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为气者

2019-04-15徐泽诚

美文 2019年6期
关键词:傅山千古苏轼

徐泽诚

雁鸣南飞,寒风乍起。徜徉在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之中;仰望月空,又见“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愁绪;回忆亡妻,更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柔情似水。尽管他仕途坎坷起伏,卻始终随性旷达,乐观开朗。

苏轼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人,一生事迹载于文献者颇丰,诗词文章更是千古流传,然而鲜为人知的是他对中医医理也颇有研究。著名的《苏学士方》便是他收集的中医药方。后来人们把苏轼收集的医方、药方与沈括的《良方》合编成《苏沈良方》,至今犹存。在我眼中,作为一个中医爱好者的苏轼,最能将“气”之内涵体现得淋漓尽致。“重虚有实候,而大实有赢状,差之毫厘,便有死生祸福之异。”他批评那些士大夫“秘新患而求诊,以验医之能否,使索病于鱼漠之中,辨虚实冷热于疑似之间。”对待生命,苏子可是认真的。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轼一生屡遭贬滴,每到一地,他都收集验方载于笔记杂记中。居黄州时,当地瘟疫流行,他将自己收集的秘方“圣散子”献出来,救治病人。在惠州,看到当地村民燃苍术熏蚊子,大表惋惜说:“此长生药也,人以为易得,不复贵重。”还记得其《论菊》中描写作为延年药的菊花,《论茶》中他以茶漱口的口腔清洁方法。

东坡用菊和茶的清气冲淡了人生的愁闷。在中国哲学里,“气”是一个核心概念,甚至可以用来概括中国哲学的全部内涵,《内经》继承和发展了先秦关于“气”的一元论学说,并将其应用到医学中来,逐渐形成了中医学的气学理论。

“非水谷,无以成形体之壮;非呼吸,无以行脏腑之气。”“人一离腹时,便有此呼吸,……平人绝谷,七日而死者,以水谷俱尽,脏腑无所充养受气也。然必待七日而死,未若呼吸绝而即死之速也。”(《医旨绪余·原呼吸》)

“气”仿佛一根纤绳,贯穿于中医理论始终,统摄中医实践与经验的全局。因此,中医们几乎都深谙“气”之道。

不少人初识傅山,源自梁羽生的武侠小说《七剑下天山》,作者赋予傅山一派宗师的形象,他名满天下,文武双全,大智大勇,鲜有败绩,近乎完人:

“这些人中,有一个三绺长须、面色红润、儒冠儒服的老人……”

儒冠老人名叫傅青主,不但长于武功,而且在医术上有精深造诣,极为精妙。

医者仁术,傅青主以悲天悯人之心,体恤男权社会中的弱势妇女的悲苦,开创妇科治疗的一代风气。傅氏女科的出现,是中医史上划时代的事情。

但我最佩服傅青主的,还是他的民族气节。满清入主中原后,作为一名有志气的儒士,傅青主参与民间抗清复明运动,并因此被捕入狱,受到严刑拷打,但他“抗词不屈,绝粒九日几死,门人有以奇计救者得免”。康熙皇帝下诏举行博学鸿词科考试,欲以此网罗各地有名儒士。傅青主被迫到北京后,素闻才学的康熙帝免去了他考试的形式,直接赐他中书舍人。按惯例,这是要向皇帝磕头谢恩的,但年迈的青主倒在地上,绝不磕头,在那个专制权威压死人的时代,这是难能可贵的气概和傲骨。

傅青主的这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不向满清皇权低头的气节,正是孟子“浩然之气”的一脉相承。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一代一代的中医将浩然之气脉脉相传,他们不会怒气冲冠,也不会说千古流传的气话,更不会将气化为愚忠一死了之。可能他们都是一个个面色红润髯须飘飘的老头,可能他们只能医病不能医心,但是他们确是那些真正为人民解除痛苦,为人民谋福利的人。抱着“不为良相,则为良医”的志气,每一次将手指搭在脉上,感受气的变化无常,每一次在病人吃过药之后感受到气的丰盈,都是让他们继续下去的理由。

猜你喜欢

傅山千古苏轼
傅山的“四宁四毋”
“一口叙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
一·秋
从善如流
苏轼错改菊花诗
荏苒时光
苏轼吟诗赴宴
清·傅山论书句
清·傅山论书句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