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入研究

2019-04-19赵婷源

新课程·中学 2019年2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育语文课堂语文教学

赵婷源

摘 要:语文学科作为初中阶段最为主要的基础课程之一,为学生带来覆盖面更广、内涵更深的语文知识,引导学生树立起道德品质。而语文古诗词的教学更是陶冶初中生人文情怀、文化修养、人文精神的最佳手段,只有学生充分理解古诗词所表达的价值观、人生观,才能够分析出作者迎难而上、坚强不屈等意志,看到民族文化的闪光点。基于此,结合参照古诗词背景渗透传统文化、应用古诗词语言渗透传统文化、根据古诗词内涵渗透传统文化、采取特殊化活动渗透传统文化等方面展开研究,希望为初中古诗词教学融入且发挥出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语文教学;初中古诗词;传统文化教育;语文课堂

一、参照古诗词背景渗透传统文化

初中语文的古诗词有着明显的言简意赅特征,较多厚重情感与丰富内容通常是作者以数句话语或者数字进行概括。因为初中生理解能力、生活阅历相对有限,无法深刻感受古诗词内涵。再加上初中阶段的古诗词创作背景比较复杂,作者会采取写物写景等手段寄托个人情感或期望。如果学生没有充分了解古诗词创作背景以及作者生平,则难以充分理解和分析诗词情感,或者通过作品学习产生共鸣。针对这种情况,语文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古诗词背景介绍,以古诗词创作背景当做教学活动的载体,全面渗透传统文化的同时调动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于古诗词的记忆和理解。比如:《登幽州台歌》教学过程中,积极引进多媒体技术与相关教学设备,为学生展示作者的生平简介,大致掌握陈子昂属于唐朝诗歌创新活动的引领者,诗作内容思想充实、刚健质朴,对于后期诗歌创作有着不可取代的影响。公元六年,李尽忠、孙万荣攻陷营州,而作者属于随军参谋,其提出遣派士兵作为前驱击敌,非但不被允许反而降成军曹。连番打击,使得报国志愿成为幻影,在登上了幽州台后写下了这首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里以“来者”“古人”比作燕昭王等重用人才、德才兼备的君主。诗歌通过描写作者登楼远望,引起了千万感慨和愁绪,进一步揭露了封建时代正直、才华横溢的高知识分子却遭受打击、约束的境况,表达出作者志愿破灭后沉闷、孤寂等情绪。大致阅读这首古诗的创作情境之后,教师组织学生认真阅读古诗内容,提出思考问题“前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古人是指谁?来者又是指谁?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后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诗人为什么见此景而涕下?”讲解登临:诗人登到高处叫作“登临”,攀登上高处会看见更加开阔、丰富的事物,激起平时所压抑的各种心理,于是产生了较多想象,抒发出来就是诗文。诗人陈子昂登临幽州台,面对无限的时空,不免产生孤寂悲凉之感,再联想自己的境遇,难免会出现有志无时、时运不济等心情。古诗词作为古典文学的精髓内容,对于提升人们语文鉴赏水平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初中阶段是学生建立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关键时期,把传统文化全面融入语文课堂教学中,采取现代化教学方式来增强学生古诗词学习能力,实现学生品德情操、审美能力的提高。

二、应用古诗词语言渗透传统文化

古诗词的美感集中体现于语言、内容两方面,其中,语言作为内心想法传递的主要媒介,能够准确反映出客观事物,表达个人思想情感。正式进入古诗词教学阶段,必须关注语言分析,将此当做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活动的载体。初中阶段语文教师应该正确认识到语文能力包括语言判断、使用以及品味,科学引导和帮助学生体会古诗词语言,准确提取古诗词语言中具有价值的内容和信息。借助于语言感受古诗词内涵,进一步凸显文字旋律与情感起伏,潜移默化地熏陶学生思想观念,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比如:《爱莲说》教学环节,组织学生进行文言文、现代文异同点的分析与总结,由于文言文富有韵味,朗读过程中必须重视语调、语速的调整。像“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应该读得相对舒缓,保障上下语句的连通。“……染,濯……妖”要求学生朗读此句时应该一顿一挫、一抑一扬提高全句语气的节奏感、韵律感,提出问题“文中还有哪些排比句”读的时候语气应该是逐渐加强,层层递进,读出气势来。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文章题目是《爱莲说》,也就是指“说说我对莲花的爱”,作者为什么会喜欢莲花(用文中语句回答)。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莲花的什么品格?作者写莲花,可是文章开头并没有从莲花写起。在写莲花之前,作者写了什么?人们对这些花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菊”和“牡丹”分别有什么特征,诗人为何率先描写“菊”和“牡丹”?如果说文章把莲花比成君子,那么表明诗人对于莲花保持着什么样的情感?而“菊”和“牡丹”又分别比成什么?又表明诗人对“菊”和“牡丹”保持着什么样的情感?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学生通过文章研读后,了解到作者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地把牡丹比成了“花中富贵者”,针对当时人们均贪恋富贵,诗人流露出了鄙夷的情感;把菊花比成了“花中隐逸者”,进一步阐述了诗人对于隐逸的生活态度也并不赞赏,仅仅是敬佩陶渊明不同流合污的行事作风,针对其选择隐逸生活则流露出叹惋的情绪;把莲花比成了“花中君子”,明显可以看出诗人对于莲花的赞美心情。在完成文章内容的讲解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小结,诗人周敦颐高调赞美了莲花这一花中君子,富有其独到的个人见解,更是表达了在其所处的時代背景中依旧敢于提出对于贪恋权势的不屑,将莲花比成自身,说明周敦颐意在做操守正直、洁身自好、刚毅不屈的人,进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情怀。

三、根据古诗词内涵渗透传统文化

语文古诗词内涵丰富,诗人把意境美和语言美有机融合,勾勒出优美生动的画面,借此渗透和延伸传统文化,对于培养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有着不可取代的教育意义。初中生审美能力较低,无法深刻品鉴古诗词艺术美。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必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进而弥补和改善鉴赏能力缺陷造成的遗憾。比如:《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为品美点和悟感情。第一,品美点。总写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明确凸显“美”这一字串联全文,后面的具体描述均是紧密围绕着“美”展开,筛选出“流”“峰”“林”“石壁”等,为我们呈现出山水画。要求学生按照个人想象,以“我发现了本文×××美”的句式,说几句赏析语言(从文章语言、内容、色彩、结构等方面赏析)。全班进行交流,教师给予适时点拨,像(1)我发现本文的结构美,文章精悍短小、结构严谨、叙议结合、首尾呼应、脉络贯通;(2)我发现本文语言美,“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沉鳞竞跃”,语调顺口、格式整齐,文章结尾的“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差变化,又如行云流水,随意自然等。第二,体会情感。诗人善于在一川、一河、一山、一草中观察地理地貌的美感,并且在描述其地形美的过程中抒发个人情绪,而此篇文章中可以表现出诗人情感或思想的句子有哪些?将班级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分组讨论和整理学习意见,文章开头写出“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借助于“美”来表达诗人沉醉在自然风光的舒适、愉悦心情。像“实则欲界之仙都”则暗示着诗人观赏山水的怡然自得,“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翻译成现代汉语的意思就是,从谢灵运之后就没有人可以充分欣赏其妙处。但是,诗人却能够在山水风光里体会到无穷无尽的快乐,表示其将谢灵运作为知音,想与其比肩的心情。

四、采取特殊化活动渗透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渗透和教育活动必须结合实际环境开展,特别是传承至今的特色文化,更是应该采取带有明显特征的诗文推进教育和传播。以《沁园春·雪》教学活动为例,想要帮助学生充分体会诗词隐含的情感、思想以及音韵美,必须积极锻炼学生的朗诵能力。鼓励学生自觉应用工具书,查阅和了解课文注释,通过朗读方式的训练和指导,使得学生读出情感和气势。寻找诗句中关于议论、抒情以及写景等手法相融合的内容,反复阅读、深入揣摩诗句语言,开发想象力,搭建出诗句描述的意境。《沁园春·雪》属于毛泽东的代表名作,有着意境壮美、振奋激昂、磅礴大气等特征,是典型的豪放派风格。认真阅读创作背景,我们可以看到毛泽东想要建功立业、带领中华民族走向富强的抱负,对于无产阶级和全体群众有着深沉的爱护、信赖,通过学习对初中生进行德育。结合课堂教学情况进行分析,朗诵教学过程可以分为以下三个层次:首先,教师在课堂中朗读示范,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播放相关朗读视频,帮助学生校准字音。针对文章生词或者难懂的词语进行解釋,针对理解难度相对较低的文章内容,需要组织学生自主讨论,初步分析诗词的主要内容与情感。其次,指导学生划分诗词的各段节拍,要求其严格按照节拍朗读诗词,注意情感、语调以及语速,体会诗词的韵律感和节奏感。最后,在学生全面掌握诗词的基础上尝试声情并茂地诵读,从而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享受语文艺术。按照学生诗词能力划分为若干学习小组,设计古诗词朗读比赛,评选最佳小组和优秀成员,给予适当奖励,有效丰富学生学习生活,提升语文古诗词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初中阶段古诗词教学是传承传统文化的有效措施,更是发展和延续传统文化的前提条件。这要求语文教师正式进行课堂授课环节,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引导学生切身体会古诗词内容美、形式美、蕴意美,最大限度上激发当代初中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喜爱和尊重。把传统文化和古诗词教学活动有效融合,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意识水平,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为其今后语文学习和深造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栗冬冬.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研究:以初中古诗教学为例[J].科技风,2016(8):54-55.

[2]李倩.不忘传统,不忘初心: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融入[J].课外语文,2018(9):163.

[3]李天华,周全中.浅谈古诗词教学中如何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8(3):142.

[4]李峥.自主合作见真知 古诗教学展新风:《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教育的现代化研究》课题的实践研究[J].湖北教育(政务宣传),2017(11):35-36.

[5]党艳丽,张芸.赏诗中美景,悟诗中文化:浅谈初中古诗中的传统文化教学[J].中外交流,2017(25):107.

编辑 李琴芳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教育语文课堂语文教学
关于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