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交往实践探索

2019-04-20张苗苗

地理教育 2019年4期
关键词:课堂教学课堂教师

张苗苗

摘 要:教学交往是影响学生学业和素养及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文章通过调查发现,目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交往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认知交往,少情意交往和行为交往,缺少“心灵”的碰撞,这些问题严重影响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文章剖析了影响课堂教学交往的因素,提出了和谐师生关系、生生友爱互助、提高教师组织能力、合理设计教学各环节等课堂有效教学交往的策略。

关键词:教学交往;教学效果;地理课堂

课堂教学交往作为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是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教学交往打破传统教学观点,把教学看成是一种交往活动,一种沟通与合作现象。现代教学论指出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1]。在课堂中重视教学交往,能够充分尊重学生的创造性、挖掘学生潜力、促进师生与生生的交流与协作,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教学交往的含义和分类

教学是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学习环境中,通过交往完成意义建构及自我认知的过程。教学交往即“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学主体以构成人类文化的符号为中介,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活动,其目的使在达成沟通理解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发展”[2]。在教学交往中师生相互之间理解,生生之间相互帮助,交互作用形成共同的观点和思想,达到师生间、生生间的人际沟通,进而协调学与教的认知活动,情意活动,保证教学目标和任务的完成。

从教学主体看,教学交往可分为师生交往和生生交往;从交往使用的媒体看,教学交往可以分为:语言交往和非语言交往。

二、从地理核心素养看教学交往的必要性

地理核心素养是地理学科育人价值的概括性、专业化表述,是学生在学习地理课程之中或之后所形成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由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组成。

1.人地协调观

人地关系是地理学最为核心的研究主题和基本的思维视角,“地理学是进行地球道德教育的主阵地,要使学生形成有关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的道德意识” [3],人地协调观需要学生在面对全球性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时,分析成因,形成“尊重自然,人要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提出协调人地关系的对策措施。教师在教学中需创设符合时代趋势、贴近生活的情境,认真选择素材,让学生在教学交往中感受人地关系的演变,探寻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寻求谋求人地系统的途径,尤其是在课堂中通过渲染气氛,实现情感交往,能够使得这一素养高效实现。

2.综合思维

地理现象与过程是非常复杂的,因此,在地理教学中需要学生掌握的应是蕴含其中的地理原理与规律。自然地理中的原理和规律,学生比较容易把握,但人文地理由于涉及因素较多,并且存在很多人为因素,因此,其中的原理和规律探寻起来就比较困难。在课堂教学中,复杂地理事项的研究就需要团结全体同学,综合师生智慧,需要运用教学交往。

3.区域认知

区域认知指人们对区域的特征、问题进行分析、解释、预测的意识和能力。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这是地理环境最基本的特征。不同的区域自然、人文要素不同,人地关系的形式和问题也不相同。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可以分工合作,通过搜集资料,归纳区域的特点,评析区域政策的得失,再通过交流展示,比较区域差异,通过生生交往实现更好的区域认知。

4.地理实践力

野外考察与室内实验、模拟相结合,是现代地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也是高中地理课程特有的学习方式。在高中地理课堂中,野外考察和室内实验都是在教师带领和指导下的学生体验,因此地理实践力的培养过程也是教学交往的过程。

综上所述,地理核心素养培养需要在地理课堂中有效运用教学交往,只有通过恰当的师生交往、生生交往,才能更好地达到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

三、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交往的现状调查

本研究选取了江苏省某中学三个年级四位教师的12节地理课堂作为研究对象,同时还利用2018年在某高中举行的省级教研活动,观察了江苏省其他学校教师的6节课堂。笔者主要选择从课堂提问、探究讨论、课堂情感交流三个方面来分析课堂教学交往及其效果。

1.课堂提问

观察1:教师有效提问的频率及对象

这里所说的“有效提问”指启发学生思考或指导学生寻求答案的问题,自然去除“好不好”“对不对”等无意义的问题。从观察中发现,大多数教师一节地理课中有效提问的数量为16~20次之间(图1),平均2分钟一次。少数教师课堂提问过少,几乎呈现“满堂灌”的状况,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不强。从对象选择看,大多数教师都出现过多提问上课积极踊跃的学生,提问对象不平衡,只有一位教师几乎兼顾了全班大多数学生。

观察2:教师提问的类型及占比

课堂问题的类型分为记忆型、理解型、运用型、创新型。在课堂观察的343个有效提问中,大部分属于记忆型和理解型(图2),一些教师通过课堂巩固提出运用型问题,只有少数教师提出的問题具有创新型,发散学生思维。

观察3:教师对答题学生、提问学生的回应

对于答题的学生,几乎所有教师都能及时给出评价,其中,大多数教师会用简单的“正确”或“错误”来进行评价,少数教师会指出答题学生的优缺点,如“你的回答思路很清晰”“你的回答很全面”。面对有争议的问题,或者学生与预设答案不一致时,大多数教师选择展现标准答案,试图说服学生,进入下一教学环节,甚至直接忽略,少数教师会倾听学生看法,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甚至打破预设,引发学生讨论。

2.探究讨论

观察1:讨论频率、时间和问题类型

观察中发现,所有的教师在教学中设计了“小组合作讨论”环节,讨论时间不一,大部分教师将讨论问题控制在3个以内,每个时间在3~6分钟之间,但也有教师坚持“少时多次”的原则,讨论时间短,不够充分。从讨论题内容来看,大多数题目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有思维深度和探究价值,能够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互助,学生在讨论时气氛比较热烈。但也有一些题目是在书本中体现的,学生讨论时兴趣不足。

观察2:师生交往表现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时,不少教师能走到教室不同位置,倾听、参与小组讨论,与学生开展对话交流,并对学生问题进行一对一指导,能发挥师生交往中的教师—学生个体、教师—学生群体的交往。

观察3:生生交往效果

“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发挥生生交往在高中地理课堂中的重要作用,在讨论中,大部分小组气氛活跃,小组成员参与度高。但是在各组讨论中掌握主导权并代表小组发言的学生比较单一,均是在课堂提问中表现活跃的学生,每个小组中几乎都存在不发表意见的个别学生。课后经过询问,所有的教师并没有刻意编排小组,安排座位。

3.情感交流

观察1:教师言语

18名地理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几乎都能做到语言优美、态度亲切,与学生交流密切。在观察中发现,教师在组织教学和对学生的评价中有一些出现较多的语言,如表示尊重:请坐、请回答、请大家好好想一想;表示鼓励:别害怕,再想想、说错了没关系;表示赞赏、认同:很对、很好、非常正确、你的记忆力不错;表示不满、责备:你刚刚没有认真听、这么简单的问题怎么答不上来。

观察2:教师表情神态和肢体动作

在观察中,年轻教师普遍表情神态更加亲切和蔼,肢体动作更多,甚至走近学生,用“拍肩膀”“竖大拇指”等动作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这样的课堂氛围明显活跃,学生深受鼓舞,笑容满面,能感受到学生对教师的亲近感。

观察中发现,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交往模式单一,以师生交往为主;教师对交往对象的选择具有倾向性;存在交往层次浅、虚假交往多、认知交往多、情感交往少等问题。

四、影响地理课堂教学交往的因素分析

1.环境层面

江苏省高考制度中,选修班地理参与高考,按等级进行判别,不计入高考总分,必修班地理参加高二进行的江苏省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得A高考加1分,分值小,2018年学测已取消加分。从整个环境看,学生面临的仍然是典型的应试教育,学校教学工作围绕高考、学测展开,学生(尤其是必修班)必须用最短的时间积累足够的知识和技巧。这样,地理课堂教学交往往往离不开面向考试的目标,如教师课堂提问一般都是围绕考点进行,答案是固定的,很少有开放性的问题,教师大多牢牢掌握课堂主动权,学生处于被动位置,很少有主动提问的权利和时机,这与教学交往理念相距甚远。

课堂氛围也会影响教学交往的开展。一个积极向上的班级,学习氛围浓,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比较融洽,教学交往就能很好地开展。空间的限制也会影响课堂的教学交往。我校每个班平均有56人,座位的编排方式是“秧田式”,即大致按照高矮顺序排列,就像在稻田里插秧一样,把学生放到固定位置。这样的座位编排也限制了生生之间的交流。

2.教師层面

首先,教师的教学理念是影响地理课堂提问的关键因素。由于长时间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很多地理教师虽然教学理念有所转变,但依然相对滞后。另外,学科认识的偏失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地理在高中普遍被认为是副科,教师、学生甚至学校都没有认识到地理的重要性,因此很多教师认为在地理课堂上开展教学交往是“偏离重心”,一味按照原有的经验进行教学,没有考虑现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需求,使得教学交往在课堂中运用得微乎其微。

3.学生层面

课堂上学生缺乏基本的地理知识和技能也是影响交往互动的一个重要原因。高中地理概念和地理原理抽象性强,教学内容综合性强,如果没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作为铺垫,课堂教学交往就显得很困难。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影响问题的解决,学生只有具备有关问题的知识并善于实际运用这些知识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回答问题。同时,学生在长期学习中处于“被动”地位,缺乏问题意识和质疑精神,这样的学生不会深入思考,不会主动思考,思维受限,缺乏探究精神,也影响着主动的课堂教学交往。

五、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交往的优化策略

1.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构建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原动力,它使学生产生安全感,与教师相处融洽,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和影响,学习积极性高,在课堂上积极与教师进行互动,学习效率高。同时,良好的有效互动也唤醒教师的教学热情与责任感,激励教师专心致志地从事教育工作。

需要从多层面创设平等的师生关系。从人际关系来说,应当是平等的、朋友式的,而不是“居高临下”的;从教育过程来说,应当是民主的、互动的、和谐的、合作的,而不是“专制”的;从教育方法来说,应当是服务的、全面负责的,而不是只管“教”的;从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来说,应当是着眼于未来的、对学生终身有用的,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的。

2.建立友爱互助的生生关系

高中地理课堂中,很多教师会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学生之间有自主交流的机会。合作是一种积极的互动方式,学生能互相交流、互相帮助、互相指导,相互分享思路、感悟,交流感情,这要求生生之间有高度的信任感和相互认同感,能积极投入学习并合理分配任务、承担责任。因此,建立友爱互助的生生关系,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进行交往,课堂才能收获更大的收益。

3.强化教师专业教育教学能力

地理教师要上好一节课,进行更好的教学交往,离不开教师的专业基础。在地理核心素养提出后,高中地理教学在地理教学理念、内容、方法、评价等方面与以往有很大的不同。地理教师只有不断强化自己的地理学科专业能力,自我反思,正确评价自己,培养自己多方面的兴趣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才能实现课堂师生的有效交往。

4.重视课堂教学各环节的合理设计

(1)设计有梯度和开放式的地理问题,刺激交往发生。简单问题重广度,复杂问题重梯度。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设计有梯度和开放式的地理问题,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满足不同的交往需求,确保交往主体的多样性。有梯度的问题,可以根据不同学生需要设计问题的难易程度,这样保证互动主体多样,互动对象面向全体学生,扩大了互动的范围。

例1:在“地球公转”时,可依次设置如下问题。

①观察地球仪的形状,为什么是歪着头的?②如果黄赤交角为0,地球在公转时太阳的照射情况如何?③黄赤交角为23°26′的现实下,太阳照射地球的情况如何?④黄赤交角的大小不是固定的,这又会给地球带来哪些变化?

开放式问题有很大的包容性和可选择性,它可让学生对解决问题作策略选择、材料选择、思路选择,可让学生对解决问题的设计作多种假设与猜测。这些问题常以“你认为……”“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办”等方式呈现,而不是以“对不对”“是不是”出现。有意识地留出“空白”区域,让学生去“虚中求实”,激发学生去“填补”和“完善”。

例2:在“工业化和城市化”一课,探究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相互关系时,可以设计如下问题。

①以你所在的城市为例,你认为工业化为城市带来了什么?②如果你是企业老板,你认为你所在的城市发展会给工业发展带来什么影响?③如果工业化超前于城市化,或城市化超前于工业化,你可能会看到怎样的情景?你能举例说明吗?④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互动关系能给我们所在的城市哪些启示?

(2)创建适合的教学情境,提高交往兴趣。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思维的本源在于问题情境,而且以解决问题为目的,因此教学首先从创设问题情境开始。例如,在教学中可以从学生生活中挖掘素材,作为情境。中学生在十几年生活中已经形成一定的价值观,教育需要借助其原有的生活经验,才容易被他们接受,变成自己的知识。除了生活化,教师还可以设计信息化、时代化的活动情境和案例,既要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又要构建学生的可能生活,更激发学生关注时事,丰富地理课堂交往内容,从而提升学生的生命价值。

例3:在学习“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一课时,笔者设计了如下情境。

我校教学楼呈现U型构造,白天,北楼的学生经常喜欢拉上靠走道一侧的窗帘,如果我们设计如图3的可调节窗户遮阳板,实现教室良好的遮阳与采光。那么在不同季节该如何调整遮阳板?

通过情境的設置,试图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探究和解决问题的状态下,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思路更开阔,彼此间更容易发生相互影响。

(3)关注课堂的动态生成,促进交往深入。教学的目的在于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学习,使其得到更充分的发展,唤起和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要。当课堂中遇到学生质疑,或提出其他想法时,教师不要为了教学进度而急于否定或打断,这些动态生成是鲜活的、珍贵的,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刺激学生的进一步思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一切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主动提出疑问,教师加以引导,全体学生跟进思考,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发挥,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得以深化。

(4)合理运用“讨论”方式,提高交往档次。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课堂逐步归还给学生。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越来越多的教师把课堂小组讨论这一宽松的教学方法引入课堂教学中。但在现实教学过程中,小组讨论教学方法由于操作不善,有时会造成课堂上热热闹闹,实际效果却不好。因此在进行“讨论”时,要注意几点:首先,重视讨论实效,摆脱形式主义,避免在课堂中出现“假大空”的讨论,以热闹、大声为评价标准;其次,设计讨论问题,获得深度结果,避免在教学中设计一些从书本就能直接获取答案的探究题,也避免范围过大的问题;重视观察学情,及时做好调控,学生讨论时教师需要巡视教室,关注讨论结果,及时解决问题,与学生个体、小组发生交往。

教学交往是组织和实施教学的经常性活动,其质量如何不仅直接关系到教师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及能力培养的效果,而且关系到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要使地理课堂成为素质教育课堂,成为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堂,我们需要更新教学观念,重新审视课堂中的两个主体——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创新教学交往方法和理念,建构开放性、导向性和生成性的课堂教学交往形式。▲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崔允淳,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陈旭远. 关于交往与教学交往的哲学认识[J]. 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5):85-91.

[3] 袁孝亭.基础地理教育不可忽视的几项重要任务[J]. 地理教育,2002(5):4-5.

猜你喜欢

课堂教学课堂教师
欢乐的课堂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秋天在哪里
美育教师
写字大课堂
一条鱼游进了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