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问标题 感知全文

2019-04-07李震海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9年15期
关键词:常春藤时代背景绿色

◎ 李震海

如何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是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题目总能或显或隐地传达出文章的主题。所以透过标题,就能窥探到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而认识事物的思维逻辑顺序一般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在阅读中,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同样遵循这一规律。因此,教师在讲解一篇课文时,可以从思维逻辑顺序入手,引导学生在对标题进行分析中整体理解一篇课文。

本文以人教版语文新课标教材必修二《囚绿记》为例,从思维的逻辑顺序入手,三问标题,带领学生分析文章的标题。

一、是什么

是什么,解答的是文章的主要对象。“绿”,可以指颜色,可以指自然界绿色的植物,可以象征内心的希望。那么,“绿”在本文中指的什么?这是学生首先要搞清楚的。通过阅读文章可知,“绿”,在本文中指常春藤这种植物。

二、为什么

“为什么”是对事物问题发生原因的探讨。我们认识事物不但要知道它是什么,还必须了解它之所以是“它”“是那样”,或“要那样”的原因。

作者为什么囚绿?因为他爱绿,“我便是欢喜这片绿影才选定这房间的”。

作者为什么喜欢绿?“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因为绿色能给人带来希望和快乐;“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因为他把绿叶当成了朋友;“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作者把“绿”当作装饰,当作寻求快乐的对象。

三、怎么样

“怎么样”,在内容上就是对事件发展结果的解答。

作者囚绿后心情怎么样?“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在囚绿后作者非常喜悦。

被囚禁后,常春藤怎么样?“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

面对不屈服的常春藤。作者怎样做的?“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作者最终放了这个不屈的生命。

经过以上“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步骤的分析,学生可以获得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把握。结合文章最后“放绿”的时代背景,教师可进一步追问,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作者为什么要热情赞美“绿”的顽强不屈?由此,结合时代背景,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主旨,借“绿”的精神,表达作者发自内心的对自由和光明的呼唤。

通过以上分析,既引导了学生直接对文本的分析,也引导了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去理解文本,实现了阅读文本的第一步——读懂全文。

要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必须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上下功夫。透过标题分析引导学生感知全文,是语文教学中一种简单而又实用的方法,可以引导学生学会这种方法,举一反三,对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也有很大的帮助。

猜你喜欢

常春藤时代背景绿色
绿色低碳
新时代背景下学校管理之我见
新时代背景下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几点思考
新时代背景下棊江区政协建设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一测多评法同时测定常春藤口服液中4种皂苷
常春藤繁育技术
贝尔曼的一片常春藤叶
探索新时代背景下的交通运输管理模式
再造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