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读《孤独六讲》后的孤独之谈

2019-04-01于小媛

神州·下旬刊 2019年2期
关键词:孤独本质思维

于小媛

摘要:蒋勋的《孤独六讲》谈的不是如何消除孤独,而是如何完成孤独,如何给予孤独,如何尊重孤独。作者以美学家特有的思维和情感切入孤独,如残酷青春里野兽般奔突的情欲孤独;众生喧哗却无人肯听的语言孤独;始于踌躇满志终于落寞虚无的革命孤独;潜藏于人性内在本质的暴力孤独;不可思不可议的思维孤独,以爱的名义捆绑与被捆绑的伦理孤独。他创造了孤独美学,美学的本质或许就是孤独。

关键词:孤独;思维;本质

一、什么是孤独?

究竟什么是孤独,一提到孤独一词相信大多数人都不喜欢孤独。这可能跟人类群聚社会关系,当大家习惯了群聚习惯了多人的相处模式,往往出现了,只是一个人的时候就会感受到孤独许多人害怕孤独,恐惧孤独,或许是他们没有真正的了解孤独,了解到自己内心真正的孤独。许多人或许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例如是喜欢自己一个人出去旅行还是结伴同行?是今天自己的想法还是听取大多数人的意见?适中请表达于自己,还是应和他人,变成太原心目中想要的样子?自从读了蒋勋的这本孤独六讲,我对孤独又有了重新的定义。可能原本在我脑中的孤独范围太狭隘。蒋勋在六个方面分别叙述了六种不一样的孤独。就像蒋勋在自序中问自己:“我可以孤独吗?我常常静下来问自己:我可以更孤独一点吗?我渴望孤独,珍惜孤独。好像只有孤独,生命,可以变得丰富而华丽。”我在想怎么会有人喜欢孤独呢?究竟什么是孤独,难道是我对孤独的定义起了偏差?

蒋勋分别从情欲、语言、革命、暴力、思维、伦理等六方面诠释了孤独。可能这方方面面的孤独都不能简单的用一句话来概括,要不然蒋勋也不能写一本书来解释“孤独”。但这些方方面面的共同点就是孤独基本上等同于自己。因为人出生到死去,都是一个完整而又孤独的个体因为是个体所以才孤独。

二、方方面面的孤独

1.不要害怕孤独

现在的社会越来越孤独,信息流通越来越发达了,通讯科技也快速的进入,但这些居然无法照顾到我们内心里那个巨大的荒凉的孤独感。而蒋勋想谈的就是这样的孤独感,因为人们越来越害怕孤独,从来不珍惜和自己内心的交谈。其实让孤独这一词变得不好,主要原因是因为你害怕孤独。“当你被孤独感驱使着去寻找远离孤独的方法时,会处于一种非常可怕的状态,因为无法和自己相处的人,也很难和别人相处,无法和别人相处会让你感觉到巨大的虚无感,会让你告诉自己:‘我是孤独的,我是孤独的,我必须去打破这种孤独。你忘记了,想要快速打破孤独的动作,正是造成巨大孤独的原因。”也就是说不是如何消除孤独,而是如何完成孤独,给予孤独,尊重孤独。让自己成为自己生命里第一个暗恋的对象,写诗给自己,与自己对话。你如果完成了个人孤独,或许你在父母,兄弟姐妹,夫妻等关系里让他们听懂你在说什么,你也能听懂他们在说什么,而不是一些片片之谈。也就不会到你问起你的父母:我从哪里来,要往哪里去?这些关于生命最早对于孤独感的发问时,父母就不会只是回答:捡来的了。

2.根深蒂固的群体文化

许多传统小说,包括张爱玲的,都会提到新婚夫妻与父母同住,隔着一道薄板壁,他们连晚上房事,都不敢发出声音。一个连私人空间都不允许的文化,当然也不存在情欲孤独。这样的儒家文化,因为总是伦理之间的相互关系,会压抑个体的孤独感,使之无法表现。鲁迅的小说《药》.主人公是秋瑾,当时村里有个小孩得了肺病,村里人相信惟一医治肺病的方法就是吃下蘸了刚刚被砍头的人的血的馒头。一边是一个希望改变社会的人被斩首示众,有一边是愚昧的民众。我相信五四运动所要的对抗,就是这一种存在于群体文化中愚昧到惊人地步的东西,是孤独的秋瑾走向刑场,知道吗?他的血只能救一个得肺痨的孩子?试问在当时的情况下,你会对抗这种群体文化吗?如果因为你害怕孤独,不敢独树一帜,怕受到群体的谴责。与其他大众一样,那结局也就可想而知的可怕。在庄子的哲学里,写到“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一个人活着,孤独地与天地精神对话,不是和人对话。这是在巨大的儒学传统中的异端。就像如下的群体文化避谈死亡,一如避谈孤独,一直影响到我妈妈那一代不谈死或是谐音字的禁忌。我们也会用各种字来代替死,而不是直接说出这个字,他明明是真实的终结,但我们还是会用其他的字代替或美化死这个字。我们现在最底层的价值观,伦理观以及语言模式,在本质上都还是不舍得某种文化的影响,这种文化根深蒂固已经成为了我们一种生活态度,或者是说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这种习惯并不代表正确,我们应该相信孤独感会帮助我们重新回过头来检视我们的习惯意识。

这就需要,我们试图用语言去群体语言进行沟通。但这种语言的发起也是因为我们特立独行的孤独感发出的。“有一个非常好的文学评论家讲过一句话:看一本小说,不要看他写的什么,要看他没有写什么。如同你听朋友讲话,不要听他讲个什么,要听他没有讲什么。”这个时候的语言就不再是习惯性的模式,而是一个声音,乘载着不同的内容、不同的思想的时候,才是语言孤独。

三、思维孤独的决定性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到底对不对?而现在又出现一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也让我深思:我觉得孔子说这句话的本意是没有错的,但是他应当放在一定的范畴内。如果有两个人遇难,且两个人‘不欲都是一样的,那这句话就没毛病。如果不能确认两个人的不欲是相同的,那就不成立,哎,现在这个独立个性的社会,你永远也不会想清楚,在别人眼中什么是想要的有利的,什么是不想要的,不利的。所以不要强迫别人做任何事,无论你的出发点是多么好,都不一定如别人所愿。那样自然自己想要的也并不一定是他人想要的,也不一定是他人不想要的。我们不要被惯性的思维所麻痹,用惯性的理论来推论。我们应该有各自孤独下的一个完整的思辨过程。如果大家都讲这样的话,电视里面的东西一直重复着,那样的话,既没有思辨也没有思维。如果只有一个声音的社会是有问题的。没有一种声音是绝对百分百的好。任何一种声音都有些存在的价值,尤其存在的理由,可是他也必須与其对立的声音才产生互动,那才是好的现象。

总结:

孤独是思考的开始。蒋勋认为思维孤独是六种孤独里面最大的孤独,在一个不思考的社会里的一个思考着他的心灵是最孤独的,所以他必须要先能够忍受他会发出来的语言,可能是别人听不懂的,无法接受的,甚至是别人立刻要去指责的。作为一个孤独者,他一定要坚持住自己的思维性,这是最大的考验。

猜你喜欢

孤独本质思维
关注本质 为理解而教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
圈套里的个性化讲述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
从《山河故人》看贾樟柯的变化与坚守
放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