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STAT1基因对胶质瘤细胞系U251细胞周期的影响及其机制

2019-04-03黄平窦长武鞠海涛王宏伟肖瑞牛丽丽

肿瘤防治研究 2019年3期
关键词:细胞周期胶质瘤质粒

黄平,窦长武,鞠海涛,王宏伟,肖瑞,牛丽丽

0 引言

脑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原发于神经上皮细胞,约占颅内肿瘤的40%~50%[1],脑胶质瘤具有广泛的侵袭性,其恶性程度高,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手术难以彻底切除,且生长速度快,术后易复发,预后差。

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signal transducers and activators of transcription, STAT)是一种信号转导和转录活化因子蛋白,激活后可以转入细胞核内与特异性DNA结合[2],从多个方面调节细胞的生长、存活、分化和凋亡。STAT1是该家族的重要成员之一,在肿瘤形成过程中包括细胞周期进展、细胞凋亡、肿瘤血管生成以及肿瘤免疫监视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但该基因与胶质瘤发生、发展的关系,以及如何调控并作用于神经上皮组织,目前国内外尚无系统的报道。本研究探讨STAT1与相关蛋白P53、P21、bcl-2、Caspase-8的相关性和变化趋势,进一步探讨STAT1对胶质瘤细胞系U251细胞周期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为胶质瘤治疗的新策略提供理论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细胞株

人脑胶质瘤U251细胞由内蒙古医科大学分子病理学实验室提供,在含10%胎牛血清的DMEM/F-12培养基中培养,培养条件为5%CO2、37℃,实验时取对数生长期细胞。

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pcDNA3.1-STAT1质粒(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鞠海涛博士惠赠),DMEM/F-12(1:1)细胞培养液、胎牛血清、0.25% 胰酶(美国Gibco公司),LipofectamineTM2000(美国Invitrogen公司),SDS-PAGE凝胶配制试剂盒(上海碧云天生物技术有限公司),STAT1 p84/p91多克隆抗体(美国Santa Cruz公司),P53、P21抗体(美国Santa Cruz公司),bcl-2、Caspase-8抗体(Abcam公司),人抗鼠IgG(H+L)(美国LI-COR公司);荧光显微镜(中国Nikon公司),Western blot红外荧光扫描系统(奥德赛CLX),Thermo酶标仪(美国Thermo公司)。

1.3 细胞转染

按LipofectamineTM2000脂质体转染试剂盒说明,制备LipofectamineTM2000复合物:每孔240 μl无血清无双抗培养基+10 μl LipofectamineTM2000(总体积250 μl),室温孵育5 min;DNA复合物:每孔246 μl 无血清无双抗培养基+4 μg质粒(质粒浓度为1.0 μg/μl),总体积250 μl;将两个复合物混合制成DNA-LipofectamineTM2000复合物,室温静置20 min;将6孔板中的细胞用无血清无双抗的培养基清洗细胞2次,加入2 ml无血清培养基;将复合物逐滴加入孔中,轻轻摇动6孔板,使其混匀,37℃、5%CO2的培养箱中保温6 h后,更换含血清无双抗的培养基,37℃、5%CO2的培养箱培养48 h后进行下一步检测。将细胞分为Mock组(无转染)、空载组(转染pcDNA3.1)和STAT1组(转染pcDNA3.1-STAT1)。

1.4 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

转染前一天,细胞换液,胰酶消化,计数,以1×105个/孔接种于96孔板中,每孔加入含血清无双抗的DMEM 200 μl,设置调零组和对照组,每组10个复孔,37℃、5%CO2的培养箱中培养24 h;每孔加入1 μg/μl质粒0.2 μl,LipofectamineTM2000转染试剂0.5 μl;分别在转染24、48 h后向每孔加入5 mg/ml MTT 20 μl,继续培养;4 h后终止培养,去除培养液,每孔加入DMSO 150 μl,低速振荡10 min,充分溶解MTT试剂;酶联免疫仪上选择490 nm波长测定吸光度值,并计算10个复孔的平均值。

1.5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

取对数期细胞,倒去培养液,0.25%胰酶消化细胞,用完全培养液轻轻吹打,1 000 r/min,离心5 min去上清液;加入4 ml PBS重悬细胞,吹打均匀后,再次1 000 r/min,离心5 min去上清液;加入1.2 ml PBS重悬细胞后,再加入2.8 ml 70%(预冷)乙醇中,轻轻吹打均匀,封口膜封口。4℃固定过夜(可长至2周)。1 000 r/min,5 min收集固定细胞,加入4 ml PBS重悬细胞,轻轻吹打均匀后,再次1 000 r/min,离心5 min去上清液;用0.4 ml PBS重悬细胞,轻轻吹打(防止细胞破碎);加RNase-A约3 μl至终浓度约为50 μg/ml,37℃水浴消化30 min;加PI约50 μl(此时终浓度为65 μg/ml),避光染色30 min。尼龙网过滤,上机检测。

1.6 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

在6孔板背后划横线做标记,线与线间隔约1 cm,在每孔中加入约5×105个细胞;细胞贴壁后,枪头划痕,PBS清洗细胞3次,加入无血清无双抗培养基;然后进行质粒转染4~6 h后更换无血清无双抗培养基,并放入细胞培养箱培养,分别在0和24 h后取出拍照。

1.7 Western blot法检测转染后各组U251细胞中细胞周期相关蛋白P53、P21的表达情况

按照蛋白提取试剂盒说明,提取转染48 h后细胞的总蛋白,利用BCA法测定蛋白浓度,加入蛋白上样缓冲液后,100℃煮沸制备蛋白样品。配置10%的分离胶,5%浓缩胶,胶凝固后进行上样,上样时应保证每孔蛋白量一致,浓缩胶电泳时间30~40 min,电压为90 V,分离胶电泳时间为60~90 min,电压为160 V,电泳至溴酚蓝到达玻璃板下缘时终止电泳,进行转膜,将膜放入平皿中(蛋白面朝上),倒入之前配好的封闭液,室温下脱色,摇床上摇动封闭1 h,加入一抗,4℃孵育过夜,TBST洗膜2次,10分钟/次,加入荧光二抗常温孵育1 h,TBST清洗PVDF膜3次,每次5 min。将PVDF膜进行扫描,拍照并记录。

1.8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对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pcDNA3.1-STAT1质粒转染U251细胞

倒置相差显微镜下可见,Mock组转染48 h后细胞生长状态良好、形态均匀、细胞增殖旺盛且折光性好;与Mock组相比,空载组有少量细胞碎片及死细胞漂浮,但细胞生长状态无明显差异;与Mock及空载组相比,STAT1组培养液中可见较多死细胞漂浮及细胞碎片,贴壁细胞数量明显减少,且生长缓慢,形态不规则,伸长或皱缩,折光性较差,见图1。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转染效率,STAT1组可见较多绿色荧光蛋白表达,见图2。

2.2 Western blot检测pcDNA3.1-STAT1质粒转染后STAT1蛋白表达情况

空载和pcDNA3.1-STAT1分别转染脑胶质瘤U251细胞48 h后,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STAT1蛋白表达,结果显示,与Mock组、空载组相比较,STAT1组的STAT1蛋白表达量明显增高(1.26±0.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43),而Mock组和空载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图3。

2.3 MTT比色法检测pcDNA3.1-STAT1转染U251细胞后细胞增殖活性

将转染的脑胶质瘤U251细胞培养48 h后,用MTT法检测各组的细胞增殖活性,以检测高表达的STAT1对U251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三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0),见表2。说明转染STAT1后明显的抑制脑胶质瘤U251细胞的增殖。

表1 转染pcDNA3.1-STAT1后胶质瘤U251细胞STAT1蛋白的表达Table1 Expression of STAT1 protein in glioma U251 cells after transfection with pcDNA3.1-STAT1

表2 各组各时间点脑胶质瘤U251细胞增殖活性测定 (±s)Table2 Proliferation activity of glioma U251 cells at different time points in each group (±s)

表2 各组各时间点脑胶质瘤U251细胞增殖活性测定 (±s)Table2 Proliferation activity of glioma U251 cells at different time points in each group (±s)

Notes: *: P<0.05, compared with Mock group; #: P<0.05, compared with Mock group and Empty vector group, respectively

?

2.4 流式细胞仪检测转染pcDNA3.1-STAT1后对U251细胞周期的影响

PI染色检测STAT1转染U251细胞48 h后时的细胞周期情况,结果显示:与Mock及空载组相比,STAT1组G0/G1期细胞比例明显升高,S期比例明显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6;P=0.033)。结果显示,STAT1可抑制脑胶质瘤U251细胞的DNA合成及有丝分裂,导致细胞阻滞在G0/G1期,见表3、图4。

2.5 细胞划痕实验检测转染pcDNA3.1-STAT1后对胶质瘤U251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图1 转染48 h后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各组细胞的生长情况 (×200)Figure1 Growth of glioma U251 cells observed under inverted phase contrast microscope 48 h after transfection (×200)

图2 转染48 h后荧光显微镜观察pcDNA3.1-STAT1转染情况 (×200)Figure2 Glioma U251 cells observed under fluorescence microscopy 48h after transfection with pcDNA3.1-STAT1 (×200)

表3 转染48h后STAT1对脑胶质瘤U251细胞周期的影响Table3 Effect of STAT1 on cell cycle of glioma U251 cells 48h after transfection

结果显示,24 h后Mock组细胞就已经迁移越过划痕范围,空载组迁移能力较Mock组细胞略差,而STAT1组进入空白处的细胞明显减少,细胞迁移能力受到抑制,见表4、图5。结果表明STAT1的高表达抑制了脑胶质瘤细胞的迁移能力(P=0.001)。

2.6 Western blot法检测转染pcDNA3.1-STAT1后各组U251细胞中P53、P21、bcl-2、Caspase-8的表达情况

空载质粒和pcDNA3.1-STAT1分别转染脑胶质瘤U251细胞48 h后,Western blot检测各组蛋白表达。STAT1组与Mock和空载组相比,P53、P21、Caspase-8表达明显增强,bcl-2表达明显减弱,STAT1组与Mock组和空载组相比均有显著差异(均P<0.05);而上述蛋白表达在空载组和Mock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图6~7。

图3 转染pcDNA3.1-STAT1 48h后STAT1在U251细胞中的表达Figure3 Expression of STAT1 in U251 cells 48h after transfection with pcDNA3.1-STAT1

表4 细胞划痕实验检测转染pcDNA3.1-STAT1 24h后对胶质瘤U251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Table4 Migration ability of U251 cells after transfection with pcDNA3.1-STAT1 for 24h detected by wound healing assay

图4 转染48h后STAT1对脑胶质瘤U251细胞周期的影响Figure4 Effect of STAT1 on cell cycle of glioma U251 cells 48h after transfection

3 讨论

胶质母细胞瘤是中枢神经系统中最具有破坏性与侵略性的肿瘤[3],约占胶质瘤的50%左右[4]。近年来脑胶质瘤的发病率呈年轻化趋势,以青壮年为主要发病人群[5]。据统计,脑胶质瘤患者手术后中位生存时间平均约12~18月,5年生存率<10%[6]。近年来,随着分子诊断概念的引入和精准医学的推广[7],胶质瘤患者术后的生存率较前有所提高,但平均生存期仍然低于15月。随着相关调控基因的发现与认识,基因治疗开始进入包括胶质瘤在内的各种恶性肿瘤的研究领域,并且被认为是目前除手术、放疗和化疗以外的“第四模式”。

STAT是一种信号转导和转录活化因子蛋白,是细胞因子/生长因子信号转导中重要的胞质转录因子,激活后可以转入细胞核内与特异性的DNA结合,从多个方面调节细胞的生长、存活、分化和凋亡。STAT1是该家族的重要成员之一,它不仅可被细胞因子激活,也可被生长因子激活,比如表皮生长因子、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胰岛素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8]。目前已知STAT1在多种肿瘤细胞中表达,如白血病[9]、乳腺癌[10]、肝癌[11]等。STAT1在肿瘤形成过程中包括细胞周期进展、细胞凋亡、肿瘤血管生成以及肿瘤免疫监视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并且已有相关研究证实STAT1基因在肿瘤细胞的生长、分化、转移、侵袭等方面发挥了关键的调节作用[12],同时国内学者已证实STAT1在脑胶质瘤缺氧时起肿瘤抑制作用[13]。但该基因与胶质瘤发生、发展的关系,以及如何调控并作用于神经上皮组织,目前国内外尚无系统的报道。

图5 细胞划痕实验检测转染pcDNA3.1-STAT1后对胶质瘤U251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Figure5 Migration ability of U251 cells after transfection with pcDNA3.1-STAT1 detected by wound healing assay

表5 P53、P21、bcl-2、Caspase-8在转染pcDNA3.1-STAT1脑胶质瘤U251细胞中的表达 (±s)Table5 Expression of P53, P21, bcl-2 and Caspase-8 in U251 cells after transfection with pcDNA3.1-STAT1 (±s)

表5 P53、P21、bcl-2、Caspase-8在转染pcDNA3.1-STAT1脑胶质瘤U251细胞中的表达 (±s)Table5 Expression of P53, P21, bcl-2 and Caspase-8 in U251 cells after transfection with pcDNA3.1-STAT1 (±s)

Note: *: P<0.05, compared with Mock and Empty vector group,respectively

?

图6 P53、P21在转染STAT1脑胶质瘤U251细胞中的表达Figure6 Expression of P53 and P21 in U251 cells after transfection with STAT1

图7 bcl-2、Caspase-8在转染STAT1脑胶质瘤U251细胞中的表达Figure7 Expression of bcl-2 and caspase-8 in U251 cells after transfection with STAT1

在前期实验中已证实,STAT1在胶质瘤组织中低表达,而在正常脑组织中高表达[14-15]。本研究中,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在胶质瘤U251细胞系中STAT1蛋白为高表达;MTT结果显示,瞬时转染pcDNA3.1-STAT1质粒后,STAT1组U251细胞增殖明显受到抑制。由此可知,LipofectamineTM2000成功将pcDNA3.1-STAT1导入U251细胞中,并且转染后高表达的STAT1可抑制胶质瘤U251细胞的生长。此外,细胞周期阻滞是导致细胞凋亡重要的原因。本研究流式细胞技术结果显示,与Mock组和空载组相比,脑胶质瘤U251细胞系中高表达的STAT1可显著抑制细胞周期进程,使细胞周期停滞在G0/G1期,从而促进细胞凋亡发生;因此,高表达的STAT1能够诱导胶质瘤细胞产生G0/G1期阻滞,从而减弱胶质瘤细胞体外的增殖能力;划痕实验发现在STAT1转染24 h后,STAT1组迁移能力急剧下降。这一结果提示STAT1的高表达可直接抑制脑胶质瘤细胞的迁移能力。

P53是一种抑癌基因,在恶性肿瘤中,有超过50%的该基因发生突变。由这种基因编码的蛋白质是一种转录因子,它控制着细胞周期的启动,当细胞缺乏P53基因时,即使在不利条件下,细胞仍可以继续进行分裂。与所有其他的肿瘤抑制基因相同,P53基因可减慢正常细胞的分裂[16]。P21是CIP家族的成员,是位于P53基因下游的细胞周期素依赖性激酶抑制因子,它可以通过对细胞周期的作用,抑制某些细胞的有丝分裂活动,从而抑制细胞生长。P21可以和P53共同构成细胞周期G1/S检查站,参与细胞周期的调节[17]。有学者以siRNA-STAT1和pcDNA3.1-STAT1转染肝癌HepG2细胞,通过Western blot法检测转染细胞中P53、Cyclin E的表达水平,发现STAT1可以上调P53的表达,抑制Cyclin E的表达,从而导致了细胞周期阻滞、生长抑制和细胞凋亡[18]。

细胞周期阻滞涉及复杂的分子级联反应,各种基因的功能障碍可能导致细胞周期阻滞的发生和发展。研究表明,STAT1抗肿瘤效应是通过上调P53实现的[19],而P53的上调又可以促进P21的表达[20],使细胞周期阻滞于G1/S期,而细胞凋亡常发生于细胞周期的G1期,从而导致细胞发生凋亡[21]。正常情况下细胞分裂周期进程的转化由Cyclin-CDK(Cyclin-dependent kinase)复合物对细胞精确而严密的调控,例如CyclinE-CDK2、CyclinA-CDK2及其抑制剂(CKI)P21Cip1、P27Kip1的活性来动态调节细胞进程。研究表明,P53可诱导P21Waf1调控Cyclin E/CDK2和Cyclin A/CDK2复合物使RB磷酸化,P53和RB通路共同调控细胞周期G1/S转换,而肿瘤细胞中这两条通路往往同时失调[22]。

B细胞淋巴瘤-2(bcl-2)家族蛋白被认为是程序性细胞死亡和凋亡的关键调节因子,在人类癌症中具有突出作用[23]。根据其功能可分为两类蛋白亚群[24]:一类为凋亡抑制蛋白(bcl-2、bcl-xL、bcl-xY等),是抗癌治疗的主要靶点;另一类为凋亡促进蛋白(bax、bix、bad等)。所有bcl-2家族蛋白都具有共同的bcl-2同源(BH)结构域。bcl-2蛋白能调节内质网和线粒体中适宜的Ca2+浓度,使其保持动态平衡,避免线粒体中由于Ca2+浓度过高而引起细胞凋亡。此外,bcl-2还依靠抑制线粒体释放细胞色素C来抑制细胞的凋亡,同时还可以抑制Smac/DIABLO的释放[25]。Caspase-8是死亡受体介导的凋亡途径中关键的启动因子,细胞凋亡依赖一类对天冬氨酸特异的半胱氨酸蛋白酶(Caspase)产生的级联反应。Caspase-8能够通过寡聚而自身切割活化,并能激活下游半胱氨酸蛋白酶,产生凋亡效应[26]。

本实验中,我们通过Western blot检测了P53、P21、bcl-2、Caspase-8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STAT1组的P53、P21、Caspase-8表达明显增加,bcl-2表达明显降低,其机制可能为STAT1可上调P53、P21、Caspase-8,下调bcl-2,使细胞周期阻滞于G0/G1期,而细胞凋亡常发生于细胞周期的G1期,从而导致细胞发生凋亡。这说明STAT1调控细胞增殖、凋亡作用是经多分子信号途径来实现的,这可能是脑胶质瘤发生的机制之一,但此推测还需要大量的实验进一步验证和研究。

猜你喜欢

细胞周期胶质瘤质粒
农杆菌转化法中的“Ti质粒转化载体系统”的简介
——一道江苏高考题的奥秘解读和拓展
成人高级别脑胶质瘤术后复发相关因素分析
全基因组测序后质粒的组装与鉴定研究进展*
lncRNA LINC01206调控银屑病角质形成细胞的功能研究
mcr-1阳性类噬菌体质粒与F33∶A-∶B-质粒共整合形成的融合质粒的生物学特性分析
BFAR 在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其与胶质瘤预后的关系
植物细胞周期如何“刹车”?
恐惧应激对胶质瘤影响机制及干预研究进展
开发新方法追踪植物病害的全球传播(2020.6.7 iPlants)
Numerical study of corner separation in a linear compressor cascade using various turbulence mod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