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化痰熄风活血散瘀方治疗高血压病30例

2019-04-11黎梓旺温庆华袁泉英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9年6期
关键词:苯磺酸高血压病收缩压

黎梓旺 许 媛 温庆华 袁泉英

(宜春市中医院心病科,江西 宜春 336000)

高血压是指在静息状态下且未用降压药情况下体循环动脉压升高[动脉收缩压(SBP) ≥140 mm Hg和/或舒张压(DBP)≥90 mm Hg]为主要表现的心血管综合征,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是许多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重要诱因之一[1],中药复方配合西药可使高血压病人在平稳血压及改善临床症状,减轻和逆转心、脑等终末器官损害,防止严重并发症及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等方面能给患者带来更大益处[2]。

温庆华副主任中医师是宜春市中医院内二科主任,擅长心血管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本研究是我们根据中医药基础理论,结合温庆华副主任中医师临床经验,从众多中药中筛选更有效,副作用更小的复方中药,辨证论治,拟化痰熄风活血散瘀方,应用于临床,并结合观察血压这一客观指标,评价高血压病的治疗效果,体现中医药的优势,现将临床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宜春市中医院内科风痰瘀阻型高血压病患者60例,符合诊断标准患者,采用单盲、随机的方法分配到化痰熄风活血散瘀方加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治疗组(治疗组)、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对照组(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男 14例,女 16例;年龄34~74岁;病程 3~14年。对照组男 16例,女 14例;年龄 32~74岁;病程3~14年。对比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中医临床表现以头晕,头如裹,头痛,肢体麻木,口唇青紫为主,其舌质暗或有瘀点,苔白腻,脉弦滑。

西医诊断:本研究中诊断高血压病使用 2016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为标准。

表1 血压水平的定义和分类 (mm Hg)

1.3 纳入标准 需同时符合以上中医及西医诊断标准。

1.4 排除标准 (1)年龄属于18岁以下未成年,又或者75岁以上高龄的患者,妊娠期以及哺乳期的妇女;(2)继发性高血压;(3)既往合并有循环、血液、肝、肾等系统严重疾病,又或者患有血管畸形及精神病的患者;(4)糖尿病患者;(5)不按规定规律用药者,或者对研究药物过敏者。

1.5 研究方法 运用化痰熄风活血散瘀方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片5 mg治疗风痰瘀阻型高血压病治疗组患者 30例,给予苯磺酸氨氯地平片 5 mg治疗风痰瘀阻型高血压病对照组患者30例,观察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前后24 h动态血压变化等。

治疗组及对照组均使用常规西药治疗:苯磺酸氨氯地平片5 mg,晨起服。

治疗组在以上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化痰熄风活血散瘀方(法半夏10 g,陈皮10 g,天麻10 g,双钩藤10 g,茯苓12 g,川芎15 g,丹参15 g,田七粉6 g,地龙10 g,竹茹10 g)服用,上述药物由宜春市中医院制剂中心制成合剂,150 mL/袋,每次1袋,早晚各服用1次。

疗效观察6周。

1.6 观测方法 治疗前后24 h血压变化。

1.7 统计学方法 根据观察指标和数据的不同,研究课题中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使用 Ridit分析各种等级资料;而对各种计量资料则采用两样本均数配对t检验的方法;计数资料采用х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前后24 h平均 SBP及DBP的比较(见表2)。

表2 2组高血压病患者治疗前后24 h平均SBP及DBP(±s,mm Hg)

表2 2组高血压病患者治疗前后24 h平均SBP及DBP(±s,mm Hg)

组别 例数 血压分类 治疗前治疗组 30 收缩压 151.51±19.48治疗后 血压差值126.67±9.792 39.175±12.062舒张压 87.16±11.85 74.26±7.642 16.325±9.822对照组 30 收缩压 152.26±19.17 141.44±10.792 36.125±16.288舒张压 83.74±12.86 77.95±8.012 13.75±6.732

表2可见,治疗前治疗组及对照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治疗组及对照组收缩压、舒张压和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治疗前后收缩压血压差值、舒张压血压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及对照组均能显著降低患者血压,但治疗组降压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历代文献及当代学者对本病病因病机多有论述,如古代文献中当以《丹溪心法·头眩》提出“无痰不作眩”为代表,后陈修园在其代表著作《医学从众录·眩晕》中揭示:“张仲景及朱丹溪提倡以痰饮和痰火立论”,对后世影响最深。当代学者刘彬等[3]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对痰浊型高血压与其他证型高血压做比较研究,发现血液黏度这一指标较其它各型增高,故认为其多为实证,血管狭窄,弹性降低。姜雪红等[4]亦认为痰湿是高血压病发生、发展的重要病理因素,尤其与平时饮食密切相关。唐容川在《血证论》曰:“血瘀既久,亦能化痰水”,提出痰瘀互结,为后治疗此类疾病提供立法依据,根据温庆华副主任中医师多年临床观察与治疗经验,我们确立了化痰熄风活血散瘀法为治疗大法,并筛选药物组成化痰熄风活血散瘀方(法半夏10 g,陈皮10 g,天麻10 g,双钩藤 10 g,茯苓 12 g,川芎 15 g,丹参 15 g,田七粉6 g,地龙 10 g,竹茹 10 g),方中天麻、钩藤平肝熄风止头部眩晕,川芎其性辛温,是为血中气药,可香窜上至头目,善祛风活血,共为君药。法半夏其性辛温而燥,以燥湿化痰为主要功效;陈皮主行滞,又善燥湿化痰,同时助川芎行气,共为臣药。竹茹甘寒善清痰热,丹参、三七粉活血化瘀,地龙以通络活血,茯苓既能健脾又可渗湿,可助竹茹以化痰,加强化痰功效。诸药组合成方,化痰熄风、活血散瘀,是辨证和辨病结合治疗风痰瘀阻型眩晕、头痛——高血压良方。

多年来通过动态血压监测(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 ABPM)来评价降压效应和期间的均衡性,被广泛应用于评价各种降压药的疗效,以及独立的危险预测,动态血压监测为24 h血压能平稳及满意控制这一治疗原则的实施提供了有效手段。血压的波动性越小,降压越平稳从而能反应高血压患者24 h血压的平稳程度。本研究观察2组临床降压效果,通过动态血压监测,治疗组及对照组收缩压及舒张压与同组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前后收缩压血压差值及舒张压血压差值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显示 2组均能显著降低患者血压,但治疗组降压效果优于对照组,临床降压效果更好。因此,推广化痰熄风活血散瘀方在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使用,提高临床降压效果,为高血压病的一级及二级预防提供新的思路。

猜你喜欢

苯磺酸高血压病收缩压
重烷基苯磺酸的生产与工艺研究
简单三招轻松降压
健康年轻人收缩压高会增加动脉硬化风险
强化降低收缩压不增加卒中风险
中老年高血压病的预防及蒙医护理
厄贝沙坦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临床研究
改良的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因素评分与老年人短时收缩压变异性的关系
HPLC法测定氢溴酸西酞普兰中的基因毒性杂质对甲苯磺酸乙酯
缬沙坦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分析
高血压病中医规范化管理模式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