导引来激发同学们对文本深层问题的思考,从而纠正同学们平时阅读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习惯。对于阅读材料,他们除了看见树叶树枝,还应该了解整个树的形象,通过这个环节为下一步复述故事的合作铺路。

第二步是Story clock,要求同学们通过合作来复述故事情节。由于这篇小说最突出的特色是人物在一个小时之内所经过的心路历程和的心理描写,通过故事接龙的形式梳理故事情节,理清心理变化的重要节点,为后边的分享环节打好基础。这个环节同学们以钟表顺时针形式接龙完成故事复述,这个过程对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要求很高,合作复述不能太快,这样会缺少细节和表现力;但也不能太细节,这样就不能再“一个小时”之内完成故事。

第三个环节是一个阅读小组进行作者和背景的分享。在这一环节,同学们了解了这部作品所产生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家庭婚姻情况。这个分享引出了小说主题Feminism,穿越式的作者独白和同伴协助解读让课堂仿佛回到小说创作的那个年代,以及在特定历史背景下这部作品诞生的伟大意义。通过了解写作背景,同学们不难发现这部作品很像是作者Kate Chopin的个人自传,因此我在这里设计了一个问题和阅读小组互动“It sounds like an autobiography story of Kate Chopin. Why does the author adopt a third person narration?” 这里同学们引用语文课堂学到的东西进行回答: It is Gods perspective. 我反问同学“What is Gods perspective?”对于这个问题同学给出的回答是作者可以不受限制自由地抒发自己的内心。

第四步是人物分析,在这一环节。4个学生对小说中的四个主要人物进行带入体验式解读。同学们各自扮演其中的一个角色,以内心独白的形式借用小说文本描述语言的形式来解读人物。4位同学表现出色,角色投入非常好,但是他们对人物的解读更多地停留在文本语言的运用和理解层面,和作者想要表达的人物形象还是有一定的距离。这里形成的“Gap”正好给教师提供了一个互补分享的平台。我把我对小说中人物姓名的解读,及人物在现实生活中的象征意义进行了对比和分享。这个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本节课的设计初衷:学生课前进行自主阅读,课上进行展示分享。教师和其他同学在课上进行必要的补充,修正、延伸、拓展。

第五步是学生阅读小组进行小说结构分析。对于23段文字,同学们进行了文章结构的梳理,并以钟表的形式来呈现故事的进展的不同阶段。而教师在这一环节则从文学的角度对故事发展的四个阶段Exposition—Development—Climax—Resolution进行较为专业的解读分析, 而学生则对每一个节点阶段所涉及的内容进行补充。师生相生相长,双边互动。

本节课的板书内容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学生完成分享环节的板书,教师负责新知识生成环节的板书补充。以学生的板书为基调,教师对其进行修正提升和补充生长。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高新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环节小说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How to read a novel 如何阅读小说
倾斜(小说)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依托过渡环节 构建游戏化微课程——解决幼儿园过渡环节“消极等待”的策略
谚语趣画
五环节助学教学设计案例
文学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