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文化测试与评估

2019-04-19米艳丽

文学教育 2019年4期
关键词:文化教学

内容摘要: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汉语水平考试虽对“文化”给予了应有的注意且做了适当的包含,但在现有HSK的基础上开发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文化测试也显得颇为重要。测试与教学密不可分,文化测试的有效开展能够更好地反拨到实际的文化教学中去,且为我们编制相应的文化大纲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和借鉴意义。本文以美国AP汉语与文化考试为例,对文化测试中的融合性测试做一简要分析、评估,以期对今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文化教学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并有利于笔者今后的实践教学。

关键词:文化测试 AP汉语与文化 文化教学

一.文化测试的研究回顾

(一)国外研究

国外对文化测试的研究可以追溯到70年代,其中Nostrand于1974年提出了“新型模型”(emergentmodel),这种文化分析模型为外语教师进行文化教学和测试奠定了基础。在Nostrand之后的学者也相继从测试目标、内容、方法等方面开展了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果,形成了比较有影响的理论。文化测试理论对文化测试的内容提出了不同的分类标准和测试目标。其中Lessard Clouston提出的文化意识,文化知识和文化技能的测试内容对中国外语学界影响巨大。但总体来看,有关文化测试的研究还是很少,原因在于文化测试本身的难度以及语言教师很少接受这方面的训练,还有就是缺乏具有权威性的文化测试大纲。

(二)国内研究

国内对于文化测试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大学英语文化的测试。在外语文化日益受到重视的背景下,国内学者对大学英语文化教学与测试方面进行了颇有成效的研究和实践。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研究都是属于语言测试的范畴,即我们所说的含有文化因素的语言测试。张红玲(2007)认为文化测试应该成为跨文化教学的攻关项目,它是“检验教学方法、教材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刺激学生学习文化积极性的重要手段”。(转引自张卫东2010)由此可见,如何提升文化教学的质量,开拓文化测试这个领域,并有效地发挥它的作用,便成为一个很现实,也很必要解决的问题。

综上所述,国外研究速度缓慢,没有在新维度下对老问题进行与时俱进的动态研究,且研究结果和数量也是不尽人意。国内研究缺少研究广度,参与文化测试研究的人员屈指可数,该研究还没有真正进入到相关学者的研究主流,即使有相关文章也是缺少多样性,研究偏重于测试形式,注意力主要在测试的方法上,而缺少对其他相关因素的研究。

(三)文化测试的分类

文化测试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含有文化因素的语言测试,此类测试以考察语言技能为主,掺入部分文化因素,是一种融合性测试。相对于以往的纯语言技能测试,在培养和评估学生综合能力上是一种进步;另一类是含有文化知识和理解的纯文化测试。外语专业知识课程的测试就属于这一类了。比如英美国家概况、跨文化交际和西方文化入门等。这类测试考察学生的文化知识及对文化现象的理解能力、思辨能力,但和以往重点考察文化知识的测试相比,它更注重了考生能力开发,观点表达,思维创新等,因此也是这类测试的一个进步。从这种划分类别来说,美国AP汉语与文化课程考试就是一种融合性测试。

二.美国AP汉语与文化考试

(一)AP汉语与文化课程

所谓AP课程即指美国中学生在中学阶段学习的大学课程,学习之后通过考试,凡达到大学相应课程标准者,皆可获得大学承认的学分。①AP汉语与文化(AP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课程教学目标建立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它与美国教育部1996年推出的《21世纪外语学习标准》的教学目标相一致,即要求学生达到的“5C标准”(communication用中文沟通;cultures体认多元文化;connections与其他学科关联;comparison比较语言文化特性;communities应用于国际国内的多元社区)和三种交际模式(互动交际、理解诠释、表达演示),该课程是美国大学理事会2003年新增设的四种AP 语言课程之一(另外三种为日、俄、意),是大学理事会为促进美国中学进行多元文化以及多种语言教育而采取的重要步骤。该课程最大的特点是以交际性与文化性来综合衡量学习者的语言技能。其目标是为考生提供及时而多样的机会,提高和发展考生全面的语言技能,加深考生對汉语言文化的深入了解。AP汉语与文化课程没有语言文化大纲,但并不意味着课程和考试都是漫无边际的,它从三个方面做了规定:

1.内容规定

发展学生对于中国文化的体认是普遍的主旋律。AP汉语与文化课程致力于学生对中国当代与历史文化的学习及探究,“我们的课程是语言与文化的综合,因此这种探索自然源于中文”,这一表述所界定的具体内容非常广泛,大致可以归纳为四个层面:(一)是具体的,即上至天象气候,下至地理生态,重点是人际关系;(二)历史文化,重点是产物习俗;(三)视角,特别是国际背景下的视角;(四)理解,即通过比较分析理解中国的世界观。

2.学时的规定

在课程设置上,AP汉语言文化课程相当于大学阶段四个学期的课程。这些大学课程,旨在加强学生对于汉语言文化的深入了解,比较典型的模式是学生接受总数约250个课时的课堂教学”,我们可以看到《概述》提出的时间上的量化标准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美国各州、各所大学甚至各个教师都有很强的自主性,常常使用不同的教材,面对不同的学生,学习的内容必然有很大的差异。

3.考评方式的规定

两种评价方式,一是在学习中根据学习内容确定规范化和总结性的评价任务,根据对三种交际模式的掌握程度,在综合表现任务中进行评估;另一种就是AP考试中典型的限时评价方式。此种评价方式注重考试的过程性和结果性的融合,有利于学校对学生的汉语水平做出最全面和准确的判定。

(二)AP汉语与文化考试

AP汉语与文化考试的每一个部分在AP最终等级中所占的比重是明确的,按交际模式来分,不同部分的比例是:理解诠释30分,互动交际40分,表达演示30分。按言语技能分类,不同部分的比例是:听力25分,阅读25分,写作25分,说话25分,各部分所占的比例是非常均匀的,更进一步体现了该课程对言语技能要求的平等性,注重各项技能的均衡发展,绝不顾此失彼,有所偏倚。

AP汉语与文化考试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由多项选择题组成,主要测试学生语言沟通以及理解诠释方面的交际技能;第二部分为开放性测试,主要测试学生语言沟通及表达演示方面的交际技能。

(三)AP汉语与文化测试的评估

由上表可知,AP汉语与文化考试有两个非常明显的特点:

1.注重交际性,将测试内容和语言实际运用紧密联系。其在语料选择和知识能力要求上,都充分体现了交际性文化因素的特点。在试题的材料选择上,AP中文考试多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场景,例如向室友转告电话留言,回答笔友电子邮件、应对面试官、设定活动计划等交际文化因素为主的话题,试题旨在考察学生的综合语言技能,加大学生的参与度,并让他们能够直接感受到交际文化的实际用途。在试题的语言表述中,使用了非常符合真实情景的、自然的语言,考生在考试中所接收到的语言也是非常纯正和自然的。

例如某份样卷中多项选择的第一题:“报章期刊阅毕后请放回原处。”这道题除了让考生阅读那块指示牌外,试题所选取的选项内容都是在日常生活使用范围之内的比较相近的选项。但问题选项却是以学生的母语(英语)来呈现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并不利于学生对汉语基本知识和文化的掌握,所以出题者应在今后的试题选项中应适当增加汉语的比例,这样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汉语文化意识。

2.注重文化因素的合理分配。AP汉语与文化考试注重交际语言使用的合理性、礼貌性及习惯性。例如样卷中的一道多项选择题:“对不起,没什么好菜招待你们”,在应答句的选项中,分别设有“请问你今天想点什么菜”、“不好意思,招呼不周到”、“您别太客气了,我们都吃的很饱”、“别着急,我一吃完饭就来你家找你”等4项,按照中国人的思维模式,选项应为C,因为这道题考察的是中国人在餐桌上的典型客套用语,兼具礼貌性、习惯性为一体,考生如果对中国人所崇尚的谦虚文化理解不深,那么即使听清题目意思也不会做出正确选项。再如样题中有关校园对话的一道题,“甲:听说你考上南京大学了,祝贺你啊”乙:“哪儿能跟你比啊,考上北大了,真羡慕你啊”这里所要考察的是中国人面对称赞时的回应方式。按照西方人的思维模式,受到表扬后便会欣然接受,并感谢对方对自己做出的真诚评价,而对于中国人来说,受到别人的称赞时要礼貌性的否决,更要以委婉的方式,自谦的话语给对方以一回应,所以对于具有直线思维的美国考生来说,答案匪夷所思。

笔者认为出题者在设置以上两道题时,过多摄入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及价值观模式,易造成考生对中国交际文化的思维定势。当代,中国人在继承中国优秀传统礼仪文化的同时,还部分借鉴和吸收了国外的价值观和礼仪文化,甚至出现了二者的适度融合。例如,当代大多数中国人在称赞别人时,对方会以礼貌的方式回应“谢谢,下次我还会努力的”,现实回应方式与试题当中给出的答案有所出入。因此,出题者应该在今后的考题中避免设置一些与中国当代交际文化相矛盾的选项和内容。当然有关文化因素在AP汉语与文化的测试中还有很多,笔者将不再做逐一分析。

美国AP汉语与文化考试中,“汉语”与“文化”是作为并列的修饰成分出现在“考试”的前面,它是首个将“文化”这一要点融合到考试命名当中去的汉语测试,足以显示“AP汉语与文化考试”中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旨在为学生提供及时而多样化的学习机会,让学生在提高和发展自身语言技能的同时加深对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的理解。而我们的HSK并没有将文化因素凸显出来,文化板块内容欠缺,少有的也只是将文化知识以阅读材料或图片辅助的方式展示出来,并没有引起考生的过关注和思考,更不要说将其安置于考试名称当中。

启示

(一)对文化教学的启示

1.制定文化大纲

李晓琪在《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2012)中,总结前人经验并提出了“以语言为本位的文化大纲编制模式”及“以文化为本位的文化大綱编制模式”的两种文化大纲模式,前者可以说着重强调从语言的词汇(语义系统)入手揭示和阐释词语的文化内涵,或从语言的语用系统为切入点来发掘与语言使用相关的文化规约。后者以文化及其子系统为出发点,将更多的关注点投入到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方面,这样可以系统地反映“一个民族的心理状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道德标准、是非标准、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等等”②。因此,文化大纲如何扬长避短,做到与词汇、语法、汉字,功能等大纲的等级标准相适应,同时又可以尽量系统地展现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因素的观念也是迫在眉睫,所以鼓励相关学者多尝试、采用不同的模式编写文化大纲,并结合一线教师的实际教学经验,不断编写、修订,争取制定出最符合标准的文化大纲,只有这样才能更方便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文化教学和文化测试。

2.汉语教师提高专业素质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并不仅仅意味着汉语教师只是承担汉语言教学的任务,同时他们也是汉语文化的传播者,是“活的中国文化”,作为汉语教师,不能将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仅仅依托在对专业书本知识的掌握,更是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教学环境和教学对象来因时因地的开展文化教学,除此之外,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外语水平,以便更加出色的完成教学任务。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本身就是一新兴之躯,亟待汉语教师为其注入新鲜血液,使其活跃于教育教学的各个领域。同时汉语教师也要有一种与时俱进的教学观念和意识,要努力掌握并积极使用现代教育的新技术,发挥电教传媒的优势,实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3.开展体验式文化教学

对于学习汉语的留学生来说,身居中国,对其文化的学习更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例如,中国的名人故居、名刹古寺能够彰显出我国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学生若能在学习完中国古代建筑知识后进行身临其境的文化感知,那么他们对中国建筑文化的体验认知就会更加完备。对于非目的语环境中的文化教学, 更需要汉语教师为学生创设相关文化环境,带领学生进行相关的文化体验。有关饮食文化,若在校方允许情况下,教师可组织学生举办“中国厨艺大赛”,让选手带领大家体验真正的中国饮食文化。在学习完中国服饰文化的相关内容后,教师可以也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简单、环保的材料制作一些简单的中国传统服饰,然后让学生以服装秀的方式在校园文化节为全校师生展示。

4.开展“中国文化预教学”

教师在为学生教授汉语时,要以文化为导向和切入点,开展“中国文化预教学”,该阶段的文化教学内容不易太难、太多,主要采用多媒体放映或手工DIY的方式,主要是让学生在对文化感兴趣的前提下再选择是否进入汉语的正式学习,后期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水平和发展需要再次选取自己的文化选修课。在此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制作好“文化档案袋”,即对选修学生的文化学习历程做一详细的追踪记录,这样学生可以凭借“文化档案袋”为自己的第二次文化选修课做出更加准确的定位,同时学校也可以凭借此档案袋来进行分班教学和管理,这对学校进行文化课程及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的适时调整,修改也起着重要作用。再者,文化档案袋为本土汉语教师的选拔和汉语相关行业的人才竞聘也提供了可靠依据。

(二)对文化测试的启示

1.确定文化测试的原则。文化测试并不是独立进行的,首先其测试内容也要符合汉语教学大纲的教学原则、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其次,要有专家学者的理论观点和实践经验作为基础和依托,这样可以保证测试的准确性。再次,要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要有代表性和实事求是的态度,以确保测试的真实性。最后,我们应当区别融合性测试与纯文化类测试所要求学生达到的不同目的。

2.确定文化测试的内容。教师应在文化测试的前期做好教学内容与测试内容的衔接,不能为了单纯的测试而忽略教学内容的完整呈现与真实性表达,因此合理安排文化教学内容和文化测試的顺序,有教才有测,以测促教,相辅相成,这样才能推动汉语文化教学的有效发展。再者,国外学者的文化测试理论或多或少的影响着我们对文化测试的定位,我们应该取其精华,让它在与中国的实际教学结合后再加以选择性地利用。最后,要增加文化测试的客观性,减少主观性。

3.确定文化测试的比重。一份有效的试卷首先是要确保教学内容数量和测试数量呈正比关系。二是要让试卷的结构内容体现出由少到多,由易到难的发展趋势,明晰各个阶段文化因素的适当比例。三要突出重点,对于文化测试来说,试卷应该重点突出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而适当增加“i+1”③的内容含量,这样既能满足高水平考生的求知欲,也能防止挫伤普通水平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同时对后期试卷分析、学生水平及教学评估能够做出合理区分。四要保证测试的有效性,试卷的编制一定要经过无数次的修改与重新编制,是否能够在有限的内容内测试出学生的最真实水平。

三.结语

文化测试不仅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文化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汉语言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汉语教学逐渐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方向发展的趋势中,汉语文化教学及其中的文化测试应该引起相关学者和一线教师的高度重视,我们应该及时查缺该领域所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以便提出适宜的解决方式,减少汉语教学发展的阻碍因素。就目前来说,制定符合标准的文化大纲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将文化测试中的融合性测试更好地体现在今后的文化教学和相关试卷的编制中,以最公平,有效的方式测试出学生的真实水平,这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方绪军.汉语测试与评估[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

[2]李晓琪.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出版社,2014.

[3]李涛.试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交际文化教学[D].四川大学.2007

[4]杨丰荣.对外汉语文化课教学模式及成绩测试研究[D].兰州大学.2015

[5]毕继万、张德鑫.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文化研究的问题[J].语言文字应用,2007(2)

[6]娄毅、朱瑞平.关于美国AP汉语与文化考试--兼与中国HSK考试、日本“中国语检定”考试比较[J].语言文字应用,2006(6).

[7]卢伟.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研究评述[J].世界汉语教学,1996(2).

[8]王若江.关于美国AP汉语与文化课程中三种交际模式的思考[J].语言文字应用,2006(5).

[9]赵宏勃.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课程测试的理念与形式[J].教育与考试,2012(2).

[10]张占一、毕继万如何理解和揭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1(4).

[11]张卫东.外语教学中文化测试的理论探索[J].外语教学研究,2010(2).

[12]仲清.浅议美国AP中文语言文化课程与考试[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

注 释

①本文有关美国AP汉语与文化考试的介绍译自美国AP项目网站,见http://apcental.colllege board.org.(2017年11月查阅)

②吕必松(1992)《华语教学讲习》北京语言教育出版社出版。(转引自卢伟)

③i+1理论,克拉申(1980美国)认为只有当习得者接触到“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即略高于他现有语言技能水平的第二语言输入,又有足够的量保证,语言习得就会自然发生。

(作者介绍:米艳丽,兰州交通大学文学与国际汉学院研究生在读,专业:汉语国际教育)

猜你喜欢

文化教学
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文化导入实证研究
浅议文化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高中英语课堂中文化教学应关注的两个问题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浅析大学英语文化教学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下的大学英语文化教学探索与实践
我国高中英语课的文化教学研究
民族院校英语教师文化教学策略研究
透视中西跨文化交际中的圣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