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项目工作室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9-04-09孙旋

课程教育研究 2019年9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

【摘要】隨着职业教育理论和体系的日益深入完善,在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技术型人才成为可能。本文针对高水平高素质学生,以项目为导向,工作室为载体,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客体,探索基于创新工作室对高技能技术型人才培养的方法,研究有利于培养职业院校技能技术型、创新型、实践型人才的机制。

【关键词】项目工作室 高技能技术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9-0239-01

随着职业教育改革不断地深入实施,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如何顺应时代的发展、培养创新型技能人才,寻求或改革现有的培养模式日益成为广大教育和科研工作者关注的热点和当务之急[1]。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便是改革传统的培养方式。在遵循职业教育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将科技和技能含量较高的企业和大中专院校建立工作室,用于高科技人才的技术研修、技能创新等工作的实现。

创建工作室是培养职业院校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新模式,它将高校的教学资源和社会优势的资源进行整合,构建以工作室为单位的强化实践教学模式,有助于培育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和能力,增强学生的企业管理能力[2]。“工作室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知识与技术的融合与统一,在不少学科领域得到探讨和应用。基于机械类专业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创新工作室可以成为机械类专业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尝试。

1.工作室人才培养内涵

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起源于1919年德国魏玛包豪斯学院创设的作坊制,最初用于培养艺术设计人才[3]。起初通过知识与技术的结合,实现知识教育与技艺传授相结合,让学生在了解和掌握艺术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锻炼实践技能。目前,在我国对工作室教学模式的探索、研究及实践主要集中在职业技术教育,这也是职业教育自身发展创新的结果[4]。

在高职人才培养中,以项目为主导,工作室为载体,学生为主体,教师辅助指导学生,依托工作室与企业行业联系,对外承接企业项目和提供服务,在校企合作项目开发过程中,积极吸收优秀学生到工作室参与科研活动实践,合作开展产品设计以及生产加工任务,借鉴企业管理和运行机制开展生产性实训,建立真实的企业实际工作场景,并最终完成学生技术能力培养的任务,使学生提前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对内针对教师个人申请的课题等项目和各类专业相关技能大赛,通过工作室传授高素质学生专业理论知识,训练操作技能、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和意识于一体,将学校教育、技能教育、职业教育及企业管理充分融合。

2.工作室人才培养方式

通过理论考试、技能测试和面试等环节提前选拔高水平高素质学生,探索基于项目工作室对实践型、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和技术总监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精英化重点培养,使学生尽早适应工作岗位。针对不同职能的工作室,以特定项目和不同技术特长,分类成才培养模式,例如机械创新设计工作室培养逆向设计、创新设计方面人才;智能制造技术工作室培养3D打印、数控加工等智能制造方面人才;模具技术工作室培养模具设计方面人才;机电技术工作室培养机电维修方面人才。

3.工作室人才培养构想

(1)依托创新工作室,探索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

针对大一新生开始引导贯彻工作室制高技能人才培养思想,以大二学生作为工作室重点培养对象。在大一下学期通过选拔吸纳高素质学生进入工作室进行高技能培养,预计每个工作室吸纳5-8名学生参与,探索采用导师制模式培养学生,提前让学生参与生产实际,培养解决技术问题的能力。

依托校企合作平台,对外承接与工作室相关的业务,不同类型的人才培养工作项目的设计制定。教师将科研项目、社会服务项目以及企业的实际科研项目进行任务分解,凝练、派生,再设计成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驱动项目,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实践活动,辅助导师完成相关科研、工作项目。

(2)基于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充分发挥博士、能工巧匠等行业领军人才具有的绝技绝活,通过带徒传技,让高技能人才传承传统技能绝活,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培养“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专业技术技能人才。

(3)以各类技能大赛、创业大赛为载体的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工作室的大赛人才选拔、储备、培养模式,将“数控加工”、“机械制图及CAD”、“制图与构型大赛”、“车钳工”和“三维数字化设计与造型”等技能竞赛常态化,以赛促学,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4)第二课堂学分管理制度的制定,健全评价指标体系。

将学生参与课题研究、项目实验等活动认定为课堂学习,辅助学生完成相关创新实验、论文发表、专利获取、自主创业等成果,量化第二课堂学分,评价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5)创新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方法研究、实施效果评价、实施规章制度等研究。

通过对有加入工作室意愿的学生进行选拔,吸纳高素质高水平学生,协同教师一起完成科研或工作项目,安排工作任务,确保工作进度,定期总结,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达到培养技术技能。以学生出勤率、日常管理制度、项目组分配、项目完成情况、业绩考核、教师工作量等都有相应的标准,进行量化管理,建立工作室规章制度,以保障工作室的长效运行。

(6)创新工作室的构建框架研究。

通过对专业培养方向、专业岗位群的职业工作岗位分析,在确立专业核心课程的基础上,建立与专业职业岗位方向相对应的,以科研、项目、技能大赛为主要内容,以个人负责制或项目负责制互为依托的专业分类的工作室。以工作室为载体,组建优秀专业教师队伍和选拔的若干学生整编成一个设计团队,拟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积极开展人才的培养研究,建立可持续运行的系列机制、培养人才的操作框架和实施策略。

4.结语

通过项目工作室,以实际项目带动学生参加学习的积极性,以专业技术、职业能力和科研能力培养为中心的培养模式,在此过程中实现文化知识的传授、专业实践能力的锻炼和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将学校、行业及企业有机地联系起来,提高学生解决工作问题的能力和专业技术技能,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扎实基础,为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紧密结合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谢良才,常晓雪,魏明.职业院校项目工作室教育功能案例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5(08):5-9.

[2]时光.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项目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研究[J].南方农机,2018(16):14-15.

[3]李雪娇.工作室制的创新创业型传媒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钦州学院学报,2015(10):83-87.

[4]陆霞.基于项目工作室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成才之路,2017(03):44.

作者简介:

孙旋(1987-),女,汉族,河北昌黎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机械设计,3D打印与逆向工程。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交通管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