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政府未来治理模式对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借鉴与启示

2019-03-28周欣

现代商贸工业 2019年3期

周欣

摘 要:我国行政体制改革蕴含着新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新挑战,为维持政治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推动文化繁荣、加强社会管理、优化生态建设,经过了多年的探索和总结,中国现代行政体制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纪元。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基于创新、接续、服务的行政体制改革战略,进行了多纬度、全方位的行政体制改革部署,虽然继改革开放后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面对新的机遇和形势,我国行政管理体制还有与之不相适应的地方。放眼欧美国家的治理总体来看较成熟,且这些民主国家推行改革最为积极,形成了一些新型的治理模式,这些模式对中国行政管理体制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结合中国行政体制改革实际问题,分析了这些治理的模式特征,为解决中国行政改革道路上的困难谋求出路,力图进一步明晰目标和思路。

关键词:政府未来治理模式;行政体制改革;借鉴与启示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03.061

1 引言

据史料记载,诸葛亮在蜀地治国,特别强调采取严厉措施控制犯罪,但也有人提出了质疑。唐初,唐太宗李世民减轻赋税,广纳贤才,爱民如子,他重视群众的力量,吸取隋朝灭亡的经验,认为:“民,水也;君,舟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所以当时经济发达,国泰民安。无独有偶,蜀汉时期的统治也以缓和关系、放宽刑法、限制治理措施为上策。諸葛亮比较了治蜀和其他历史时期的不同情况,之所以这些时期休养生息,政治清明,是因为都处于开国之初,这时社会稳定是国家发展的前提,当下治蜀是纲纪废弛,秩序紊乱地局面,这种状况下,理应严明法纪。而宋朝时期,一直奉行的政策是重文抑武,通过了很多具体措施进行对兵权的转移,其中就有著名的杯酒释兵权,剥夺中央和地方官员手中的权力,再就是派文臣到地方掌管各级事务,进一步削弱武力,这样就初步解决了自唐朝以来“藩镇割据”的历史遗留问题,为宋朝的社会稳定提供了前提。我们以史为鉴提出进一步思考,在国家现代化治理的前提下,我国的行政体制改革怎样才能更好地服务政策承受方的民众而有所作为呢?或许我们能从西方的有关治理模式中学习相关经验。

2 四种政府未来治理模式对我国行政改革的借鉴与启示

20世纪80、90年代发生了经济形势及政治局势的变化,政府治理从传统型到管理型,再到服务型,如今又有更多新型治理模式出现,不断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不仅是发展中国家,这种变革的思潮同时也发生在英美语系国家,甚至是类似于日本及其他政治相对成功的国家,这是一次席卷世界的改革浪潮。在西方国家治理过程中形成了四种典型的政府治理模式,下面分别从这四种模式进行分析和总结,以便提炼出有借鉴价值的成分。

2.1 市场式模式

首先,市场模式趋向于强调垄断的负面结果,追崇的是分权。以英国为例,英国建立了约100个行政机构,规模大小不一,有的组织规模很小,如“威尔顿公园会议中心”只有30名职员;有的组织规模较大,如“社会救济局”雇佣了大约7万名员工,但其职责仅是负责英国社会服务救济金的发放。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世界政治变革的巨大漩涡中,得到了历史的考验,市场和宏观调控作为最基本的资源配置方式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市场作为“一双看不见的手”,以市场经济规律作为依托,能动性大,能及时反映不仅涉及私人化部门,并且深入公共部门的相关管理和服务。就有学者提出应该建立一个“市场式政府”,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佐证了这一观点。

自进入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新时期以来,政府管理主要倾向于管制型的模式。市场模式倡导者认为由单一的政府管理,由于管理的单一性不能对外界作出及时有效的反应,而是注重私人化或是半私人化部门共同提供服务。目前,我国已经有一些私人化部门或中介组织介入提供公共服务的行列,政府只需尽可能的配合完善此种执行方式,加强正确的积极引导,建立健全激励机制,促成除开政府部门之间的一些额外的联系,如政府部门与私人化部门,政府与公众。基于市场的管理模式强调效能和效率,但同时也强调须符合社会需要,将二者结合起来一同加以考虑才能更好的优化管理路径。市场化模式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市场来完善治理,通过譬如按劳分配、运用其他私人部门的管理技术进行。

此外,市场模式如今依然成为国家和政府最受欢迎的革新概念。这一模式给了公众更大的开放度和更实际的选择权。物流这个曾经的垄断性服务行业如今已加入了很多私人公司的竞争,注入了更多的新鲜血液,加入竞争机制后,适者生存的法则让快递行业不断的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结合现在网购市场的进一步扩大,正是市场经济带来的便利,使私人公司已经接办了邮政业中一大部分最有利可图的市场份额,快递行业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景象。市场,一双看不见的手,对于我国很多方面的治理问题或许是一剂良方。

2.2 参与式模式

参与式模式,顾名思义鼓励参与是其要义,参与是20世纪90年代的主要政治议题之一,至今仍是热点话题,任何时代里,没有公众的积极参与,政府很难将其行动合法化。我国经济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得不到及时供应,这一矛盾从客观上限制了公众的有效参与,但是我国政策鼓励公民参与,以及通过技术创新增加公民的参与渠道,我国已经进入基本全民参政的时代。如何更好的做到公民的积极参与,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出发。从参与模式的角度来看,服务对象的积极参与才是真正有效的,服务对象的参与是一个基本前提。因此,首先要增加公众参与度,提高政治参与意识,这是从公民的角度出发,对于在政府部门工作的公务人员来讲,借鉴参与式治理的模式,可以对表现优秀或是对政府工作做出了一定贡献的公务人员给予一定的经济上的奖励,进行升职加薪,让公务人员不仅能获得相关荣誉也能切实得到实际的奖励,从而提高公务人员的积极性。基层干部是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群体,往往对决策是最有发言权的,协调好各方参与也是政府工作所需要注意的,参与模式的观点认为,在公共事务中,所有的意见都具有相同的价值。

再者,有效的公民参与的要求之一就是进一步开放政府,我国建设“阳光型政府”并得到群众的拥护,并且进行政务公开,群众有难事直接找政府,政府工作人员下乡走访,实地调研,体察民情,将群众参与落到实处,这体现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真正做到了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将政府和公众紧密联系在了一起。我国不仅完善政府机关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并且严格依法行政,执政为民,让公开化、透明化的“阳光型政府”更加完善。

2.3 弹性化政府

弹性化方法强调弹性,主张现有的组织应该不断撤销。“永久性问题”是绝大多数政府面临的,即使客观环境瞬息万变,但这种以不变应万变的习性依然存在。行政体制一直在以“依法行政”为特征的变革中,通过随着“宪法”的改革和观念的更新,组织创新须以社会对政府组织的实际需求为基础。

弹性化政府论者认为,政府花费越少,社会就越有利。为了减少建设和支出,政府可以通过雇用更多的临时雇员来降低组织的持久性。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参与全球经济周期,行政管理方式的转变,确立了政府作为“裁判”的角色,加强宏观经济管理,注重间接管理,政府行政力量放手于市场,从无限政府向有限政府的多功能转变。

认为所有的旧政策一无是处,就像假设所有现有的政策都是完美的一样,是一种错误的推论,公共组织或私人组织的稳定性和持久性也有其优点,虽说组织这种已经制度化的能力可以使他避免重大的错误,但是创新依旧是最有力的手段,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18名农民签订了“生死状”,并建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成为农村土地制度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经验”并不是创新的阻碍,我们要从历史中总结经验教训,在此基础上推陈出新,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相关制度来促进发展。

2.4 解制型政府

解制方法强调公共组织的内部管制是公共组织功能失调的主要原因,同时也认为,对现代社会来讲,集体行为应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手段,而非问题本身的一部分。社会有很多重大的问题只有通过集体的行为才能得以解决。我国从古代就已经开始崇尚集体的力量,如“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二人同心其利断金”等等,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文化传统是建立在农业文明的基础上,生产力低下的古代,农业等水利工程是需要靠集体的力量才能建造,所以我国特别强调集体观念。每当发生重大灾情时,政府总能进行及时的部署,调遣各方人员参与到救灾之中,并且解制模式强调的集体行为并不是大政府的做法,而是一種积极的应对方法。

解制模式提出的解决方案的背景是西方发达国家过度法治化对自由秩序的负面影响,我国要想引用此制度就必须要建立健全法制,我国对法制的要求特别严格,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用法律来保障正常的经济秩序,真正让民众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3 总结

政府治理的这四种模式各有所长,提出一些诸如职责和公共利益等新课题,当然无论采取哪种模式都不会是完美无缺的,在解决了相关问题之后新的问题也会随之而来,每一种模式都有我国公共管理可借鉴的成分,需要注意的是,模式之间有互通的成分,对于有些命题也会有冲突,就像参与模式和市场模式有着不同的观念形态和哲学渊源,并且有些模式在英美语系国家比较适用,但不是放之四海皆准的通则,我国要从本国国情出发,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基于我国的政治思想将新的模式融入传统的治国理念之中。

参考文献

[1]B·盖伊·彼得斯.政府未来治理模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12).

[2]李红梅.我国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基于盖伊·彼得斯四种模式的解析[J].领导科学,2015,(3).

[3]陈炳水.论我国政治文明建设中的公民政治参与[J].宁波经济(三江论坛),2005,(10).

[4]束锦.“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研究综述[J].云南社会科学,2008,(3).

[5]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