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药封包联合艾灸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临床观察

2019-04-11熊萍香林智平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9年6期
关键词:时日封包胃脘

姜 凌 熊萍香 林智平

(江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消化内科,江西 南昌 330003)

胃脘痛是胃脘区处疼痛为主的病症,多见于消化系统疾病,如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功能性腹痛综合征等,是临床常见的症状,有随着年龄增大,发病率越高的特点。中医辨证病机主要归因于饮食失节,外感邪气,内伤情志,先天不足后天失养等内外因素所致脾胃气机失调而导致[1]。多数病人虽经西医单纯治疗,仍有反复发作,长期治疗不仅费用较高,特别是在目前质子泵抑制剂滥用的情况下,更易出现药物的严重不良反应,加重病人的痛苦和经济负担。中医学治疗本病有着鲜明的特色和独特优势。本文通过针对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采用中药封包联合艾灸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4月—2016年4月于我科就诊的中医辨证为脾胃虚寒型患者80例,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男29例,女 11例;平均年龄 35.36岁;平均病程(8±0.5) 年。对照组男27例,女13例;平均年龄34.36岁;平均病程(8±0.6)年。2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等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慢性胃炎的内镜分型分级标准及治疗的试行意见》。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内科学的胃脘痛脾胃虚寒证的诊断标准[2]。主症:胃脘隐痛,遇寒或饥时痛剧,得温熨或进食则缓,喜暖喜按。次症:面色不华,神疲肢怠,四末不温,食少便溏或泛吐清水。舌脉:舌质淡而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1.3 纳入标准 选择我院消化科符合中医脾胃虚寒型证候的患者,能配合治疗,依从性好;经内镜检查及病理诊断。

1.4 排除标准 (1) 消化道肿瘤;(2) 慢性胃炎合并出血;(3)外科急腹症引发的胃痛;(4)有严重脏腑功能不全者;(5) 有严重糖尿病并发症者;(6)有中药过敏等其他中药封包和艾灸禁忌症者。

1.5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西医治疗:口服奥美拉唑20 mg/次,每天 2次抑酸,莫沙必利 5 mg/次,每天3次改善胃动力,2周为1个疗程。

治疗组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中药封包联合艾灸治疗。

1.5.1 中药封包的制作及使用方法 中药封包自拟方:细辛5 g,干姜15 g,法半夏15 g,吴茱萸15 g,肉桂15 g,丁香15 g,荜菝 15 g,柴胡 15 g,陈皮 10 g,甘松 15 g。研末拌匀,每450 g纳入本院统一规格大小的棉布袋中封好,布袋表面清水淋湿微波加热3~4 min即可,指导患者仰卧,将封包置于其腹部,在中脘至神阙穴间来回反复熨烫5~10 min后,热敷于胃脘部 20 min,期间观察患者有无烫伤及药物过敏现象。每日治疗2次,2周为1个疗程。

1.5.2 艾灸的操作方法 治疗组同时给予艾灸治疗,艾灸取穴足三里,内关。选取穴位,点燃艾条置于单孔艾灸盒中,将其固定于双侧足三里、内关穴,根据患者接受程度调节艾条插入深度,每处穴各灸 15~20 min,期间注意观察局部反应及皮肤有无烫伤情况。每日治疗 1次,2周为1个疗程。

1.5.3 疗效诊断标准 (1)痊愈:胃脘痛等主要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5%;(2)显效:胃脘痛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3)有效:胃脘痛较治疗前有改善,证候积分减少≥30%;(4)无效:胃脘痛等主要症状无变化,或有加重,证候积分减少不足30%。注:计算公式(尼莫地平法)为:[(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总有效率计算方式为:(痊愈+显效+有效) 例数/总病例数×100%[3]。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 t检验,均数用 (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2组治疗效果见表1,治疗组:痊愈 10例,显效 18例,有效 10例,总有效率为 95%;对照组:痊愈 5例,显效 10例,有效 17例,总有效率为80%。2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表1 2组疗效对比 [例(%)]

2.2 疼痛缓解时间、住院时日比较 2组患者疼痛缓解时间见表2,治疗组平均疼痛缓解时间为(2.6±1.1)天,对照组平均疼痛缓解时间为(4.7±1.3)天,治疗组平均疼痛缓解时间少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住院时日比较,治疗组平均住院时日为 (13.2±4.1) 天,对照组平均住院时日为 (16.1±4.6)天,治疗组平均住院时日少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2 2组患者疼痛缓解时间、住院时日比较 (±s,d)

表2 2组患者疼痛缓解时间、住院时日比较 (±s,d)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住院时日13.2±4.1*16.1±4.6组别 例数治疗组 40对照组 40疼痛缓解时间2.6±1.1*4.7±1.3

3 讨论

胃脘痛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依照中医辨证理论,可将胃脘痛辨证分型为脾胃虚寒型、食滞伤胃型、瘀血停滞型、肝气郁结型、寒邪客胃型等5种基本证型。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是胃脘痛中最常见的临床证型,其病因病机多由禀赋不足,后天失养,或久病正虚等而致脾胃虚弱,脾阳不足,寒自内生,致胃失温养,而成虚寒胃痛。治疗应温养脾胃、温经散寒。《医学入门》云“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灸法属中医治疗学中一种传统的行之有效的外治方法,根据经络与脏腑关系,经络是人体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又是脏腑疾病的反应系统,腧穴就是经络上的反应点,灸法就是通过腧穴激发经络之气,调整胃肠运动的机能状态,从而起到温通经络,调理肠胃,缓急止痛的作用,使疾病得以痊愈[3]。艾灸是灸法的一种,艾灸使用的艾条主要成分为陈久的艾绒,具有温中、逐寒、除湿的药性,气味清香,容易燃烧,火力温和,对穴位产生温热作用,达到温通经络散寒止痛的功效,此乃“寒者温之”的具体运用。所选足三里穴,是中医经脉“足阳明胃经”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穴位,是一养生保健要穴。针灸或按摩此穴位具有调理脾胃、通经活络、祛风化湿、扶正祛邪之效。内关穴则为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有益心安神,和胃降逆,宽胸理气,镇定止痛之功。

中药封包技术是近年以来推广应用的实用新技术,中药封包法,又被称为热敷法或者药熨法。本次研究中所应用到的中药封包中所包含的中药成分干姜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之效;细辛有祛风散寒止痛、温肺化饮通窍之效;吴茱萸有温中散寒、下气止痛之效,法半夏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之效;肉桂有散寒止痛、活血通经之效;丁香有温中健胃降逆之效;甘松有温中散寒、理气止痛、醒脾开胃之效;毕菝温中散寒、止痛之效;柴胡有和解表里、疏肝升阳之效;陈皮有理气健脾、调中、燥湿、化痰之效。诸药合用起到健脾,温中散寒理气止痛之功效。使用诸药制成封包作用于中脘穴,其属奇经八脉之任脉,是任脉上的主要穴道之一,为胃之募穴,具有健运中州,调理脾胃、散寒止痛之功;神厥穴为任脉之穴,生命之蒂,可温阳益气,有治气虚腹胀之功。通过此穴借中药封包温热之力,使得药力和热力同时自体表毛窍慢慢地渗透入经络血脉,达到调理气血、祛风散寒、通窍、活血、止痛之功[4]。

本研究纳入的病例属脾胃虚寒型证,多属于饮食失节,外感邪气或寒自内生,气机阻滞,经络失养,食不知味,食后脘闷或疼痛[5]。临床上常采取西医对症治疗,如抑酸、解痉等处理,但效果不能持续,本研究采用中药封包联合艾灸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单纯西药治疗,并且明显缩短疼痛缓解时间和住院时间,通过穴位的热敷和艾灸,起到调理气血,温经活络,通窍止痛的功效,疗效显著,且副作用小,安全性高,操作简单且价格低廉,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时日封包胃脘
该是很多年过去了
中药封包在急诊老年急性胃肠炎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黄芪建中汤配合食疗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临床观察
惜春
时日寻常
护肤 巧用保鲜膜
无冲突规则校园网络安全系统的设计
傣医林艳芳老师临床诊治胃脘痛经验
针药合治胃脘痛40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