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药穴位贴敷加参桂温阳止痛方口服联合西药治疗虚寒型慢性浅表性胃炎40例

2019-04-08郑海燕张志国张志军

中医研究 2019年5期
关键词:浅表性中脘温阳

郑海燕,张志国,张志军

(1.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肝胆脾胃病科,河南 郑州450008; 2.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心血管科,河南 郑州 450008; 3.郑州人民医院,河南 郑州450000)

慢性浅表性胃炎是一种慢性胃黏膜炎性病变,发病率居各种胃病之首,中医学辨证以脾胃虚寒型最为常见。临床多以反复发作的胃脘疼痛及各种消化不良症状为主要表现,因其反复易发、病势缠绵的特点,给患者带来较大的身心痛苦和经济负担[1]。采用中西结合、内外合用的方法,将中医药穴位贴敷外治疗法与内服中药相结合在本病的治疗中逐渐彰显优势,是提高本病长期治愈率的重要方法。2017年2月—2018年9月,笔者采用中药穴位贴敷加参桂温阳止痛方口服联合西药治疗虚寒型慢性浅表性胃炎40例,总结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选择80例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肝胆脾胃病科收治的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按1∶1的比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0例,男11例,女29例;年龄平均(39.28±3.15)岁;病程平均(6.03±1.20)年。对照组40例,男12例,女28例;年龄平均(39.19±2.62)岁;病程平均(6.08±1.13)年。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按照参考文献[2]的中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诊断标准,必须符合①上腹隐痛,食欲减退,餐后饱胀,反酸等;②疾病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症状符合标准。

2.2 中医诊断标准

按照参考文献[3]中关于脾胃虚寒证的标准。主证:①脘腹痞满隐痛,饥饿时疼痛发作或者劳累时加重;②食少腹胀纳呆;③大便溏软;④舌质淡,舌体胖大有齿痕,舌苔薄白或白腻。次证:①泛酸或泛吐清水;②暖气;③口淡不渴;④神疲乏力;⑤脉细弱。须具备主证2项及次证1项,或主证l项及次证2项。

3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奥美拉唑肠溶胶囊(由湖南方盛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 20161220,20 mg/粒)20 mg/次,2次/d,口服;多潘立酮片(由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 20161109,10 mg/片)10 mg/次,3次/d,口服;若合并有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另口服枸橼酸铋钾片(由湖北科益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 20161012,0.1 g/片)0.3 g/次,4次/d;克拉霉素缓释片(由莱阳市江波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 20170109,125 mg/片)250 mg/次,2次/d;阿莫西林胶囊(由广州白云山制药总厂生产,批号 20170128,0.5 g/粒)1.0 g/次,2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口服参桂温阳止痛方,药物组成:党参15 g,肉桂6 g,白芷15 g,制附子10 g,川芎12 g,当归20 g,丁香6 g,木香10 g,煅瓦楞15 g,豆蔻15 g,补骨脂30 g,吴茱萸6 g,五味子15 g,炙甘草8 g。1 d 2次,水煎服。加穴位贴敷,药物组成:细辛30 g,白芥子30 g,冰片15 g,延胡索30 g,大茴香30 g,丁香30 g,桂枝30 g。操作方法:将诸药打粉,混合调匀,再加姜汁、蜂蜜调和成糊状,制成1 cm×1 cm药块,将药块置于5 cm×5 cm的专用药贴中。将药贴贴敷固定于中脘、胃俞、足三里、神阙、脾俞、肾俞诸穴,每穴贴敷3 h,1 d 1次。

两组均以治疗2周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判定疗效。

4 观测指标及方法

胃脘疼痛评定:根据WHO制定的主诉疼痛分级法(vRS)和数字疼痛分级法(NVs)进行疼痛程度评定,分为5个等级。①无痛:评分0分。②轻度疼痛:评分l~3分,能正常生活、睡眠。③中度疼痛:评分4~6分,不能忍受,需用止痛药。④重度疼痛:评分7~9分,影响睡眠,需用麻醉止痛剂。⑤极度疼痛:评分10分,严重影响睡眠且伴有其他症状或被动体位。治疗前后各进行1次胃脘疼痛评定并进行对比。

5 疗效判定标准

按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标准。临床痊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胃镜及活体组织病理检查提示急性炎症消退,慢性炎症改变为轻度。显效:主要症状基本消失,其余症状(次症)改善2级以上;胃镜及活体组织病理检查提示急性炎症基本消失,慢性炎症减轻I度。有效:主症改善2级以上,其余症状(次症)改善1级以上,电子胃镜及活体组织病理检查提示黏膜病变范围缩小1/2以上,急性炎症减轻I度。无效:达不到有效标准者。

6 统计学方法

7 结 果

7.1 两组疗效对比

见表1。两组对比,经Ridit分析,u=2.63,P<0.01,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虚寒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疗效对比

7.2 两组治疗前后胃脘疼痛评分对比

见表2。

组 别例数治疗前治疗后治疗组405.18±0.921.68±0.35∗∗##对照组405.12±1.082.72±0.39∗∗

注:与同组治疗前对比,**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对比,##P<0.01

8 讨 论

慢性浅表性胃炎属中医学“胃脘痛”“胃痞”等范畴。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发病包括虚和寒两个特点,虚即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导致不荣则痛;寒则使气机、瘀血阻滞导致不通则痛。因此本病治疗要点有“温”和“通”两个方面,“温”即温补脾肾之阳气,“通”即行气化瘀散结。参桂温阳止痛方以党参健脾益气,肉桂补火助阳、温中祛寒止痛,两者合用为君,可温健脾胃之阳气;臣药以白芷祛风散寒止痛,附子辛热温阳止痛,川芎活血止痛,当归养血活血止痛,木香健脾行气止痛,煅瓦楞子制酸止痛;佐吴茱萸、豆蔻、补骨脂、五味子4味药物,寓四神丸之温肾暖脾之意,使火旺而土强;以炙甘草为使,调和诸药,同时也能补中益气散寒。全方集祛风、散寒、活血、通络、温肾、健脾、行气、养血、制酸等作用为一体,故收效甚佳。

穴位贴敷体现了中医学“内病外治”的治疗思想[5]:一方面,能够通过对穴位的局部刺激,使药物经毛孔、腠理直接透入皮下、体内,药物的有效成分可直接被迅速吸收,增强了治疗效果;另一方面,通过对穴位的调节作用,可促进机体的微循环,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免疫力。若再辅以红外线照射,可使毛孔扩张,加快药物吸收,且红外线高温可破坏细菌毒素,增强机体的抵抗能力。

本研究联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以细辛辛散温通止痛,白芥子散结通络止痛,大茴香理气和中止痛,丁香以温肾降逆止痛,桂枝温阳通络止痛;再加生姜汁调和诸药,增强其挥发渗透之力;冰片不仅能有解毒止痛之功,更借其辛香走窜之性,使各种药物更好更快地通过穴位扩散至皮部、经脉、脏腑,共同达到快速有效的止痛效果 。中脘属任脉, 为胃之募穴,敷中脘有健运中州,理气止痛之效,主治胃炎引起的胃脘疼痛、腹胀腹痛、呕逆反胃等症,敷胃俞穴能够健脾和胃、理中降逆,与中脘配伍,俞募相合,增强健脾和胃的作用;足三里乃胃之合穴,贴敷足三里有调和脾胃、行气止痛之功;贴敷神阙可温暖下元、消散寒积而止胃脘疼痛;再配脾俞、肾俞二穴,二穴分别为脾经和肾经的背俞穴,贴敷二穴可温肾健脾,寓“治病求本”之意。将药物贴敷于中脘、胃俞、足三里、神阙、脾俞、肾俞等穴位[6],可以发挥中药和俞穴的双重作用,达到调畅气机、疏通经络、温补脾肾、和胃止痛之功效。

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有效率为95.0%,对照组有效率为85.0%,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两组均能显著降低胃脘疼痛评分(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可见联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疗效显著优于单纯口服药物治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浅表性中脘温阳
联用建中和胃汤与温针灸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虚畏寒型价值研究
要想肠胃功能好 按摩中脘不可少
露已冷 草木在喊固本温阳
慢性浅表性胃炎如何治疗
穴位贴敷良附丸对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再见初恋
遗失在岁月深处的宝剑
针刺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验案一则
站在顶楼大声说出我的爱
奥美拉唑合多潘立酮治疗浅表性胃炎32例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