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文与美读

2019-04-10陈祖标

课外语文·下 2019年2期
关键词:挖掘诵读感悟

陈祖标

【摘要】新课程改革国家规划的普通高中语文必修课之“阅读与鉴赏”,编选了占教材总量71%以上的古今中外文学精美作品以及10篇科普、演讲、新闻类文章作品和9篇自然、社会、文艺学论文名篇等。这些文化气息浓郁、思想内容深邃、语言极具魅力、形象感人的精品(姑且称为美文),启人智慧、开人心窍,给人以美的享受。而美读美文,是最好的引擎或抓手。

【关键词】美文;美读;感悟;诵读;挖掘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新教材,大大加强了文学的分量。其中,必修课之“阅读与鉴赏”部分的66篇阅读课文,文学作品有47篇,科普、演讲、新闻类文章作品10篇和自然、社会、文艺学论文名篇9篇。高中语文教师要将这些作品中美的语言、意象、意境、情感等具象化(如符合學生的语感和美感),才能使学生深入作品的深处,对作品进行系统的感受玩味(阅读和欣赏),从而获得对作品全方位、多层次的美学内涵的感悟。值得尝试的是,美读美文是提高思维能力、训练思维方法和提升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是不可或缺的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并强化相互交流与表达的过程。

美文需要美读。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读书更是一门艺术,那就是引导学生在一节语文阅读课的有限时空中去获取美的陶冶、净化、共鸣。即阅读教学应选择美文,提倡美读,要带着美好的情感读,要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读;读出文本中的原汁原味,努力走近、走进作者内心世界,与之产生共鸣。

一、整体感悟  领略意境美

新教材阅读教学,凸显的是整体感知和整体把握,尤其是文学作品,不应该拘泥于个别词句的支离破碎的分析,应当着眼于从整体培养学生的基本科学文化素养及综合素质。

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的第一单元中的四首诗歌。在教学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对同一时代的作品进行比较阅读,从整体感悟作为热血青年,抑或具有不尽相同的动人心弦的美好愿景和追求 ,但都是热血青年的内心告白或宣言,并且恰好构成了一种处在同一时代、不同高度、不同角度的人物对话,表达抒情主人公的独特思考和追求。前者让学生很容易从整体感悟一代伟人以天下为己任,肩负国家兴亡、主宰民族命运的壮志豪情,而后者感人的是作品主人公对母校的一片拳拳赤子之情。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中,诗人以生死相许的一只鸟儿作比,抒发了至死不渝的深沉而真挚的爱国情感,向祖国捧出了一颗赤子之心。戴望舒的《雨巷》是一首象征和暗示色彩都比较浓烈的抒情诗。全诗通过悠长寂寥的雨巷,颓圮的篱墙,冰冷的、哀怨的蒙蒙细雨等环境渲染,以及诗人对丁香一样的姑娘的期待的描绘,抒发了诗人低回而迷茫的孤独彷徨情思。

二、反复诵读  触摸语言美

毋庸置疑,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系统工程四个相对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环节。其中,读是最基本而又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把抽象的文字具象化,把书面无声语言转换成为声情并茂的有声语言;它更是口、耳、眼、鼻、心并用,能使感性上升到理性。而所谓诵读,是在初步理解文意的前提下,反复朗读文本,逐步加深理解,直到能够背诵。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在《朱子童蒙须知》中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是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曰:‘书读千遍,其义自见。谓读熟则不解说自晓其义也。”

当我们反复诵读沈从文的《边城》中老祖父和翠翠一系列平实简明的语言(人物对话)描写,如:“翠翠,翠翠,是不是你?”“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顺顺真是个好人,大方得很。大老也很好。这一家人都好!”“一家人都好,你认识他们一家人吗?”分明感受到了中国妇女在抗战救亡最惨烈的年代,依然如此率真、含蓄而刚烈的鲜活个性和夫妻情之深、家国爱之笃的艺术形象,由此所触摸到的语言之美,无疑更容易引发情感的共鸣。

因此,只有读,放声地读,动情地读,才能与文学和非文学作品握手,也只有反复熟读、品读乃至背诵,才能积累大量精美的语言素材,从而在自己说话和写作中不自觉地“创造”出一个个的美。

三、深入探究  体会思想美

教育家赫尔巴特先生认为:“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冯友兰学术文化随笔》一文则认为,道德境界之上还有更高的天地境界)。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睿智的教育工作者,一方面,自然应该把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作为最高目的并放在首位,而文学和非文学作品的教学有着寓教于乐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学生;另一方面,作品中所蕴含的意趣、理趣、美质,仅靠初步感知和诵读是不够的,还必须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从而去捕捉猎取潜在的美。反之,美文也总是因其折射出作者积极的人生观、崇高的道德观,所以更能打动师生探究的兴趣。当我们困惑于昨日作为同班同学的高考落榜生,今日反而成为博士生的领导、上司或老板等怪象乱象的时候,或者彷徨于学生为了玩手机,不惜绑架自己(向家长勒索赎金)、欺瞒师长,荒废学业的时候,我们如芒在背,深切认识到德育不是说说而 已。德育关乎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每一个家庭的幸福,更关乎社会的发展、国家的未来!因而我们要深入探究,体会作品的思想美。

(一)哲理美

舒婷的《致橡树》,“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诗人并非要对传统美作颠覆,而是对平等独立爱情的期许,是积极向上的苦乐观,是甘苦与共、生死相依!

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激流》,“我愿意是激流(荒林  废墟  草屋  云朵)……只要我的爱人是一只小鱼(小鸟  青青的常春藤  可爱的火焰 珊瑚似的夕阳)”,这岂是妄自菲薄?不,是对爱的一种超凡脱俗的全新诠释。

我们通过引导学生对这类蕴含哲理意味的诗句或具体鲜活意象的品读与深入探究,从而期许学生们体会到爱的真谛——不是索取,而是奉献。

(二)科学美

哲理思辨,辩中见美;科学求真,真中含美。科学美也是美的一种形态,它呈现了自然的和谐统一,也反映了人类探求真理的内在精神。和哲理美一样,它令人产生无穷无尽的别样的审美愉悦。

高中语文教材(基础模块)下册的第二单元系科学小品文单元,从不同视角展现了科学的无穷魅力。《科学是美丽的》:   “还有什么比宇宙的诞生更美丽?还有什么比黑洞、多重宇宙和交响共鸣着的宇宙流更美丽?还有什么比原子中‘云深不知处的电子云更具朦胧美?还有什么比生命之源——叶绿素中的‘绿色秘密更具神秘美?还有什么比‘生命之梯——DNA回旋曲折的双螺旋更具活力美?还有什么比‘纳米世界中用原子砌成的纤巧结构更具精致美?……科学之美,美不胜收!”不仅如此,女科学家还通过《碳是女孩之最爱》《爱之力》《黑洞之歌》《黑鸟之歌》《物质化女孩》等科学题材的诗篇,为世人展示一幅幅前人从未见过的瑰丽美景。

其他同样颇具美感的是《飞向太空的航程》,所展示的是我国探索航天科技的艰难历程,赞美了科学精神的崇高,几代航天人的执着追求和勇攀高峰的勇气,闪耀着民族精神的光辉;《中秋月》从天文学角度,揭开千万年来关于月宫的神秘面纱,还原了中秋月的真实面目,给人以科学真与美的双重美感……

语文教学因文本之美而吸引师生,更因美读而散发无穷魅力。相信这一课题会越来越受关注。至于笔者的浅论,意在抛砖引玉,盼不吝赐教。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挖掘诵读感悟
关注数学思考 提升数学本质
关于高中英语教学中阅读解题的几点建议
如何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几点策略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积累的实践与思考
自我感悟 自我反思 自我成长
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