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迁移类比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教学实践

2019-04-20邵文敏钟富尧

教学月刊·小学数学 2019年3期

邵文敏 钟富尧

【摘 要】“三位数乘两位数”原来是本单元的起始课,现在被后置到积的变化规律与常见的数量关系之后。这让解决问题的数量关系更容易表达,把因数末尾有零的三位数乘两位数前置,作为积的变化规律的应用,使得学生更加集中于“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以“后规则学习”为准则,在联系、沟通与拓展的过程中学习。

【关键词】迁移类比;三位数乘两位数;后规则学习

在单元整体设计中,“三位数乘两位数”由原来的起始课成为了第四课时,即在积的变化规律与常见的数量关系教学之后。这样编排,让解决问题的数量关系更容易表达,并把因数末尾有零的三位数乘两位数前置,作为积的变化规律的应用,使得学生更加集中于“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

一、独立尝试,归纳法则

由于有“两位数乘两位数”做基础,理解“三位數乘两位数”的算理,掌握它的算法均只要运用迁移类比的方式就可以实现。因此,课始可以让学生自主尝试计算,并通过交流反馈,自主归纳法则。

(一)阅读理解,提出问题

是否要先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然后再引出“三位数乘两位数”?经过试教与反思,我们给予了否定。因为如果由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引入,会影响学生依据原有的学习基础自主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学生会出现只用竖式计算,而没有用口算等形式计算的情况。

教师出示信息: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的速度是145千米/时。学生阅读后教师提问:你能够提出什么问题?怎样解答?

生:从某城市乘火车到北京有多少千米?

生:已知火车的速度与时间,求路程。所以可以用数量关系:速度×时间=路程,列式是145×12。

教师板书算式后提问:三年级时我们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那么这个可以说是怎样的乘法?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课题,进一步提出问题:请同学们先来估算一下,大约是多少千米?学生估算后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如果要得到精确的结果,你会计算吗?

由于把本课安排在常见的数量关系之后,因此,速度的书写、数量关系的总结,均可以用更加规范的形式。课题引出与学生估算均用开门见山的形式,既起到了思维定向的目的,又注重了课堂效率。

(二)自主尝试,小组交流

如何准确地计算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结果,学生会依据之前的学习经验自主解决。实际教学中会有三种计算方法,一种是口算形式(图3),一种是改成连乘形式(图1),最多的当然是用竖式计算(图2)。(注:图1~3中的箭头与文字在集体反馈时加上)

为了促进学生的思维,在计算时提出要求:能够用多种方法计算的请用多种方法计算。学生独立完成后在小组中进行交流,说自己的计算方法,听同组中别的同学的计算方法。

(三)集体反馈,归纳法则

在小组交流时,教师把三种典型的算法请学生板书于黑板上。小组交流结束后,集体反馈。在反馈时,一是从方法入手突显学生的思维方式,二是从联系着手寻找不同计算方法的相通处。

首先反馈图1连乘的方法,问:你是怎样想的?

生:我把“12”写成“6×2”,算式变成了“145×6

×2”,多位数乘一位数我们学过,就可以算了。

教师板书“转化”后点评:是的,这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把未知的转化成已知的进行计算,这种方法叫转化。但是这种方法有缺点,如果“12”变成“13”,用这种方法就不行了。

接着反馈图2与图3,教师提问:观察竖式计算(图2)与口算过程(图3),把计算步骤相同的连一连,然后说一说每一步的意思。

学生回答教师连线,并概括出“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计算方法。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法则教材中没有具体概括,因为它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法则类似,所以可以沿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法则。

在计算教学中,有许多新的规则是旧有规则的延伸,如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是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的延伸,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是整数乘法法则的延伸,小数、分数四则运算中的运算定律是整数四则运算中的运算定律的推广。这样的学习,我们称之为“后规则学习”,教学中可以充分信任学生,把“例题”作为“习题”,让学生在自主尝试中,寻找到新旧知识的衔接点,概括出解决新问题的方法。

二、系统回顾,沟通联系

本节课学习的是整数笔算乘法的最后一个内容。整数笔算乘法是怎样一步一步地学习到现在的呢?在算理上有什么相通之处?法则上又可以怎样统一?

(一)算式的递进

笔算乘法从三上年级开始学习,首先是多位数乘一位数,接着是两位数乘两位数,最后就是三位数乘两位数。通过展示具体的例题,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知识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的学习过程。

教师用课件同时出示三上年级“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例1至例3,三下年级“两位数乘两位数”例1、例2,与黑板上板书的例1相比较(如图4),提出问题:三上年级的3个例题,三下年级的2个例题各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生:三上年级的3个计算题都是两位数乘一位数,但是例1(相乘时)没有出现进位,例2出现了一次进位,例3出现两次进位。

生:三下年级的2个例题也一样,例1没有进位,例2出现了进位。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在乘法中,相乘时出现进位是比较容易出错的地方,因为要进行两步运算(板书:□×□+□),为什么到了四年级只安排一个例题呢?

生:到了四上年级,我们对乘法计算已经比较熟练了,所以只安排一个例题。

通过以上的展示与交流,学生感受到整数乘法的学习是一个由简到繁的过程,只有基础扎实,才能够做好复杂的“三位数乘两位数”。

(二)算理的沟通

笔算乘法的算理经历了一个由直观到抽象的过程,“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就是由“两位数乘两位数”类比迁移所得。但是,“多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却是借助于直观图示所得。因此,在本节课中,教师先后出示图5与图6,请学生说一说图示代表的含义,从而回顾算理,让学生感受到直观图形与乘法计算之间的联系。

(三)法则的递进

“多位数乘一位数”与“两位数乘两位数”均有计算法则,可引导学生回顾计算法则,发现它们之间的递进关系。

教师出示图7和图8,问:这是“多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小组讨论,说一说这两组法则有什么关系。

生:“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就包含在“两位数乘两位数”中。

师:能够在“145×12”中找到这两种计算方法吗?

生:它的计算方法与“两位数乘两位数”是一样的。

整数四则运算的笔算方法是随着整数位数的增加层层递进的,前者的掌握是后者学习的基础。因此,随着教学的进展要适当回顾相应的计算法则,发现其递进关系,迁移完善计算法则。

三、巩固迁移,架构整体

作为笔算乘法的最后一個板块,除了学会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各种类型的题目外,还可以结合具体情境适当拓展,从而概括笔算乘法的计算法则,进而重新修改本节课的课题。

(一)巩固练习,完善题型

教材例2的题型已经在积的变化规律时进行教学,此时可以作为题组内容,让学生选择合适的方法列竖式计算。

教师出示如下题组,请学生列竖式计算。

(1)134×12 (2)47×176 (3)304×30

(4)360×45 (5)60×150

这5个题目包含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五种类型,先让学生审题,不计算,把每一题由横式转化成竖式,评价学生竖式是否摆得合理,最后请学生计算出结果后校对。

(二)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当出现“四位数乘两位数”和“三位数乘三位数”的计算题时,学生是否能够独立计算?如果能,就可以把笔算乘法计算法则一般化。

教师出示如下2道应用题:

(1)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531米/秒,声音在海水中13秒能传播多远?

(2)学校要买132个篮球,每个篮球124元,买篮球需要多少元钱?

学生独立完成并校对,然后组织讨论:第(1)题是四位数乘两位数,第(2)题是三位数乘三位数,这个我们没有学过,你们怎么都会了呀?

生:我认为四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乘三位数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是一样的。

生:我补充他的。不管是几位数乘几位数,我们都可以用个位去乘,十位去乘,百位去乘……最后再相加就可以了。

从“三位数乘两位数”到“四位数乘两位数”再到“三位数乘三位数”,沟通拓展了笔算乘法计算的空间,学生通过类比迁移,学会了整数笔算的算理和算法。

(三)修改课题,提炼法则

整体回顾了笔算乘法的学习历程,适度拓展了笔算乘法的计算范畴,教师用板书、课件整体展示这些内容,并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本节课的课题,以及笔算乘法的计算法则。

教师展示内容后提问:观察这些算式,你觉得“三位数乘两位数”作为今天的课题还合适吗?你有更好的课题吗?

生:不合适了,它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

生:我认为可以叫笔算乘法。

教师肯定了两位学生的回答并板书新课题,提问:那么笔算乘法的计算法则是怎样的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从个位乘起,用第二个乘数每一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乘数,用哪一位上的数去乘,就和哪一位对齐,最后把积相加。

总之,“三位数乘两位数”作为“后规则学习”的内容,可以让学生通过自主尝试,利用原有学习经验探究算理与算法,并进行比较分析,进一步抽象出更加一般意义上的乘法计算法则。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高桥小学 311200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义桥镇渔浦小学 31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