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英译本译诗策略的多维研究❋

2019-04-01张文鹤

外语与翻译 2019年1期
关键词:客舍渭城译诗

张文鹤

文军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提 要】本文基于汉语古诗英译的策略体系,从译诗语言的易化策略、译诗形式的多样化策略以及译诗词语的转换策略与附翻译扩展策略等四个层面对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四种译文进行多维度的描写研究,以期对不同译者的译诗策略进行整体性探究。

1.引言

《送元二使安西》,又称《渭城曲》,是盛唐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中国古代一首著名的送别诗。全诗共四句,描绘了清晨雨后诗人在客舍设宴,为西出阳关的朋友饯行的场景与情愫。前两句借写景,构建了送别的“图式”,巧妙地使用了“尘”与“柳”这类中国文化意象暗喻离别,而后两句则以劝酒为切入点,抒发了诗人真挚又耐人寻味的惜别之情。诗歌在盛唐就被谱上乐曲,名为《阳关三叠》,至中晚唐时期已广为传唱,到宋朝便成为了离筵的经典骊歌(王兆鹏2011)。

事实上,这首诗也备受中外诗歌翻译者的青睐,曾被译入英语、法语、日语、德语等外语。Fung&Lai(1984:533)编撰的《二十五个唐朝诗人:英译索引》(25 T'ang Poets:Index to English Translations)一书中列出了该诗的22个英译本,包括庞德(Ezra Pound)《神州集》(Cathay)、维特·宾纳(Witter Bynner)《群玉山头》(The Jade Mountain)、叶维廉(Yip Wai-lim)《藏天下:王维诗选》(Hiding the U-niverse:Poems by Wang Wei)、柳无忌与罗郁正《葵晔集》(Sunflower Splendor:Three Thousand Years of Chinese Poetry)、沃姆利斯(Lewis C.Walmsley)与张音南合译的《王维诗》(Poems by Wang Wei)等选集和选集中的译本,以及英国学者詹甯斯(Soame Jenyns)、华裔学者刘师舜(Liu Shih-shu)、唐子长(Tang Zi-Chang)和蔡廷干(Tsai Ting-kan)等人的版本。此后,国内译者、国外译家以及中外合译的译本依然不断涌现,如Yu(1980),Barnstone et al(1992),Hinton(2006)、王宝童(2005)、唐一鹤(2005)、孙大雨(2007)、许渊冲(2014)等。

到目前为止,国内学者已从文体学、接受美学、语篇分析、生态翻译学与翻译伦理等角度对《送元二使安西》英译本展开一些研究。如朱小美、张军(2006)从Halliday系统功能语法中的衔接、主述位结构与信息中心、逻辑—语义关系三个层面对原诗及其四个英译本进行对比分析;伍小君(2007)基于接受美学理论评析该诗歌的四个英译本,并指出诗歌独特的文学与美学特征使译者主体性更加突出,译诗也呈现出“异人异译”的特质。万兵(2008)从文体学视角对该诗的原文以四个英译本进行语音层面的分析与评析,而苏玉鑫、孟丽华(2012)则从翻译伦理角度对该诗歌以及五个英译本进行多维阐释,管窥译者翻译中的伦理价值取向。然而,这些研究虽涉及翻译策略或方法,但对其的描写与分析不够系统,对不同译者的译诗策略与方法及其差异关注不够。为此,本文采用汉语古诗英译的策略体系(文军、陈梅2016:92-98),从译诗语言的易化策略、译诗形式的多样化策略以及译文词语转换策略与附翻译策略等四个层面对《送元二使安西》的四种译文进行多维度的描写研究,以探究译者的译诗策略。

2.《送元二使安西》四种英译文的翻译策略分析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一诗英译本众多。在选择语料时,笔者综合考虑译者国籍、译诗出版年代以及译文间差别度这三个因素,选取彼此之间时代跨度与译文差异较大、知名的国内外译家的译作,进而尽可能提高研究结论的相对客观性。经过对比与筛选后,最终选取美国诗人翻译家庞德、留美译者蔡廷干、我国翻译家孙大雨与唐一鹤的译文。原诗与四种译文如下:

原诗: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译文:

Light rain is on the light dust.

The willows of the inn-yard

Wil be going greener and greener,

But you,Sir,had better take wine ere your departure,

For you will have no friends about you

When you come to the gates of Go.

(Pound 1915)

译文:

Farewell to an Envoy on his Mission to Kucha

This morning rain has washed the Wei-Cheng dust away,

The willows'round the inn their fresh green robes display.

I urge thee,friend,another cup of wine to drain,

Since west of Yang-kwan Pass you'll seek for friends in vain.

(蔡延干1932)

译文:

Seeing off Yuan Er on Diplomatic Mission to Anxi

Over the city of Xian Yang

Light dust was laid by the morning rain.

In the freshened color of weeping willows

The guest-house by the road looks green.

Let's have another"bottoms up"

with each other

When you go westwards out of the border pass,

you'll find no intimate,never!

(唐一鹤2005)

Note&Commentary:

The poem describes the emotional hour of seeing the poet's friend off,who was going to an alien land,by toasting each other with the last cup pf wine.Weicheng,being the capital of Qin Dynasty,Xianyang,was on the north bank of the Wei River.Yang Guan Pass is to the southwest of Dun Huang in Gansu Province.An Xi is today's Ku-che(库车)in Xinjiang Autonomous Region.

译文:

Bidding Adieu to Yuan Junior in

His Mission to Anxi

(song of the Town of Wei)

The fall of morning drops in this Town of Wei

Its dust light doth moisten,

Tenderly green are the new willow sprouts

Of this spring-adorned tavern.

I pray thee to quench once more full to the brim

This farewell cup of wine,

For after thy departure from this western-most pass,

Thou will have no old friend of thine.

Tr.December 16,1980

(孙大雨2007)

笔者现从译诗的语言、形式、翻译和附翻译策略四个层面,对四个不同译本的译诗策略进行多维度的研究。

2.1 译诗语言的易化策略

依照中国古代诗体的划分,《送元二使安西》属于近体诗,即乐府与“词”之间过渡期内的一种过渡语体,往往配以乐曲。在将其翻译成英文时,四位译者在语言形式的选择上存在差异:孙译采用了“拟古法”,而庞译、蔡译和唐译则使用“当时化法”。孙大雨选用了thou,thee,thy,thine,doth等早期现代英语中的古旧用法,同时颠倒语序(如dust light,tenderly green are…等),让译诗呈现一种古雅的色彩,但又不妨碍读者理解诗歌的意义。唐一鹤通篇选择了现代英语,但在语体使用上也有一定变化,既有能表示亲密关系的口语体“bottoms up(干得一滴不剩)”,又有相对正式的书面语intimate(密友)。庞德和蔡廷干也以现代英语为主,但又出于节奏的考虑分别掺杂了歌词ere和thee等词,产生一种前景化的文体效果。

2.2 译诗形式的多样化策略

原诗是一首七言绝句,仄起平收,各联出句和对句的第二、四、六字平仄对立,完全遵循平仄交替的规律。然而,“第一、二句的平仄与第三、四句的平仄相应。两句失粘,似在中腰折断,故名‘折腰绝句’”(傅璇 1999:1159)。比如诗首联“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的平仄分布为: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虽对句与出句“折腰”,但平仄交替使诗歌韵律和谐,音乐性强。由于英语诗歌传统中没有相对应的形式,在翻译时译者进行了一些自己的“创造”(见表1)。

表1《送元二使安西》原诗与译诗的形式比较

从标题看,除庞德的译文标题空缺外,其他三位译者都忠实地翻译了原作的标题,其中以语言风格拟古的孙译在标题上也延续了“古味”(bidding adieu),还列了副标题介绍诗歌的别名《渭城曲》。

从总体布局看,只有蔡译保留了原诗(绝句,四行)的诗行模式,其他译者均通过“跨行连续”(enjambment)的方式拓展了诗行的数量,并使诗行长短错落。庞译通过2个未完成的延续行(即the inn-yard will be,…about you when you…)将译诗拓展成变化有致的6行(共44词),而孙译和唐译也分别通过3个未完成的延续行(如Town of Wei its dust light…,Xian Yang light dust…等) 将其拓展为长短相间的8行(分别为58词和50词)。通过延续行的形式多次在行末的短促停顿,给人一种紧迫和不安感,符合诗歌本身传递的那种离别在即,依依惜别的复杂心情。

就译诗的形式看,只有蔡译是“借用型”的韵律诗,每行都是严格的六音步(hexameter),行间联韵,韵尾分别是 aabb(即 away,display,drain,vain),从形式上再现原诗(韵脚大致算是aaba)的风貌。其他三首都采用“诗体无韵型”,但其中也有差别。庞译可看作是一首六行自由诗,粗略地划分起来,前三行为三音步,后三行为四音步,而音步的延长仿佛隐含着一种对离别友人的绵长情谊。孙译和唐译则是单纯的自由诗,除偶行押尾韵(moisten和tavern,wine 和 thine,rain 与 green,other 与 never)外,在韵式上没有明显的模式,更多的是注重诗歌的内容与情感的传递。值得一提的是,孙译还特别注意音美与和谐。他分别采用morning与moisten,sprouts与spring,from与friend等头韵取得音的和谐美,偶行韵脚分别为[en]与 [ain],鼻音[n]带来一种低缓、不沉重但深沉的感受,较好地从音律与听觉上再现全诗的情感基调。

2.3 译诗词语的转换策略与附翻译扩展策略

原诗中的专有名词(如渭城、阳关、安西、酒)、文化意象(如尘、柳)以及叠词(青青)等元素,需要一定的文化背景、历史语境和审美情愫才能解读。这对于来自异域文化的英语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个障碍。为了便于读者理解意义与感受诗歌的意境与审美,四位译者在翻译中采用了一些策略和方法来简化或重构相关内容(见表2)。

表2 《送元二使安西》各译本中的译诗词语转换策略与附翻译策略

客舍青青柳色新具体化“:客舍”→inn-yard增添法:增robes意象,拟具体化“:柳”→willowsprouts具体化:“柳”→weeping模仿法:“青青”→greener人修辞 增添法:spring-adornedwillow and greener替换法:客舍”→tavern节略法+替代法:“一杯概括法:“一杯酒”→cup of替换法+增添法:“一杯替换法:“一杯酒”→bot-劝君更尽一杯酒酒”→winewine酒”→farewell cup of winetoms up增添法:ere your departure增添法“:君”→thee,friend音译+解释→“阳关”→ 增添法:加 for,以显化三 替换法“:阳关”→border pass西出阳关无故人替换法:“阳关”→theYang-kwan Pass四句的逻辑关系 替换法“:故人”→intimate gates of Go转换法:“无故人”→seek替换法:“阳关”→west- 增添法:neve(r押韵,延续语for friends in vain(视角)ern-most pass气)附翻译策略(注释):主要情节+三个地名

在庞译中,译者通过节略法将标题中的“渭城”略去不译,从而消除了诗歌本身的文化地缘语境,这样做虽然造成了文化信息的亏损,但庞译的这首诗主要是作为引子,为其后的四首送别诗作铺垫,再加上翻译与出版《神州集》时庞德还没有系统学习中国语言和文化,所以这样处理也能满足其意图。第一句中,庞德将“朝雨”替换成“light rain”,与后面直译的“轻尘(light dust)”相互呼应,以反衬诗人“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沉重心情。他把动词“浥”(即雨澄尘而不湿路)转译成介词on,将句子的陈述状态从动态变为静态,减少了原诗中形象的动态感。第二句中,译者将“客舍”具象化成“innyard(客栈院子)”,然后将叠词“青青”用模仿法译成“greener and greener”,借由重复来烘托氛围,加强表现力。第三句中,译者用节略法将“一杯酒”处理成“酒”,用西方读者熟知的wine(葡萄酒,红酒)进行替代,然后增添了“ere your departure”,来突出离别的主题。最后一句中译者用“the gates of Go”对“阳关”进行了让人难以捉摸的替代。这大概是因为庞德的这首译诗并未直接从中文翻译过来,而是通过东方学者费诺罗萨(Earnest Fenollose)遗稿中的中国古诗笔记和日语发音进行的“转译”(indirect translation),所以误译也在所难免。

在蔡译中,译者用替换法将标题中的古地名“安西”处理成现代地名“Kucha(新疆库车、龟兹)”,并将“元二”概括成“an envoy(特使)”,方便读者准确理解。然而,正诗中的两个地名“渭城”和“阳关”译者却分别采用音译和音译加解释(Wei-Cheng,Yang-kwan Pass)的方式。在翻译“柳色新”时,增添意象“robes”,从而在译诗中创造拟人的修辞效果(willows display fresh green robes),增强译文的表现力。在第三句中,译者通过增添“friend”明晰thee与诗人之间的关系,将“一杯酒”替换为“cup of wine”并与“another”和“drain”一起准确地传递“更尽”的语义与情谊。在处理最后一句“无故人”时,译者将其进行正反视角的转换,译为“seek for friends in vain”,一方面准确传递原文的意思,另一方面也符合诗歌韵脚的安排。

在唐译中,译者用替换法处理诗中的两个地名,分别将“渭城”还原成现代地名“city of Xian Yang(咸阳)”,将“阳关”替换“border pass”,并在译诗后的注释中对其进行解释和说明。译者将“一杯酒”替换成“bottoms up”,不但虚指“酒”,更隐含诗句中“尽”的语义,将“故人”处理成“intimate”,更强调原文“故交”之间那种亲密无间与深厚感情。此外,译者还将原文中的“柳”具体化为“weeping willows”(垂柳),既表达其字面的指称义,产生头韵的效果,更传递出“柳”(谐音:“留”)象征离别的文化意义和“离别折柳相赠”的古代中国文化风俗。此外,译者为增强译文的表现力,还在最后一句中增添“never”一词,与前面的“no intimate”呼应,延续语气,升华情愫。值得一提的是,译诗后译者还专门写了“评注”,简要概括了诗的主要情节,并对诗中三个地名进行说明,更好地帮助读者了解诗的内容与意境。

孙译中,译者将“渭城”直译为“Town of Wei”,将“阳关”意译为“western-most pass”,以保证异域读者可以理解与接受。译者对文中细节进行了一系列具体化的处理,如将“朝雨”译成“morning drops”,让人有视觉的联想,更加形象和生动;将“柳”这个概略化的整体表达处理成具体的细节“willow sprouts(柳牙)”,再基于“柳叶春天抽芽”这一季节性现象在“客舍前增添了修饰语“springadorned(春天装点的)”,与之前倒装的“tenderly green are…”这一结构,充分地调动读者的视觉与触觉,给人无尽的美感。倒数第二句中,译者还增添连接词for,将两句之间的因果逻辑关系明晰化。此外,译者还多次使用替换法,如将“客舍”替换为“tavern(小酒馆)”,与下一句中劝酒的内容形成文内连贯;将“一杯酒”用替换加增添法处理成“farewell cup of wine”,突出和深化了主题。此外,译者还在诗尾注明翻译的年代。

综上所述,虽然这四个译本在译诗语言与形式上存在差异,但译者分别采用了替换法、增添法、具体化、音译、直译、转换法、模仿法、注释法等翻译与附翻译策略再现原诗的内容与意境。四个译本虽然各有优势,但也都有可以改进的地方。作为唯一的韵文翻译,蔡译在韵式和表现力(如增添拟人、视角转换等)方面有很多优势,但不免存在语义准确性方面的问题。如译者将“浥”译成“wash”(洗刷),和原文的“朝雨湿润轻尘”在语义和力度上存在差异。唐译虽然使用了替换和注释增强译本的可理解性,但其中也有一些地方在语义角度上和原文有很大出入。比如他把原诗第一句从主动语态转为被动语态(Light dust was laid by the morning rain),使叙述重点从“朝雨”转移到“轻尘”,造成了原诗第一句背景铺垫功能的弱化,而且将“浥”处理成lay,不但失去了原文“湿润”的意思,而且有力度上的增强。另外,虽然唐译用“bottoms up”来替换“一杯酒”能间接表达“尽”的意思,用“let’s…”这一句式保留原句的“对话性”,但“let’s…”更强调的是“一起”,与原文中的“劝”与两个明确的人称(即诗人“我”与“君”)之间存在明显差异。虽然庞德的译文语言表达简洁、节奏感与音乐性强,但用词不够准确。如他把原文视觉感强的动词“浥”译成on,把动态转换为静态,弱化了译文的语言表现力。他把“劝”处理成建议式的had better,与诗中的情感与饯别气氛不太符合,而“尽”一词的语义也未表达。然而,庞译中也不乏简约(庞译为四个译本中字数最接近原文的)和诗意性处理,如light rain和light dust的呼应,greener and greener对译“青青”,都是值得借鉴和学习的。

3.结语

通过对《送元二使安西》四个英译本译诗策略的对比与描写分析,笔者发现,译者经过“语言-形式-内容”这样从宏观到微观的考量之后,灵活地选择了相应的诗歌形式与翻译方法。译者在译诗语言的“当时化VS拟古”的抉择影响了诗歌形式上的总体布局、韵律与节奏模式,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了翻译诗歌过程中策略与具体翻译方法的选择。以孙大雨的译文为例,他在译诗的语言上选择了拟古,使得措辞上有明显的古韵,在语序上也存在倒装。而这又影响译诗的韵式与翻译策略的选择。比如倒装的tenderly green are一句,既符合英语古体诗的语序,方便moisten与tavern押韵,又使在词尾的tavern前添加修饰语(springadorned)成为可能。

此外,笔者还发现,处理诗歌内容的诸多转换策略与附翻译策略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而且它们往往需要配合使用,能帮助译者更好地再现诗歌的意境与韵味。替换法常常和增添法或释义法一起使用,这样能确保替换后能被读者理解或者避免替换带来的文化错位。如孙译借替换和增添将“一杯酒”处理成“farewell cup of wine”,唐译将“渭城”、“阳关”分别进行替换,然后其后的译注中对渭城和阳关进行简要介绍。因此,我们在进行古诗英译的实践与研究中,不能无视甚至割裂各策略与翻译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而应强调古诗英译翻译策略体系的有机性。

猜你喜欢

客舍渭城译诗
渭城的雨
从比较文学视角看杨宪益写诗与译诗
邀友春游
渭城的客人
乡思
译诗“三美”与国学经典英译的美学问题
听他吟她的《歌》
华夏客舍论古今
客舍随笔
送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