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MDT+CBL教学模式在骨科康复学教学中的应用※

2019-04-11谭波涛王愉乐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9年6期
关键词:考试成绩腰椎间盘骨科

谭波涛 王愉乐 贾 朗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康复医学科,重庆 400010)

我国临床医学教育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引入案例式教学(case-based learning,CBL) 以来,CBL教学模式对于学生理论知识及临床实践能力的提高起到了极大推动作用[1],其最大的特点为模拟真实的临床环境,在发现临床问题的基础上,以典型病例为切入点,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采用小组讨论式教学。骨科康复学作为康复医学一个重要的分支专业,在我国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目前骨科康复学人才的培养仍采用老师授课为主导(lecture-based learning,LBL)的传统教学模式,更佳的教学手段仍处于摸索阶段。

近年研究发现,由于LBL教学采用老师授课为主导,学生被动学习的授课方式,逐渐暴露出学生思维僵化、学习兴趣不浓、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欠缺等不足[2]。鉴于骨科康复学具有实践性强、基础知识深奥晦涩、多学科交叉等特点,LBL教学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当前骨科康复学教学的要求。另一方面,骨科康复学的教学内容涉及与临床多学科以及康复学科内的团队协作,单一专业背景教师授课不利于让学生建立康复医学科团队协作的工作模式。因此,作者尝试采用多学科协作(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 联合 CBL教学来打破目前传统教学方式的困境,以期探寻一套适合骨科康复学的最佳教学模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重庆医科大学 2015级康复治疗专业学生58名,根据学号采用随机数字表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29名。对照组男11名,女18名;年龄20~23岁,平均 21.26岁。试验组男10名,女19名;年龄 21~24岁,平均 22.14岁。2组学生的性别、年龄等基线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学生均按时完成相关教学课程。

1.2 教学方法 2组学生以骨科康复学中“腰椎间盘突出症”教学内容为例,2组的教学内容、教学大纲及教学时间完全一致。

对照组采用LBL教学模式,以康复医师教学为主体,按照教学大纲灌输式PPT授课,内容包括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康复评定内容(器官、个体、社会)、手术指征、康复治疗方案(保守、围手术期、术后恢复期)、并发症的诊断和处理等。在实操课中给学生技术操作示范,学生听课做笔记。

试验组采用MDT+CBL教学模式,具体授课方式如下:①实验方案:选取腰椎间盘突出症康复作为MDT+CBL教学题目,由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和骨科医师共同参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治疗及康复方案制定;②授课准备:选取典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例 1例,中年男性,主诉“腰痛伴双下肢麻木及放射痛10余年”入院。已于我院行经皮内窥镜下髓核摘除术。准备患者术前病历摘要,总结腰椎间盘突出康复中的关键问题作为讨论要点,内容包括: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手术指征、康复评定内容(器官、个体、社会)、康复治疗方案(保守、围手术期、术后恢复期)、并发症的诊断和处理等;③授课方法:由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和骨科医师共同备课并制作PPT。提前1周让学生进入临床熟悉病史摘要,并组织学生在CNKI、维普、PubMed等网站上查阅相关文献,课前小组内讨论所查阅的文献。授课当天以典型病例为切入点,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和骨科医师全程参与讨论,并给以适当引导,重点针对患者的疼痛症状及功能障碍做出相应的康复评定,并给出患者近期及远期康复目标。结合所查文献的结果,总结出最优康复治疗方案。

1.3 教学效果评价 (1)理论考试:从标准化试题库随机抽取腰椎间盘突出症相关题目,总分 100分;(2)技能考核:学生随机抽取题库试题,并在SP患者身上进行操作,再由同一教师根据评分细则对学生的操作评分,总分 100分;(3)自评量表:课程结束后向学生发放自评量表,从学习积极性、分析问题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意识5个方面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每项20分,总分100分。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理论及技能考核成绩 将2组学生的考试成绩进行比较,发现试验组学生的理论考试成绩和技能考核成绩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学生考试成绩对比 (±s,分)

表1 2组学生考试成绩对比 (±s,分)

组别 人数 理论考试成绩试验组 29 87.56±4.78技能考核成绩85.24±7.67对照组 29 81.14±5.92 78.24±6.83 t值 7.832 7.126 P值 <0.05 <0.05

2.2 2组学生问卷调查结果 试验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分析问题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及团队合作意识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学生问卷调查结果比较 (±s,分)

表2 2组学生问卷调查结果比较 (±s,分)

组别 人数试验组 29对照组 29分析问题能力18.29±2.3 18.67±3.54学习积极性t值P值解决实际问题能力17.22±2.35 14.27±3.53 15.67±2.83 14.87±4.23 7.332 6.232 7.854<0.05 <0.05 <0.05自主学习能力18.54±3.51 13.57±3.85 8.362<0.05团队合作意识17.89±4.31 12.37±4.25 8.863<0.05

3 讨论

骨科康复学是一门研究对骨科伤残患者进行综合性康复治疗的学科,是骨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3]。外科手术治疗要有功能训练和假肢等与之配合,才能收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在我国综合性医院,骨科术后患者的功能障碍一般在后期转诊至康复科进行训练,但在围手术期的康复干预、术后早期康复介入往往有所滞后。在基层医院,由于缺乏专业的骨科康复治疗专业人员,很难开展规范、科学的术后康复。以上种种原因造成了目前我国骨科技术水平发展迅猛,而骨科康复学发展水平却相对落后的现状。因此培养一批专业的骨科康复学人才,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成为目前培养康复医学人才亟待解决的问题。

骨科康复学与系统解剖学、局部解剖学、骨骼肌肉学、运动医学、生物工程等多学科联系紧密,相互交叉。因此骨科康复学具有知识点繁杂、内容抽象、知识点难以掌握等特点。在CBL教学模式下,学生在课前即接触真实的临床病例,将枯燥的书本知识通过鲜活的病例展现出来。这时,学生会发现自己在相关知识上的欠缺,有助于激发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并通过各种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效地加深理解记忆,激发学习兴趣。

鉴于骨科康复学多学科交叉的特点,作者在课程设计时邀请康复治疗师和骨科医师共同参与,创新性地进行多学科协作CBL教学,真实地再现了多学科交叉的团队工作模式,同时也让学生更直观地树立了康复医学的团队工作模式。在教学效果的评价中,试验组学生的理论考试成绩、技能考试成绩,以及自评量表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学生。结果表明,MDT+CBL教学模式能有效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本校康复治疗专业起步比较晚,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最佳的培养模式和教学手段仍处于探索阶段[3-4]。由于MDT+CBL教学模式需要临床各科室紧密配合,在师资力量日益紧缺、学生规模不断扩大的现状下,协调不同专业的师资,将其整合为有效的多学科协作教师团队,将成为下一步亟待解决的问题。

综上所述,MDT+CBL教学更能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强化团体协作意识,值得在骨科康复学和康复治疗专业其他课程的教学中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考试成绩腰椎间盘骨科
16排螺旋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Perceptions of the osteopathic profession in New York City’s Chinese Communities
第十期数字骨科技术(CAD-RP)应用学习班暨第六届南总创伤骨科高峰论坛通知
威高骨科 人本科技
跳过去
斯诗私塾
威高骨科 人本科技
CT引导下靶位注射胶原酶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6例
腰背部肌肉锻炼联合TDP照射腰痹痛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7例
火龙灸联合针刺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4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