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雷火灸及中药塌渍对胃癌术后气虚型患者的护理观察

2019-04-11方丹萍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9年6期
关键词:雷火胃癌中药

方丹萍

(大连市中医医院内四病房,辽宁 大连 116000)

胃癌是肿瘤科常见病,多发病,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在欧洲范围内,胃癌的的发病率居于恶性肿瘤发病的第三。在我国胃癌是目前消化道肿瘤发病的首位,其发病率与地域、饮食、生活习惯、年龄、性别、遗传等因素相关,发病年龄多为 50岁以上男性患者。由于胃癌早期患者无明显症状,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胃癌筛查,早期诊断胃癌的患者比例不多[1]。胃癌的主要临床症状为恶心、呕吐、胃溃疡等上消化道刺激表现,当病情进一步进展可以出现体重减轻、疼痛逐渐显著,伴随严重的消化不良、食欲减退等症状。目前针对早期的胃癌的治疗方法是根治性切除,术后根据病理分期,应用化疗、放疗、靶向治疗等,术后如果对家属和患者健康宣教不理想或者护理工作不到位容易发生营养不良、体力状态差等,影响了患者的术后恢复[2]。胃癌属中医“胃脘痛”“积聚”“反胃”“噎膈”等范畴,如《内经》中:“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医宗必读》中论述肿瘤提到:“积之成也,正气不足而邪气踞之”,所以说胃癌的发生发展是一个正虚邪实的过程[3],我科针对胃癌术后患者应用雷火灸及中药塌渍患者的可以改善患者中医症候群,改善患者的体力状态,颇有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胃癌术后完成辅助化疗的患者 50例,男25例,女25例;发病年龄 52~65岁,平均 61.7岁;病程 1~6个月,平均(2.5±0.98)个月。将 2组患者应用信封法随机分组,各25例。经过统计学分析,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及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以进行统计分析。

表1 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 纳入标准 胃癌诊断均通过临床检验、影像学及病理检查确诊为胃癌并在胃癌术后完成辅助化疗的患者。

1.3 排除标准 (1) 既往有恶性肿瘤疾病病史者;(2)对试验药物过敏者;(3)不同意参加临床实验的患者;(4)精神类疾病病史的患者;(5) 患者的肺癌的中医辨证分型参照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4],分型不属于气虚证。

1.5 护理方法 2组患者均应用肿瘤科的常规护理方案、包括入院后护理评估、健康督导宣教、日常饮食护理、生命体征检测等一般护理措施。对照组:应用雷火灸。嘱患者采取俯卧位,充分暴露双足三里穴及中脘穴。点燃雷火灸后,应用双手补法,对准施术穴位从上向下灸,距离皮肤3~7 cm,以患者的皮肤能承受为度,患者适应雷火灸温度后减少艾条与皮肤之间的距离,针灸患者的局部皮肤感觉微微灼痛。每次雷火灸时间为30 min,每日1次,连续应用14 d。

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中药塌渍。使用本院自制的中药制剂,药用:黄芪50 g,鸡血藤20 g,五加皮20 g,木瓜 20 g,红花 20 g,威灵仙 20 g,葛根20 g,当归20 g,桃仁20 g。中药常规煎煮后,去渣,取200 mL汤汁,将浸透药液的纱布(纱布不宜过湿)湿敷到患侧整个上肢,然后将中频脉冲(定向透药治疗仪)的电极片按医嘱取穴位,直接放在相应穴位的纱布上,2片电极片应至少间隔一指宽的距离以免设备短路,用绑带固定电极片。设定治疗时间20 min即可。治疗期间观察患者的皮肤情况及耐受程度。治疗每日1次,14 d为1个疗程,2组患者共观察3个疗程。

1.6 观察指标 (1) 应用 KPS(Karnofsky) 体力状态评分表,观察护理干预前后患者的体力状态评分;(2)应用中医证候评分,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包括:乏力、纳差、汗出、反酸、恶心、排便情况、睡眠。分为无症状、轻微、一般、严重、非常严重记为0~4分。评分积分越高,则气虚症状越严重[3]。

1.7 统计学方法 应用EXCEL进行数据录入和整理,再采用SPSS 19.0软件对实验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计数资料以 (s)表示,均数比较采用 t检验,率的比较应用秩和检验,结果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 护理干预后,试验组患者的体力状态评分试验组为 (80.16±11.67) 分,对照组为 (75.21±10.78)分,数据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 护理干预后试验组中医证候评分为(9.65±2.33) 分,对照组为 (11.7±3.01) 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试验结果 (±s,分)

表1 2组患者试验结果 (±s,分)

注: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组别 例数试验组 25 70.1±15.12 80.16±11.67 14.31±5.87 9.65±2.33 KPS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25 70.3±17.11 75.21±10.78*14.42±5.69 11.7±3.01*

3 讨论

胃癌早期主要以恶心、嗳气等上腹部不适为主,与胃炎、胃溃疡等疾病症状相似而易被忽视,随着病情进展,上消化道症状明显,此时需手术根治。中医认为胃癌基本病机为正气不足,感受外感六淫邪气,或者内伤七情,导致脏腑精气不足,肺脾二脏功能受损,使肺气不利,肺失宣肃,气滞痰凝;脾气运化不足,形成气滞血瘀,痰饮、水湿、血瘀等病理因素瘀阻脉络,滞留于胃,日久形成胃癌。患者术后加之化疗后正气亏虚不足,虽然可有效降低复发率,提高患者生存率,但化疗对患者免疫力及抵抗力损伤较大,治疗中胃肠道副反应明显,患者往往难以耐受,因此术后的调养显得尤为重要。中医认为人作为一个整体与自然界变化密切相关,护理过程中还要督促患者有规律地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时间,以免影响身体阴阳之气的平衡。目前临床通过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可有效调节脏腑气机,缓解上消化道副作用表现,增进胃肠蠕动,改善患者便秘、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4]。减缓副作用对患者心理负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提高预后康复效果。中医认为,手术易造成气血脉络损伤,导致经脉阻塞不通。气血亏虚,气虚不能行血,脉络瘀阻,中药塌渍所用的益气活血方是我科室多年的经验用方,方中的黄芪可补气,能够使血旺气行。桃仁、红花等并用可以活血化瘀,诸药合用可以共奏补气活血、化瘀通络之功效。药物通过皮肤给药的方式经微循环进入体循环,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熨药、热熏、烫熨之技术,可以通气血,调阴阳,有增强体质的作用[5]。雷火灸是上世纪末期出现,其操作容易、临床疗效好、护士经过相关的培训后都比较容易掌握,该方法是在重庆赵氏在“雷火神针”的基础上,通过改革灸药配方和用法创新发展而来的一种灸法,可以通过脉络和腧穴的循经感传,共同达到温经通络、调节人体机能来治疗疾病,具有扶正固本、补益肝肾、祛风散寒、活血化瘀、散瘿散瘤作用。2010年雷火灸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列为重点新技术推广项目,使用较为简便、无需经过人体代谢、不会对局部造成不适感,同时燃烧过程中的清香味道可以让人感觉舒适。雷火灸的局部温度可以达到200℃,药效峻猛,渗透力强,可以使药化的分子迅速在皮肤表面形成高浓度的 药物渗透区,提高传统灸法的治疗效果[6],雷火灸所用的足三里穴、中脘穴均为调理脾胃的要穴,足三里穴还为胃经的合穴,用灸法治疗该穴位可以起到健脾益气、扶正祛邪、活血通络的作用,联合补气活血汤中药塌渍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美国国家癌症综合网在 2017年在《癌性疲乏实践指南》中指出针对癌性疲乏的治疗方法,其中中医针灸疗法是指南中推荐的物理疗法之一[7]。

本文选取自2017年1月—2018年1月于我院肿瘤科住院接受治疗的胃癌患者50例,观察了对胃癌术后完成辅助化疗的气虚型的患者应用雷火灸及中药熏蒸的护理干预效果。结果表明,护理干预后试验组的中医证候评分及体力状态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说明对于胃癌术后气虚型的患者应用雷火灸及中药塌渍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体力状态评分情况,改善中医证候,恢复患者自理能力及生活质量,临床疗效优异,值得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雷火胃癌中药
周围性面瘫应用针刺联合雷火灸治疗的效果评价
碘-125粒子调控微小RNA-193b-5p抑制胃癌的增殖和侵袭
中药久煎不能代替二次煎煮
您知道吗,沉香也是一味中药
青年胃癌的临床特征
雷火灸的临床应用及研究现状
中医,不仅仅有中药
天佑中华·雷火迎春
沼泽地边的雷火与荠叔
“中药零食”怎么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