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过度教育”

2019-04-19于冰

新课程·中学 2019年2期
关键词:表现研究现状新课程改革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作为学校和教师,本该研究出有效的教育方法才能达到教育的最佳效果,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变革,教育中逐渐出现了“过度教育”这一现象。“过度教育”超出了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超出了学生生理、心理成熟程度及现有的知识经验水平。在新课程背景下,“过度教育”给学习者造成严重的身心和情绪影响。为缓解这一现状,主要从学校、教师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便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及全面发展。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过度教育;研究现状;表现;对策

一、“过度教育”的界定

(一)度

一般来说,“度”是计算长短的器具或单位,是代表事物所到达的某一境界。从哲学意义上来说,“度”是事物保持其质和量的界限、幅度和范围。对于学校教育和教师而言就是在教育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要学会把握适度的原则。

(二)过度

“过度”,一般情况下是指超过限度,超越一定事物的适当的程度、界限或范围。过度是事物超出临界点,引起了质变,从而朝与之相反的方向发展。事实上,过度教育只能让学生学习效果事倍功半。

(三)过度教育

1.国外

最早出现“过度教育”一词,是在美国经济学家弗里曼1976年出版的《过度教育的美国人》一书中。他所指出的过度教育是个人和社会所拥有的教育超出了其需要,是职业与教育间的失德。

2.国内

周刚德在《把握教育尺度,培养合格人才》中指出:过度教育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超出了青少年心理、生理承受能力的范围,超出了青少年兴趣、志趣等。孙华在《过度教育——一种更为令人担忧的教育潮流》中提到过度教育是指受教育者被强迫接受教育者所提供的教育内容、教育信息和教育模式。

二、过度教育研究现状

刘刚、蔡辰梅、李桂琴的《论“过度教育”》中研究指出,过度教育主要表现为教育者教授行为的过度、理论知识强调的过度、学习动机外化的过度以及成人化观念的过度。闫守轩、朱宁波在《“过度教育”的表征、归因与救赎》中指出,“过度教育”表征为学习内容过多、过难,学习时间过长,学习起点过早,学习过程过死、过严。

目前现状不难看出:过度教育使学生压力感增强,恶劣情绪增加,人格缺陷严重,影响人际交往和学习,这也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心理问题日益增多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过度教育的表现

通过前人及学者的研究发展,“过度教育”主要表现为:教师教学行为的过度;教师依赖现代手段的过度;学校课程设置得过多;学习者学业负担过重。

(一)教师教学行为的过度

新课程改革理念中“新的教学观”: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新的课堂观”:课堂是对话、交往、合作、探究、展示的平台。而在现实的教学中,教师特别着急将自己拥有知识教给学生,教学方法单一、保守。打教授战,一味地讲,将课堂完全变成自己的阵地,漠视学生的存在,学生必须按照老师意思完成统一的答案,老师实现了“我的地盘我做主”,没有真正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意识。这还不够,还要占用下课时间,甚至有时会利用学生的自习、娱乐时间。

(二)教师依赖现代手段的过度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作为辅助教学,在各个学校被广泛运用。给学生视觉上冲击是直观形象,提高课堂效益,丰富教学形式,渲染教学氛围。但是,在课堂中使用多媒体播放时间快,内容花哨,学生只注意看,而忽略识记,注意力不集中。并且很少有老师根据自己教学实际课前来精心制作,大多是改编或借用网上别人的

成果。

(三)学校课程设置得过多

目前,我国大部分的学校课程目标科目繁多,种类齐全,严重超出了学生的身心接受能力。高中学生不仅要学习语数外最基本的必修科目,而且还要进行信息技术教育、劳动技术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学科的学习。

(四)学习者学业负担过重

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减负,非但没减,一些学校的做法还增加了学生课业负担。学校為了升学率,家长为了功利心,无论校内校外,都增加课程设置量,导致一科一科的作业堆积成山,压得学生喘不过气。很多老师还是沉浸在应试教育中乐此不疲,搞题海战术,打时间战,学生只能在家长和教师期待的目光中被动接受。

学校和教师的过度教育,使学生被迫接受知识,造成学习积极性不断下降,导致厌学,给学生造成严重的心理负担。这些严重违背了课堂教学的目的和规律,大大降低了教学效果。

四、过度教育的对策

(一)学校方面

在教育中,学校应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正确看待教育的本质,遵循教育的规律,提高教师素养,减少学生的学习负担。学校教育应立足于教育教学实践,在实践活动中探究适合学生需要的教育,制定适合学生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的健康

发展。

(二)教师方面

教师应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完善自身的发展,激发学习者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提高学习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尊重与理解学生,因材施教,循序渐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育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需要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人。但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过度教育的现象却愈演愈烈,这不仅是对学生的压迫,也是对未来教育的一种挑战。因此,作为教育主体者,时刻关注学习者作为人的独特的生命体的需要,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真正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和社会需要的人。

参考文献:

[1]刘刚,蔡辰梅,李桂琴.论“过度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7):8-12.

[2]周刚德.把握教育尺度,培养合格人才[J].爱满天下,2007(1):26-27.

[3]孙华.过度教育:一种更为令人担忧的教育潮流[J].基础教育研究,2006(4).

作者简介:于冰,1995年毕业于鞍山师范学院,高中语文教师、班主任、高二年级教学主任,鞍山市骨干教师、模范教师。

编辑 温雪莲

猜你喜欢

表现研究现状新课程改革
摄影艺术中的美学探讨
我国就业中的性别歧视问题探究
我国环境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
骨瓜提取物的不良反应分析
浅析电力系统谐波及其研究现状
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