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回现场、还原匠心:析老舍“戏改”手稿原件史料价值

2019-04-13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人文艺术学院250300

大众文艺 2019年6期
关键词:京戏手稿剧目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人文艺术学院 250300)

老舍先生自新中国成立后积极参与“戏改”工作,始终处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最前沿和核心地位”1,做了大量实际工作,发表《新文艺工作者对戏曲改进的一些意见》《谈〈将相和〉》等多篇关注戏曲改革的文章,改编昆曲同名曲目《十五贯》,创作十三场京剧《青霞丹雪》,改编传统京剧剧目《王宝钏》,为我国戏曲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综观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版《老舍文集》及各类研究老舍戏曲创作、戏曲改革的工作的诸多文章,相对缺少“戏曲剧目”研究。20世纪50年代初,老舍先生曾撰写过关于《战樊城》《伍申会》等六十八出京剧剧目的提纲,进一步印证了其“改得少、改得准”的戏曲修改原则以及“旧戏……必须争取观众”2等诸多戏曲改革主张,却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未曾发表。舒乙在《第六届老舍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曾针对这份珍贵的老舍先生手迹予以认定、研究,发表专篇《老舍六十八出京戏“戏改”剧目提纲手稿》(下文简称“舒文”),按手抄稿原文抄录了老舍关于《战樊城》《伍申会》《文昭关》等六十八出京戏剧目、剧情提纲的撰写,对于研究老舍在戏剧领域的突出贡献提供了重要史料,也填补了老舍研究领域的空白。2017年8月齐鲁书社以《老舍点戏》为名原大彩印出版(以下简称“原件”),更能直观地再现其对于新中国建国之后京剧改革的独到建树,具有重要的文献意义和史料价值:一方面,老舍先生圈定的剧目不乏《摘缨会》《宇宙锋》《盗宗卷》等著名传统剧目,体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反抗侵略、反抗压迫”“表扬人民正义及其善良性格”3的戏曲改革基本政策;另一方面,比照老舍先生手迹可知,老舍先生将此六十八出京戏剧目的提纲撰写视为“大工程”,认真对待,均用毛笔工整誊写,绝非一般草稿,并使用黑笔、朱笔反复标注、圈定、修改,可见其对“戏改”的重视程度之高。这份手稿对于全面研究老舍先生的文学艺术成就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为研究他的京戏创作与戏剧理论,提供了一份新的宝贵资料”4。

一、图像性手稿:还原文本真实

关于老舍先生手稿,对比舒文与原件,前者为初步文字整理稿,后者是在原版的基础上进行的整理。两相比较,笔者发现,通过原件可以更真实的释读老舍手稿关于排序、释读方面的内容。

1.关于老舍六十八出京戏“戏改”手稿剧目的排列顺序,舒乙把第一篇定为《伍申会》,《老舍点戏》中把舒乙排序中第二十九篇《战樊城》列为第一篇,其余篇目顺延。笔者认为后者的排列顺序更为合理,原因如下:

(1)在彩印原稿中可以看出,老舍此手稿使用“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戏剧改进局”稿纸竖排自右至左手写,每出戏用稿纸一至两张,其中《群英会》《甘露寺》各用两张,共计七十张,曾用铁质订书钉在稿纸上方一寸处左右各用一钉装订,后拆除,故七十页稿纸在相同位置均留有订书钉的铁锈针眼。其中《战樊城》《伍申会》《文昭关》三出剧目铁锈针眼痕迹更为明显,并留有订书钉全貌的痕迹,可知这三出剧目应装订在上方。另外,《战樊城》《伍申会》《文昭关》《浣纱记》《鱼藏剑》五出剧目原稿左上方均出现了自左上往右下的两道褐色痕迹,且痕迹《战樊城》最明显,《伍申会》次之,《文昭关》《浣纱记》《鱼藏剑》依次减退,可以推测此处是在装订后出现的痕迹,故合理推测手稿最初的装订顺序,《战樊城》应在最上方,为第一出。

(2)从原件的保存状况看,其余剧目的纸张虽已发黄但整体较为整洁,唯独《战樊城》《伍申会》《文昭关》《浣纱记》四出在原稿的上方、左侧边角处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破损,且可以看出折叠、破损处有一个由重到轻的重叠痕迹,顺序为《战樊城》《伍申会》《文昭关》《浣纱记》,其中《战樊城》为七十页手稿中受损最严重、颜色最暗的一张,也可以此推测《战樊城》应在装订首页。

(3)老舍六十八出戏的排列顺序大致应为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自春秋至北宋依次排列。《战樊城》讲述了春秋末年楚国臣民伍员留镇樊城后脱困逃走的故事。老舍先生在《战樊城》最末一句书写“伍员射死武成黑,只身脱围逃走”,恰与《伍申会》的首句“伍子胥从樊城脱困逃走”相应和,也可佐证上述推测。倘若按照舒乙排序将《战樊城》排在第二十九出,其前一出(第二十八出)《木兰从军》讲述了南北朝时期北魏故事,后一出(第三十出)《打瓜园》出自五代十国北汉故事《飞龙传》,则会出现“北魏—春秋—五代十国”的排列,与整体历史排序不符。

综上,笔者推断,舒文中将《战樊城》置于第二十九出戏,有误,应放在卷首,为第一出。

2.在针对老舍剧评此六十八出京戏的手迹释读中,比勘原稿,舒文在手稿整理的过程中克服万难,做了大量勘校工作,基本还原手稿原貌,但在《老舍六十八出京戏“戏改”剧目提纲手稿》一文中关于手稿文字释读也存在部分失误,试举几例:

(1)老舍先生手稿中存在的书写错误未能按照整理规范予以校对:《浣纱记》中“丁嘱渔丈人莫泄露消息”可写作“丁(叮)嘱渔丈人莫泄露消息”;《群臣宴》中“弥衡”可写作“弥(祢)衡”;《长板坡》可写作《长板(坂)坡》。

(2)老舍先生手稿中的朱笔改动未能录入:《两将军》中将“两人交战”改为“始终”,“刘备下令收兵,马超也引兵退回”在“刘备”后朱笔添加“见马超骁勇可爱,恐二人有失,遂”;《李陵碑》中“通辽邦的”改为“宋使”,“且将七郎射死以报七郎打死儿子潘豹之仇”改为“且为报七郎打死儿子潘豹之仇,将七郎射死”,“年老气力不加”改为“因年老气衰,力不能支”。

二、视觉映像:展现精益求精

翻阅书稿等同近距离真实观瞻老舍先生手迹,“楷书工整誊写”、“朱笔标识圈定”、“墨线修改涂抹”,透过这一系列文本之外的视觉映像,我们既被老舍先生热爱京剧、弘扬国粹的情愫所感染,又能感受到文学大师对待戏曲改革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现整理如下。

1.标题加朱笔竖线。老舍先生手书六十八出京戏剧评,其中 《宇宙锋》《捉放曹》《连环计》等三十一出剧评的标题使用朱笔单竖线标记;《霸王别姬》《取洛阳》《辕门射》等十二出剧评标题使用朱笔双竖线标记。据舒乙先生与徐国卫先生推测,上述四十三出京戏被老舍先生视为重点篇章,《霸王别姬》等十二出标记朱笔双竖线的剧目应为重中之重。

2.涂抹痕迹。老舍先生在“戏改”工作中可谓尽职尽责,但就此批手稿来看,共六十八篇剧目,其中被老舍先生涂抹修改的多达六十五篇,进一步印证了其针对“戏改”工作“需要不断的加工,一丝不苟的加工”5的负责态度。通览原件,老舍先生的涂抹痕迹可分为改字、删字、添字等类型。本文仅以老舍先生标朱笔双竖线的剧目为例,按照上述涂抹类型做表分析如下。

①改字:

注:出现墨笔与朱笔两种涂抹痕迹,此表不作区分。

由原件改字情况可知,老舍先生手迹在修改后更为清晰、精确,更符合其写作时提纲挈领的意图。如《伐子都》中将“子都不服”改为“子都要争取帅印”,更为具体的介绍了“子都”为何事不服?想要达到什么目的等故事情节。又如《盗宗卷》中将“逼张苍交出宗卷,限三天”改为“限张苍三天交出宗卷”,在大意不变的情况下语言表述更为清晰、明确。

②删字:

剧目名称 初稿 改后稿《两将军》 刘璋向张鲁求救,刘.张鲁点兵二万派马超攻打葭萌关刘璋向张鲁求救,张鲁点兵二万派马超攻打葭萌关《秦琼卖马》 隋朝末年,炀帝淫昏,官吏.枉法 隋朝末年,炀帝淫昏,官吏枉法和店主同来店中与秦相见,彼此互通名姓..和店主同来店中与秦相见,互通名姓《锁五龙》 单雄雄.信归顺世充 单雄信归顺世充

由上述原稿删字情况分析,老舍先生在此六十八出剧目提纲的创作、誊写过程中对照前后文反复阅读,多处删字为多字、错字,如《两将军》中“刘璋向张鲁求救,刘张鲁点兵二万派马超攻打葭萌关”中加点的“刘”字与前后文句意不通,《锁五龙》中“单雄雄信归顺世充”中加点的“雄”字为老舍先生书写手误,也被一并改之,使行文更加流畅,也印证了其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的艺术创作态度。

③添字:

剧目名称 初稿 改后稿《辕门射戟》 如果他射中戟的小枝 如果他一箭..射中戟的小枝《两将军》 刘备下令收兵,马超也引兵退回刘备见马超骁勇可爱,恐二人有失,遂下.............令收兵,马超也引兵退回《白良关》 将双鞭镌刻己名 将双鞭镌刻自.己姓.名

《李陵碑》 且将七郎射死以报打之仇 为.报七郎打死儿子潘豹....之仇,将七郎射死备注:墨笔添加“七郎”、“死儿”、“潘豹”六字,朱笔添加“为”字并把“将七郎射死以报七郎打死儿子潘豹之仇”调整做“为报七郎打死儿子潘豹之仇,将七郎射死”。继业被困更急,单身作战 继业被困更急,粮尽援绝,单身作战....

由上述原稿添字情况可知,所添字句均为老舍先生反复揣摩之笔,使语言表述更为精彩,如《辕门射戟》中“刘备见马超骁勇可爱,恐二人有失,遂下令收兵”,加点的字为誊写之后添加,对刘备慧眼识珠、爱才惜将的心理活动予以精彩描述;又如《李陵碑》“继业被困更急,粮尽援绝,单身作战”中加点的字更具体形象的突出了杨继业孤立无援的困境。

三、结语

老舍先生始终认为“旧戏改进是件困难的事”,在《略谈戏改问题》中列举了戏改涵盖的“剧本问题,戏班制度问题,艺人教育问题,戏改领导问题”等四项基本问题,不但将“剧本问题”置于首位,后又针对剧本涉及的“思想教育问题,人物造型问题,音乐问题,舞台问题”6等项做逐一讨论。针对京剧改革,老舍先生鼓励创新,指出“创作这个事就是大胆创造、出奇制胜的事儿。人人须有点‘新招数’”7,同时认为与其移植或者改编其他剧种剧目,而更应该“把主要力量放在创作京剧自己的剧目上”8。老舍先生此六十八出京戏剧目纲要的手稿发掘恰恰印证了其对于戏曲剧目圈定、剧本修改的重视程度,此手稿的涂抹情况也体现了其言简意赅的创作风格、一丝不苟的创作态度和“三负责”的戏曲观。此六十八出京剧剧目提纲手稿仅是老舍先生所做大量“戏改”工作的一小部分,参看稿真貌犹如设身处地,重回历史现场,朱笔竖线圈定、墨线涂抹删改,让后人真实的感受到先生对待戏曲改革的热情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撰写京剧剧目提纲虽非原创,却处处体现了老舍先生的爱国主义文艺思想和对人民负责的艺术主张,堪称“具有高度文化素养的作家、高层次的知识分子与京剧艺术的自觉结合”9的时代典范。

注释:

1.舒乙.《老舍六十八出京戏“戏改”剧目提纲手稿》,张桂兴主编:《老舍的精神世界与文化情怀》,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3年8月版,第99页.

2.老舍.《新文艺工作者对戏曲改进的一些意见》,为老舍1950年11月27日在全国戏曲工作会议上的发言,后收入《老舍文集》12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1月版,第675页。

3.周恩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1951年5月5日.

4.舒济.《〈老舍点戏〉序》,徐国卫主编《老舍点戏》,济南:齐鲁书社2017年8月版,第1页.

5.老舍.《戏剧漫谈》,《老舍文集》18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1月版,第242页.

6.老舍.《略谈戏改问题》,《老舍文集》17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1月版,第538页.

7.老舍.《谈现代题材》,原载于1962年10月1日《光明日报》,后收入《老舍文集》16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1月版,第518页.

8.甘海岚.《老舍与北京文化》,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3年9月版,第110页.

9.甘海岚.《老舍与北京文化》,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3年9月版,第100页.

猜你喜欢

京戏手稿剧目
大家手稿
作家手稿
舞台剧目
作家手稿
留在心中的那份挚爱
留在心中的那份挚爱
丢失的手稿
五大卫视2020年待播剧目预览
河畔忽闻京韵声
水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