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川省“农业+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实证研究
——基于VAR模型

2019-04-11唐德祥

关键词:总产值四川省旅游业

唐德祥,杨 苗

(重庆理工大学经济金融学院,重庆 400054)

一、引言

四川省地处我国西南地区,物产丰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具有发展“农业+旅游业”的天然优势。同时,四川省是我国13个粮食主产省之一,也是主要的粮食消耗省份,每年需从外省调入大量优质谷物,供需矛盾依然存在。经过多年发展,四川省“农业+旅游业”发展模式取得了一定经验和成就,形成了“农家乐”“采摘节”等新业态。但总体而言,四川省“农业+旅游业”发展模式尚处于初级阶段,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资源和要素分散,管理机制不顺。目前,四川省仍然存在片面强调旅游要素或农业要素增长的现象,由于农业、旅游业资源归属部门难以明确划分,导致不同部门争抢资源、多头管理,客观上造成管理机制不顺、统筹发展难度大的局面。二是农业旅游业发展参差不齐。当前,四川省农业机械化、现代化水平仍然较低,农产品产量和质量都难以满足生态旅游对农产品的高层次需求,地区间农业旅游业发展不平衡。三是缺乏统一的协调管理机构。各部门间互相协调效率低下,在“农业+旅游业”融合发展过程中,缺少统筹二者发展的机构,行政管辖范围分割导致农业和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出现互相争夺资源和推卸责任的局面。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三农”工作是新时代的总抓手,说明“三农”工作是党的重要战略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一环。在党中央领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实现产业融合发展、调整产业结构、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是必然趋势,“一号文件”总目标要求,分两个阶段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到2020年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形成“农业+旅游业”融合发展的新模式是实现产业融合、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基于此,本文对四川省的“农业+旅游业”融合发展情况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

乡村振兴战略目标要求,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实现农民增收、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国内许多学者对我国当前农业和旅游业产业融合发展情况进行了研究,根据研究方法进行分类大致可分为以下两类。

一类是对“农业+旅游业”产业融合的含义、理论基础进行梳理,分析特定地区“农业+旅游业”发展模式的基础、效应、可持续性等。产业融合的实质在于几类产业的边界逐渐模糊,各行业相互交错,从而实现相互作用、协同发展。根据产业融合的实质,产业融合可分为以下3层;一是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趋势下,两类行业因业务重组发生的融合;二是在技术进步的推动下,传统行业与高新技术行业相互渗透而发生的产业融合;三是因行业间的优势互补和功能延伸导致的产业融合[1]。对于产业融合机制理论基础,学者们从外在推动和内在动力两个方面进行研究,认为技术创新以及由此产生的新需求是产业融合的行业动力,同时企业追求规模经济也是产业融合的内部驱动因素。消费者在闲暇时间享受体验式旅游则是产业融合的外在动力[2],政策放宽和市场环境的转变以及在以服务为中心的消费时代,满足消费者需求都是农业与旅游业融合的推动力[3]。在《国际可持续旅游研究》专刊中,Chang构建了理论框架研究乡村旅游发展的可持续性,结果表明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是良性可持续的,为其他学者研究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4]。李进军等对农业与旅游融合的基础进行了研究,认为产业融合的基础是产品、要素等方面的深度耦合[5]。此外,杨慧玲等从理论角度分析了“创意农业+旅游业”融合模式如何从根本上形成可持续发展路径[6]。刘霞研究发现,农业与旅游产业融合是动态的过程,河南省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对消费的路径依赖,并就如何应对这种现象提出了建议,为其他地区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提供了经验参考[7]。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开发特色农业与生态旅游协同式旅游产品、利益分配机制是实现经济发展的新思路[8]。“农业+旅游业”融合发展对企业而言能节约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优化市场资源配置,对消费者而言有更多消费产品可以选择,改善消费者的用户体验,提高消费者效用水平[9]。

就如何提高产品核心竞争力、改善监管效率、增强管理科学性方面,学者们因地制宜,针对不同区域特点分别给出了建议。河北省应当依托地缘优势,借力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政策,发展大城市圈生态旅游[10];吉林省目前资源利用效率较低,可以引入“互联网+”概念,打造体验式农业旅游[11];海南省则可以将物联网技术运用到生态旅游开发中,实现对景区实时监管,提高管理科学性,拓宽农业“生产-销售”产业链,促进生态旅游健康发展[12]。以上学者对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基础、可持续性以及可能存在问题等方面的研究,为本文研究四川省“农业+旅游业”融合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另一类是对“农业+旅游业”融合发展情况进行定量分析。夏杰长等构建了全国农业增加值、国内旅游收入和入境游客的VAR模型,发现中国农业和旅游业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的双向关系[13]。周蕾等通过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和指数评价体系发现四川省农业和旅游业耦合度综合评价指数呈现出局部波动上升的趋势[14]。舒波等构建系统有序度、协同度模型发现,河北典型县城农业旅游业产业协同度较低,波动明显[15]。宋时蒙等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方法,实证分析了广东省旅游业发展水平[16]。

综合而言,一方面关于“农业+旅游业”产业融合的相关概念、效应、功能、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成果颇为丰富,拓宽了认知视阈和奠定了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实证研究成果较少且重点关注我国“农业+旅游业”融合发展整体情况,目前鲜有学者针对国内某一特定地区“农业+旅游业”发展状况进行实证研究。对此,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本文从四川省现状出发,分析当前四川省“农业+旅游业”融合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构建VAR模型并运用协整检验和Granger因果检验等方法研究四川省“农业+旅游业”的内在联系,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三、模型设定与实证分析

(一)数据选择与模型设定

本文参考林海丽研究英国“农业+旅游业”发展模式所用指标[17],选取四川省1997—2017年农林牧渔总产值(AVF)、国内旅游收入(TI)、接待入境游客人数(RAT)的数据,建立VAR模型,采用协整检验、模型稳定性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等方法,对四川省“农业+旅游业”融合发展情况进行实证分析,分析均通过软件Eviews 8.0完成。

1.农林牧渔总产值(AVF)

机械化水平、农业技术以及农林牧渔总产值均可衡量农业发展水平,但考虑到四川省地形特征复杂,山地、丘陵广布,现代化水平和机械普及程度较低,大部分地区仍是传统人工耕作,机械化水平和农业技术水平不能完全代表整个四川省的农业发展水平,因此本文选择包括农、林、牧、渔四行业全部产品的总量的农林牧渔总产值作为衡量农业发展水平的指标。

2.国内旅游收入(TI)

星级酒店数量、国内旅游收入(TI)、接待游客人数等指标均可衡量旅游发展程度,但笔者发现近年来四川省星级酒店数量变化很小,有些年份甚至出现减少的情况,不过不能就此说明四川省的旅游行业停滞不前或者衰退。旅游收入与接待游客人数都能反映一个地区旅游发展水平,但从游客的角度来讲,旅游消费支出能反映游客的效用水平,为拓展分析,选择国内旅游收入(TI)作为衡量旅游发展水平的指标。

3.入境游客人数(RAT)

国内旅游资源对国外游客的吸引力通常用入境旅游收入、入境游客人数(RAT)两个指标衡量,鉴于入境旅游收入通常用外币统计,汇率波动可能会影响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因此选用入境游客人数来反映国内旅游资源对国外游客的吸引力。

文中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和四川省统计局官方网站发布的最新公告。首先对以上3个指标取对数,分别得到LN AVF、LN TI、LN RAT。对时间序列数据取对数不仅不改变原有的动态关系、消除原序列的异方差,还能得到经济学上的弹性系数。本文借鉴夏杰长等研究中国农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时所用的VAR模型[13],VAR模型的数学表示如式(1):

Yt=δ1Yt-1+δ2Yt-2+… +δpYt-p+θrXt-r+μt,t=1,2,…,T (1)其中:Yt为k维内生变量列向量,Xt为m维外生变量列向量,μt为k维随机扰动项,p、r分别为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的滞后阶数,δ1…δp为k×k待估参数矩阵,θ1…θr为k×m待估参数矩阵,μt为k维随机扰动列向量,T为时间序列长度。

根据陈美娜等学者研究可知[1],“农业+旅游业”融合发展是两个行业优势互补、产业链相互交错的结果,二者可从以下两方面来实现产业互动。一方面,从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来看,传统小农经济下的农产品难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从而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18]。另一方面,农业现代化改善了交通条件和生态环境,旅游业可共享交通、环境等资源,农业现代化经营为打造各种生态园区提供基础条件,农业规模化经营克服了传统农业小而散的弊端,二者互通有无,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实现共享共赢[19]。为准确阐述农业与旅游业间的关系,设定以下模型如式(2):

其中:β0、β1、β2为参数,μ为随机扰动项。

(二)平稳性检验

为了确定时间序列的平稳性,保证接下来的分析结果有效可靠,首先对时间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检验方法为ADF检验,结果如表1。

从表1可知,LN AVF、LN TI、LN RAT 3个时间序列ADF统计量都大于相应的5%显著性水平的临界值,说明LN AVF、LN TI、LN RAT是非平稳的时间序列。为避免出现“伪回归”,对以上3个变量做一阶差分处理,得到D LN AVF、D LN TI、D LN RAT,经过一阶差分后的序列 D LN AVF、D LN TI、D LN RAT的 ADF统计量都小于相应的5%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说明经过一阶差分后的3个时间序列都是平稳的,可进行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

表1 ADF检验结果

注:变量前添加D表示一阶差分;检验方法(M,K,L)中M、K分别表示常数项、趋势项,L表示滞后阶数,0表示不含有常数项或者趋势项,1表示含有常数项和趋势项,L对应的数字1表示滞后阶数为1;***、**、*分别代表在1%、5%、10%的水平下显著

(三)模型滞后期确定

在VAR模型中,确定合适的滞后阶数至关重要,通常认为滞后阶数越大,越能反映模型的动态变化过程,但是滞后阶数越大,自由变量的个数也就随之减少。为确定最佳滞后阶数,本文用Eviews 8.0软件中LR、FPE、AIC、SC、HQ几个准则来综合选择滞后阶数,结果如表2。从表2可以看出,综合LR、FPE、AIC、SC、HQ 5个判断指标确定的最佳滞后阶数为1阶,因此可以建立VAR(1)模型如式(3):

表2 VAR模型滞后阶数检验结果

(四)协整检验及模型稳定性检验

经济学理论指出,某些经济变量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也即协整关系。在本文中,如果LN AVF、LN TI、LNRAT 3个变量存在长期均衡关系,那么也就存在协整关系。为了确定上述3个变量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对其进行协整检验,检验方法采用Johansen检验,结果如表3。

表3 Johansen检验结果

从表3可知,在5%显著性水平下,以上3个变量不存在协整关系的迹统计量为75.098,大于临界值29.797,拒绝变量LN AVF、LN TI、LN RAT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的原假设,说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LN AVF、LN TI、LN RAT之间存在一个协整关系。经整理得到一个表达LN AVF、LN TI、LN RAT之间关系的协整方程如式(4):

其中:括号内数值为t统计量。

从协整检验结果可以看出,模型拟合优度为0.985 727,接近于1,表明模型拟合情况较好。式(4)表明:农林牧渔总产值、入境游客人数、国内旅游收入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当旅游收入保持不变时,入境游客人数每增加1%,农林牧渔总产值平均增加0.27%,入境游客人数增加,导致游客对农林牧渔相关产业的产品需求增加,促进农林牧渔总产值的增加;入境游客人数保持不变时,旅游收入每增长1%,农林牧渔总产值平均减少0.62%,说明四川省“农业+旅游业”融合发展模式存在问题,也印证了前文所描述的四川省“农业+旅游业”存在资源与要素分离的问题。

图1 VAR(1)模型根模显示图

为检验本文所建VAR(1)模型是否稳定,需要对该模型进行平稳性检验。平稳性检验的原理是:如果所建模型的所有AR根模的倒数均小于1,即落在单位圆内,则说明VAR(1)模型是稳定的,反之说明模型不稳定,检验结果如图1。从图1可以看出,VAR(1)模型的所有根模都位于单位圆内部,说明VAR(1)模型是稳定的,分析所得到的结果是可靠的。

(五)Granger因果检验

上述协整检验只说明LN AVF、LN TI、LN RAT 3个变量间存在一个协整关系,但不能说明它们间是否存在相互影响的因果关系,为确定上述3个变量间的作用方向,在滞后一阶条件下对3个变量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如表4。

表4 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

从表4可知,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农林牧渔总产值是入境游客人数的Granger原因,说明农业发展为境外游客提供各种形式的旅游资源,吸引了更多国外游客。国内旅游收入和农林牧渔总产值存在双向的因果关系,说明农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是必然趋势,也是调整当前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旅游收入不是入境游客人数的Granger原因,说明国内旅游收入变化不会导致入境游客人数发生变化;入境游客人数是国内旅游收入的Granger原因,表明国外游客对国内游客有示范带动作用。

(六)脉冲响应

在模型稳定的前提下,可以通过脉冲响应来体现农林牧渔总产值、国内旅游收入、入境游客人数之间的动态关系,图2—图5为滞后一阶的脉冲响应图。

图2 国内旅游收入与农林牧渔总产值

图3 农林牧渔总产值与国内旅游收入

图4 入境游客人数与农林牧渔总产值

图5 农林牧渔总产值与农林牧渔总产值

在图2中,国内旅游收入对来自农林牧渔总产值信息冲击的响应程度从第一期到第二期上升,在第二期达到最大值,约为2.5%,第二期到第五期出现小幅度下降,第五期后趋于稳定。在图3中农林牧渔总产值对来自国内旅游收入信息冲击的响应程度在第一期几乎没有,一期后递增,第二期达到最大值,约为2.7%,此后趋于稳定。在图4中,入境游客人数对来自农林牧渔总产值信息的响应程度在第一期到第二期之间快速下降,从14%降到9%左右,从第二期开始呈缓慢下降的趋势,在第七期之后逐渐稳定。在图5中,农林牧渔总产值对来自自身信息冲击的响应程度在第一期到第二期有所下降,第二期到第三期略有上升,在第三期之后趋于稳定并维持在7.5%左右的水平,说明农林牧渔总产值受自身行业发展的影响较大。

四、结论与建议

(一)主要结论

本文选取1997—2017年农林牧渔总产值、旅游收入、入境游客人数时间序列数据,建立了VAR(1)模型,运用协整分析、平稳性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脉冲响应等方法,定量分析了四川省“农业+旅游业”融合发展情况,得到如下结论:第一,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旅游业”的发展模式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二者融合发展对相关行业参与者都将产生可持续的积极影响,从企业经营者角度来看,“农业+旅游业”模式可以降低经营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加企业收入;从游客角度来讲,“农业+旅游业”模式改变了传统旅行方式,提高了游客消费档次,改善了游客效用水平。第二,四川省当前“农业+旅游业”融合发展水平较低,两者发展状态不协调,在资源配置、融合方式等方面存在问题。第三,从农林牧渔总产值自身脉冲响应结果发现,当前四川省农业虽然与其他产业有一定程度上的融合,但仍然是现代化水平较低的传统农业。

(二)相关建议

当前四川省“农业+旅游业”模式发展不协调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为推动二者融合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加快建设统筹农业与旅游业协调发展的管理机制与配套政策。首先,针对当前四川省“农业+旅游业”模式发展不协调的问题,建立统筹二者协调发展的管理机制能有效避免任何一方发展明显落后的局面。其次,旅游行业具有前期投入大、回报周期长以及部分旅游资源归属权难以明确划分等特点,建立二者统筹发展的管理机制,是避免开发时抢夺资源、管理时推诿责任的重要手段。健全的管理机制可以有效避免市场主体由于片面追求短期经济效益而造成资源浪费、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等问题。配套政策方面,建设有利于“农业+旅游业”发展的市场环境,政府明确自身定位,积极培育合格的市场主体,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引导企业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农业旅游文化品牌,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为“农业+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打下基础。

第二,加大创新力度,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模式。企业应将传统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推陈出新,融入当地特色文化,提升产品附加值,形成具有辨识度的文化符号和品牌效应。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打造特色生态园区,提高城市游客的参与度,满足游客的高层次需求。

第三,增加农业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转变农业经营模式。农业与旅游业融合机制表明,企业追求规模经济是实现二者融合发展的内在动因,高水平的现代化农业则是实现规模经济的基础。为了打通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渠道,要转变当前四川省农业小而散的经营模式,增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为实现规模化经营打下基础,从而推动四川省农业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

猜你喜欢

总产值四川省旅游业
云南出台20条措施,加快旅游业恢复
重庆武隆:贫困人口依托旅游业脱贫
四川省土木建筑学会
四川省 多举措增强2500万 农民工获得感
对烟台市旅游业发展的探析与思考
中国旅游业2017的风往哪吹?
四川省高考志愿填报流程简图
2014年中国网络视听产业总产值预计达378.4亿元
陕西林业总产值今年将突破千亿元
陕西有色上半年实现工业总产值59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