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近代“风景画”观念研究①

2019-04-02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浙江金华321004

关键词:风景画山水画风景

彭 卿(浙江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

一、研究方法

金观涛、刘青峰在《历史的真实性——试论数据库新方法在历史研究中的应用》中详细指出“关键词研究法”的步骤。 以下针对本篇论文,详细介绍一下“关键词研究法”的运用。

首先在瀚堂近代报刊数据库与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中分别检索关键词“风景画”,按照时间、作者、篇名、出处、例句在excel中按时序排列(图1)。

第二,按不同年代的使用次数作出统计(图2)。通过分析曲线图的变化,判断出可以将总时段分为1908-1915年、1915-1924年、1925-1937年三个时段分别考察。②金观涛、刘青峰《历史的真实性——试论数据库新方法在历史研究中的应用》,收录于金观涛、刘青峰《观念史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年,第454-455页:“具体的分析步骤是,首先找出指涉某一观念(事件)的关键词,它可以是一个或一组;接着利用数据库找出含有该词(或词组)的所有例句,并按不同年代的使用次数作出统计。原则上讲,对于计算机的处理能力来说,某一时代所有原始文献是可以穷尽的,一般情况下,处理的历史文献愈多、愈全面,愈能够得到更符合真实的结果。在此基础上,再对提出的所有例句进行意义分析,注重关键词的不同意义类型及这些不同意义在不同年代使用时的变化情况,统计不同意义类型在不同年代使用次数的变化,为观念在流传过程中的意义变化寻找语言学证据。最后,用上述经过分析的例句为基本素材,寻找支配事件发生的真实观念。从以上步骤可以看到,该方法的有效性,是建立在其快速处理超出个别研究者所能掌握的大量文献和可以验证这两点之上的。尽管计算机数据库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但它仍然只是辅助性的。从选关键词开始,到以后的每一步,研究者的分析都起着主导作用。由于这一方法要求研究者去分析成千上万个例句,如同科学实验室分析大量数据一样,研究者在这一环节的工作甚为枯燥和艰辛,但又是不得不做的基础性数据处理工作。在完成大量数据处理和作出分析后,我们会把研究的重点放到观念史图像中的时间对观念间的互动分析上来。我们可以整体地抓住普遍观念转化为社会行动、社会行动又如何改变(反作用于)普遍观念的互动链。”

图2

第三,将文献按“图/文”分类。逐条阅读,根据“图/文”内容判断“风景画”的所指意义,将“风景画”进行分类标注。结果如下:

名词类:1.文献中指西方风景画(西方人画的风景画);2.文献中指绘画性的风景画(中国人学习西方风景画方法所画的有艺术含义的风景画);3.文献中指图案(比如在瓷器上描绘风景画);4.文献中指作为背景的风景(比如舞台背景画);5.文献中指摄影及摄影集;6.文献中指风景画集;7.文献中指风景画理论;8.文献中指自然风景。

理论类:1.以“风景画”为标题的专门理论;2.国外风景画介绍;3.中国风景画介绍;4.中西绘画对比评论。

图像类:1.西方风景画;2.绘画性的风景画;3.画报(图像性,绘画性);4.摄影及摄影集;5.中国画。

第四,依据以上分类制作图表,统计图像类不同意义类型在每年的使用次数,实现史料的可视化(图3)。统计文献类不同意义类型的使用,再回到excel文本,查看高频使用类型的作者、出处、例句,甚至全文,分析作者的具体所指与观念模型,寻找“风景画”传入中国后含义演变的思想史原因。

除了关键词研究法,本文还使用词频统计系统提取文本的高频词汇。电脑给出的高频词汇与“风景画”之间存在关联性。通过高频词汇,回到文本,结合思想史判断“风景画”与高频词汇之间的关系,进行观念解读。

综上,两种研究方法最终指向的研究结果是基本一致的,这验证了通过词频进行数位人文研究的可靠性。词频研究法的研究效率比关键词研究法要高很多。但是,词频是针对文献的,在研究图像时,仍需要逐幅分析,进行内容分类。将图像与文献相互结合,才能清晰地看到“风景画”的视觉形态,从而推导出“风景画”观念的演变。

二、摄影与写生:1908-1915年的“风景画”

1.1908-1915年:“风景画”的视觉形态

西方风景画的出现,与西方基督教入世转向导致现代性兴起有关。追求知识(爱智)作为古希腊文明的超越视野,一开始就把反映“真实”作为艺术的最终标准,但是随着希腊罗马的理性精神纳入基督教,西方绘画的大传统是被包含在其理性的宗教之中成长的。一直到现代性从天主教文明中脱颕而出,西方绘画及其审美传统才真正成熟。当对上帝的信仰变成和理性二元并列的存在时,自然界风景和事物突然和信仰上帝无关,它们只是理性研究的对象。[1]

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属于两个不同的系统。在中国绘画传统里,山水画的背后蕴含着儒家道德修身精神。中国士人开始对山水画赋予深刻的含义始于魏晋南北朝,原因在于佛学冥想与玄学游山玩水式修身相结合。[2]宋明理学的成熟过程,也是山水画崛起的过程。在宋人那里,山水画的精神是对天理的冥想式修身。元人将理学精神发挥到极致,去除“气”,使得山水笔墨达到可游可居的境界。[3]明末宋明理学的式微,董其昌以“气韵生动”为中心,建立起一种有冥想的心学气论山水画形态。[4]清代四王则在经世思想盛行之下,将形而上的天理世界抽离,以种种气论修身,走上了“经典考证”的画学之路,以此建构画学道统。[5]可见,中国山水画的修身功夫与儒学大传统同构。

图3

中西二分二元论时期,中国开始了对西方现代性的模仿,西方“风景画”一词传入中国。因为对儒学的信仰和科学的观察二分,这一时期中国报刊中刊出的“风景画”,在科学观察背景下具有知识性与写生性,与传统儒学背景下山水画的修身性相去甚远。

这个时期“风景画”的视觉形态主要是画报和摄影。首先来看指摄影的风景画。1908年,第2期《福建法政杂志》刊《福建风景画》,就是一张照片;1909年《扬子江小说报》“图画”一栏刊《宜昌峡口风景画》《巴黎京城风景画》《万佛楼风景画》;1912年,《东方杂志》刊登出系列名为“风景画”的照片,取景于英国、德国、奉天、四川等地;1913年,《盐政杂志》刊《河东盐池风景画(一):中禁门及盐掣用屋图》《河东盐池风景画(二):冀方宾贡坊图》;1913年,《滑稽杂志》刊《上海风景画(一):城内豫园湖心亭》《上海风景画(二):沪西龙华寺塔》;1911-1912年,《社会杂志》刊《世界风景画:南菲洲地方议会》《世界风景画:柏林博物院》;1914年,《七天》刊《西湖风景画:彭公祠》;1915年,《上海》刊《风景画之一:德国威廉帝河之风景》。

图41909年《舆论日报图画》刊《粤汉铁路石围塘》

图5 1911 年《图画报》刊风景画

图6 《风景画:瑞士之覊麟阁》《神州画报》1910年正月 ,63-64页

图7 《风景画:星驰写真》《神州画报》1910年正月,61页

其次,来看画报。画报中的“风景画”有知识介绍与绘画写生两种含义。知识介绍,与摄影照片的功能类似。1909年,《舆论日报图画》刊《项易庵玉笋岗》《粤汉铁路石围塘》,画面上写着“风景画”三字,有着对自然风光的介绍之意,尤其是粤汉铁路,画面的透视感极强(图4);1911年,《图画报》刊登了一系列全国各地的风景介绍,画面除了表现风光,还详细点明了风景所在的地点。例如,“西湖,此在浙江严州府之西湖,非杭州府之西湖”(图5),“印月亭在四川成都府满城内”“山海关在直隶临榆县”等。

1910年,《神州画报》刊登了瑞士羁麟阁(图6)、比干墓的风光,具有知识介绍的含义。但其所刊马星驰一系列风景画,画的旁边题有“星驰写真”(图7)。从画面上看,此处写真,为写生之意,偏向绘画表达。新文化运动后,《神州画报》上再所刊的“风景画”,均为写生作品,侧重于绘画性。①《神州画报》1917年六月,21页;1917年 七月 ,8-13页, 17-20页。

1913-1914年,《之江画报》所刊登邵逸轩绘,惺南、又僧等人题的“风景画”,画面的视觉形态很丰富。比如《西湖风景画三十:葛岭》,画面主体是素描写生,下方有作者签名“逸轩钢笔”,上方有又僧的题跋与印章(图8)。有的画法既有素描写生,又与传统山水画法结合。如图9的这一张描绘江景的画,远山和岸边树、房子有传统山水画的画法痕迹,而江面上又画出了山的倒影,增强了透视,使画面颇具写生意味。

图9 《之江画报》1914年第4卷第23期,1页

图10《新浙江风景画之七:纪功碑》《之江画报》 1914年第4卷 第05期 ,4页

图11 《图书馆》《之江画报》1914年第4卷第2期 ,4页

图12

除了画法新颖,《之江画报》在题材上也侧重表现民初的新风景。如新浙江风景画系列,图书馆、公园、烈士墓、纪功碑等都纳入风景画的画面表达。(图10、11)

2.1908-1915年:“风景画”在文献中的使用

(1)指作为背景的风景。这种用法最多,可见作为绘画的风景画在传入初期,时常用作背景。有时指舞台背景,1915年,第12期《眉语》刊《附啸天新剧谈》:“除优人之易服室,器具堆积室,及极大之绞盘用以升降风景画外,又有升降机甚多。”“凡由戏台抽上之风景画,均悬于空中不必卷起。”更多的是指美人图背景,如1915年4月20日《申报》刊《双星第二期广告》,“本社精印美人风景画幅,凡持本杂志赠券满六期者,可至本社换画幅一张,不取分文。”

(2)指西方风景画。如1912-1913年,《真相画报》刊陈树人《新画法》中的“风景画”,均指西方风景画。1915年10月24日《申报》刊甦《自由谈·海外奇谈·疯人院中之大文学家(三续)》,“复至伦勃斯屋博士寓所搜检,则得介绍书数函外,博士手绘英国风景画数帧而已。”1915年,《礼拜六》刊英国TOMGALLON着,瘦鹃译《义侠小说·五年之约》,“看官你们别道这人当真是个蠢漠,当真是个笨伯,他却是个一等名工的画家,名儿唤做茂来白顿。只看官们也别当他在那里收拾甚么画稿,预备回去杀粉调铅,画一幅风景画儿。”

(3)指图案。1910年7月6日,《申报》刊《江西瓷业公司出品之一斑》,“各处名胜风景画瓷镜。”

(4)指摄影。如1910年,《图书汇报》刊《商务印书馆出版图书:中国风景画、西湖风景画》 。①《商务印书馆出版图书:中国风景画》《图书汇报》1910年第1期 ,33-73页:“欧美日本咸有名胜画片供人展玩,以发起高尚优美之思想。盖不徒冲其美术之观念,亦所以生其爱国之心也。”“西湖之胜,不特著名吾国,即欧美各邦亦深相推许。年来交通便利,来游西湖者日益增多。兹特将西湖风景精印成册,并于汉名下兼列西名。展览一过,凡未游西湖者,可当卧游。已游西湖者,可资印证。诚必要之品也。”

3.对1912-1913年陈树人《新画法》中“风景画”的数位人文分析

在1900-1915年间,专门介绍国外“风景画”的理论并不多见。1912-1913年,陈树人连载于《真相画报》的《新画法》,涉及对“风景画”的介绍。在《新画法》中检索关键词“风景画”,截取包含有“风景画”一词的上下文例句,使用词频统计网站自动分析出与“风景画”相关联的高频词汇,分别是:初学者(9次),地平线(8次),写生(8次),天候(5次),研究(5次),自然(4次),铅笔画(4次),如何(4次),平坦(4次),画者(4次),不可(4次),远近(4次)等。从中可以窥见此时传入中国的风景画理论,侧重于技法的介绍。地平线、写生、天候、自然、平坦等词汇揭示出风景画画法与外在自然界的关系,本质上在强调写生。而风景画写生的科学观察性,与儒家修身无关。这正是中西二分二元论时期,儒家信仰和科学理性二分的象征。

总之,1908-1915年的“风景画”时常被作为背景,或是带有透视的写生新画风,或是摄影作品。风景画并未对山水画产生大的冲击,人们没有将它与传统山水画对比或产生联系。传统山水画在私人的道德修身层面仍然发挥着作用。

图13

三、自然与印象:1915-1924年的“风景画”

1.1915-1924年:“风景画”的视觉形态

图14李德奎绘,钢笔画《学生》1918年第5卷第5期,9页

图15姜品章绘,水彩画《学生》1921年第8卷第6期,6页

图16 《学生》 1919 年第6卷第5期 ,10页

这个时段的“风景画”绝大多数是绘画性的风景画,数据源于1914年已创刊的《学生》杂志。杂志上这些风景画,大部分是写生作品,钢笔画、水彩画等。标题都是某某人绘,即使是有传统山水画意蕴的作品,也代入了“绘”的概念。(图14、15、16)

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当打倒孔家店的口号登上历史舞台,儒家修身式的“山水画”自然受到了冲击,全盘反传统主义彻底将传统道德修身从山水画中抽离。抛弃道德修身的“山水画”,失去了形而上的后设层面,人们很容易将它视同为“风景画”。例如,1921年,《新声》刊登了胡湋平、张聿光的“风景画”,从画面特征上看,张聿光运用的是有透视感的西方画法,而胡湋平的作品则是一幅传统特色的山水画,但杂志却都以“风景画”冠名这两幅画作。(图17、18)“风景画”被等同于“山水画”的叫法,这样实际上去掉了山水画中的传统道德关怀,山水也成为观赏性的风景,此后山水画与风景画的概念便开始混淆。

2.1915-1924年:“风景画”在文献中的使用

图17 张聿光绘《风景画》

图18 胡湋平绘《风景画》

图19

这个时段以“风景画”为标题的专门理论与国外风景画介绍的数据量较大。回到文本,发现以“风景画”为标题的专门理论指的是1920年刘海粟《风景画的变迁》。使用词频分析网站,得出该文的高频词汇,达到20次以上的分别是:这个(34次),自然(33次),画家(33次),风景(32 次),印象(30 次),所以(26次),画法(26次),风景画(26次),研究(26次),这种(26次),印象派(21次),起来(21次)。将这些词汇放诸刘海粟《风景画的变迁》文本中查看,可见其侧重于对自然主义和印象主义的关注。“样式派是以‘形态’为主,自然派是以‘感觉’为主”,“印象派要达到他底目的要用极力表示他自己个性,发展那自然的感觉和情调。随他要应用的地方,再考究各种同主义底画法,不必拘定甚么样绘画,才可以叫做印象派的画,才可以表示特种的画风。”与1912-1913年,陈树人《新画法》侧重的科学写生对比,发现刘海粟介绍到中国来的“风景画”,强调的是个性、感觉、情调这些基于个人的自由表达,而这正是五四新文化运动艺术观的体现。

再来看国外风景画介绍这一部分,谈到风景画的情况如下:

图20刘海粟《风景画的变迁》

1920年10月15日,《少年中国》刊李劼人《鲁渥的画》,详细介绍了许多国外画家,如哥乐Corot(1796-1875)、余若都落亚涌Troyon(1813-1865)、波的Potter(1625-1654)、阿伯马Hobbema(1638-1709)的风景画作品。1920年10月15日《少年中国》刊华林《十九世纪法国之美术》,“风景画”指的是自然派的绘画。①华林《十九世纪法国之美术》《少年中国》1920年10月15日:“绘画在十九世纪约分四种时代(一)由一千八百年至一千八百三十年为小说派时代(或自由派)(二)由一千八百三十年至一千八百四十八年为为自然派时代(三)由一千八百四十八年至一千八百七十年为写实派时代(四)由一千八百七十年至一千九百年为感觉派时代——在第一时期之工作多诗意爱情及理想寓意,而关于宗教之思想已不盛行。在第二时期则以风景画为特长,摹彷自然,艺能自高。在第三时期咸趋问近代生活及实际情形,以矫正写意派之弊。在第四时期则用科学方法以实验客观而分解自然之现象,以着色表现自然界之真情,宗教思想已扫除无遗孽矣。”1921年3月15日,《解放与改造》刊悊荪《法兰西十九世纪自然派画家哥罗传》。1921年6月15日,《解放与改造》刊《哥洛之风景画》,并附说明介绍了哥洛的风景画,即印象派的绘画。②《哥洛之风景画》《解放与改造》1921年6月15日:“脱古典官学之羁绊而开印象派之先声者,其一为弥爱,其二则哥洛也。二人皆以风景画着。”1921年3月6日,《申报》刊牖云《自由谈·小说特刊(第八号)·杂话·阜姆失败后意大利诗人唐南遮之文学事业》:“犹如南欧印象派Lnpressionist画家之风景画。”指的是印象派。

综上,1915-1924年,“风景画”在文献中,大多指自然派或印象派。

四、表现与描写:1925-1937年的“风景画”

1.1925-1937年:“风景画”的视觉形态

西方绘画潮流充盈中国大地之后,“风景画”的视觉形态是以西方风景画为导向的。一方面是越来越多的西方风景画原作以专题或名人画集的形式被介绍到中国。如1929年,《美周》第7-8期刊《蒙奈氏风景专号》,刊登了中坚《关于风景画》一文,并附9幅莫奈的风景画。1930-1931年,《万有周刊》刊《世界名画集》,有罗氏地尔、克龙等人的画作,并附画史介绍。③1930年第1卷第7期:“画史:此图为罗氏地尔所作风景画,大多表示明媚与美丽之景象,而罗氏独以萧杀之笔出之,亦画中之别开生面者也。”1931第1卷第40期:“画史:月夜:风景画以夜景最难描写。本帧为英人克龙氏手笔。一片月景衬以帆影二三。更觉幽绝。克氏初本非画家。后以七年苦功,始能成名。是帧为其最得意之作。”(图21)1935年,《美术生活》刊《十九世纪英吉利二大风景画家》康士塔丕④John Constable(1776 - 1837) ,英国风景画画家。与杜纳⑤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1775-1851),英国风景画家。风景画。1937年,《青年艺术》刊康斯他堡⑥John Constable(1776 - 1837) ,英国风景画画家。风景画。

图21

图22

另一方面,以刘海粟、王济远、倪贻德等人为代表的中国风景画家,在学习西洋画法后进行的风景绘画创作。(图22)整体的画面趋于专业的西洋画,涉及对西方风景画不同流派的学习,不再有题跋、印鉴等中国画的风格留在画面上。在民族主义的影响下,山水画尽管在观念上被视同为风景,却被冠以“国粹画”“中国画”“国画”等称呼,以国别作为绘画画种的区分,保留其绘画风格的独特性。

1935年,第1卷4-5期《国画月刊》刊“中西山水思想专号”,两期专号讨论中西方绘画的画史理论,并刊中西方画作进行比较讨论。专号中刊出霍本玛、莫奈、刘思戴、文西、罗朗、奚斯莱、柯洛、特朗、鲁本斯、亨利卢梭、马蒂斯、史公扎克、林勃兰德、白克林等人的风景画,与吴道子、王维、董源、巨然、郭熙、米芾、燕文贵、马远、夏圭、赵孟頫、黄公望、倪瓒、吴镇、王翚、石涛等人的山水画。将风景画视作西方山水,“山水”二字也被理解为外在的自然景观了。

2.1925-1937年:“风景画”在文献中的使用

图23

图24

1925-1937年,“风景画”在文献中的使用,以风景画为标题的专门理论为最,说明在这个阶段对于风景画的理论探讨形成热潮。如1929年,中坚《关于风景画》,1931年,倪贻德《近代风景画》,1935年,倪贻德《风景画之描写与构图》,陈影梅《西洋风景画与风景画家》,李宝泉《印象派以后的西洋风景画》,居永《一片光茫的风景画家莫勒》,1937年,李撵《康斯他堡的风景画》。

其次,文献中指绘画性的风景画的主要出处是,1934年10-11月,《申报》刊登的《红楼春深》电影广告词“好似一首美丽的抒情诗!正像一幅清新的风景画!”是一种比喻用法,并未具体指向某些人物的绘画作品。

第三,文献中指风景画集。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周玲荪《水彩风景画》,作为高中教科书,在《申报》广告中屡屡出现。(图24)

第四,国外风景画介绍。大多源于《申报》副刊“自由谈”“艺术界”,刊有倪贻德、刘海粟、梁天真、谢海燕、陈德明等人的文章,报道国外的所见所闻。如倪贻德《佛展所见》,刘海粟《欧游通讯》,梁天真《巴黎最近各美术展览会》,谢海燕《日本帝展洋画巡览日本通信》,陈德明《国际艺术展览》《关于印象画派先驱辟沙罗百年祭》《德国画家勃克梅耶四百年纪念》等。

第五,文献中指摄影及摄影集仍然是商务印书馆版权的《中国风景画》《西湖风景画》。

图25 1925-1937年“风景画”文献的数位人文分析

第六,中国风景画介绍。亦源于《申报》,介绍了中国人所绘的风景画及展览活动。如易采《艺术界·参观晨光艺术会纪》,复《艺术界·应鹏编辑·参观陈方潘三氏画展》,倪贻德《艺术界(二)·潘玉良女士留欧个展》,碧《艺术界·上海艺专成绩展览会概评》,孟云《艺术界·上海艺专的两位天才青年》,仑西《艺术界·评两个绘画展览会》①1930.12.19《申报》,梅溪《艺术界·观上海艺专展览会》,贺天健《自由谈·黄歇浦边观奇画》,柳《自由谈·记天津绿蕖画展会》,傅雷《自由谈·狮子吼了》《教育消息·本埠·汪亚尘画展今日开幕》《国内要电二·陈树人展览绘品》《本市新闻·上海美术社展览及演讲会》。

3.1925-1937年:“风景画”文献的数位人文分析

1925-1937年,“风景画”文献中的高频词汇是:自然、表现、艺术、描写、画家。回到文本分析,这个时段的风景画强调的是表现与描写,这两个词汇重视的是人的自我表达,既然由人去表现去描写,那么,代表着外在世界的“自然”,是次要的。如同倪贻德《风景画之描写与构图》所说:“在现代,当取材‘自然’的时候,‘自然’倒在其次,最重要的却是对于‘自然’的‘艺术家的态度’了。”强烈的主观性成为艺术创作的要求,“优秀的风景画,因为必定表现出作家的感激,故可以感到自然所没有的活泼的跃动和韵律。”

将这一时期的几篇文章,均提取高频词汇。1929年,中坚《关于风景画》:描写,画家,自然,法兰西,理想。1931年,倪贻德《近代风景画》:自然,描写,画家,意大利,表现。1935年,倪贻德《风景画之描写与构图》:表现,描写,画面,艺术,立体。陈影梅《西洋风景画与风景画家》:自然,荷兰,主题,表现,现代。李宝泉《印象派以后的西洋风景画》:印象、画面、印象派、自然、表现。来自不同文章的高频词汇,均有“表现”或“描写”。

中坚《关于风景画》中的“描写”:“他们描写出日常眼见的自然是纯粹的风景画。”

倪贻德《近代风景画》中的“描写”和“表现”:“现在所谓后期印象派的绘画,尤其是立体派未来派的画家的作品,完全不顾到自然的再现,因之风景和人物等画材的区别,差不都是不着重了。风景或是人物没有什么关系,而着重在描写在那画上的以线,形,色作为媒介的作者心状的表现。”

倪贻德《风景画之描写与构图》中的“描写”和“表现”:“所以风景画,虽是描写风景,但并非从自然出发,乃是从画面出发的表现和构成。”

陈影梅《西洋风景画与风景画家》中的“表现”:“只把眼前的一切没劲和日常生活,不受传统的约束地表现出来,以满足自己的表现欲。所以这民族的艺术,就是风景画产生的根基地。”

李宝泉《印象派以后的西洋风景画》中的“表现”:“杜飞(Dufy)是能够拿风景画里海水的感觉,完全在线条勾勒中表现出来。”

“描写”与“表现”两个词体现出这一时期在引进风景画理论时,人们对表现主义的注目。这一点在这一时期的风景画的画面上,也得到了印证。

小结

从二元论到五四新文化运动,“风景画”从知识性地介绍自然风光与写真(写生),转向了艺术性地创作表达。二元论时期,“风景画”是公共背景下的知识与写真、写生,而其未对“山水画”的本质产生大的冲击。风景画与山水画二元并立存在,代表着儒家文明与西方现代文明的并立。但是,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展开,社会对全盘西化的推崇,使得中国进入革命一元论。“风景画”指向绘画性的风景绘画,属于追求个性与自由的艺术属性,“山水画”被视同为“风景画”,从而对传统“山水画”产生了冲击。当代表儒家文明的山水画也成为一道风景后,每每伴随着传统主义的复兴而繁荣发展,但其背后的一套理学修身系统已经不明确。同时,西方风景画系统理论纷至沓来,自然主义、印象主义与表现主义陆续传播至中国,风景画作为西洋画的一种,日渐在中国走向了专业绘画。

猜你喜欢

风景画山水画风景
一代宗师华崇锋华派风景画作品选
英国风景画与中国山水画
立体风景画
山水画的写生观及价值初探
中国山水画的成熟
书画影苑
一幅山水画怎么题字?
眺望心中最美的风景
不可错过的绝美风景
随手一画就是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