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徽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及途径探讨

2019-03-28蒋婉莹吴秀云

关键词:徽州理论课思想

蒋婉莹,吴秀云

(安徽医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2)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正如《晏子春秋·问上》所云:“百里而异习,千里而殊俗。”不同的地域因自然地理、物质基础不同而导致其生活习俗及文化传统相异,由此而形成的不同的地域文化,以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影响着人们的实践目标、行为方式和交往方式的选择,并由此影响到人们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的形成。正是基于地域文化的巨大涵育功能,有必要充分发掘其当代思想道德教育的资源价值,以知育人、以文化人。徽文化在我国文化发展历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它底蕴深厚,博大精深;发掘徽文化中蕴含的思想道德资源,将其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加深地方高校学生对本土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在继承、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有助于培养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进而有助于当代大学生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使之成长为有理想、有抱负、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一、徽文化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价值

徽文化是经由徽州商帮和徽州士人向外传播和辐射,进而影响其他地域文化进程的一种区域性历史文化[1]。它集合了古徽州一府六县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囊括了徽州本土上的经济、工艺技术、思想精神等各方面,其内容包括徽商、徽剧、古徽州建筑、新安理学、新安艺术等各种文化现象[2]。以程颢、程颐及理学大师朱熹为代表而创立的新安理学,倡导“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性理精义·行宫便殿奏札二》)的重学思想,其核心是伦理纲常,在我国古代儒家思想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徽文化中的仁爱精神

仁爱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仁爱的基本内涵就是爱人,爱一切人。朱熹是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也是儒学的集大成者,他建立了庞大的理学体系。其重要的思想就是关于“仁”的论述,朱子认为“仁”在天地则坱然生物之心,在人则温然爱人利物之心,包四德而贯四端者也”(《朱文公文集》卷六十七·仁说)。通过爱人利物实现四德统一达到家庭的和谐、人际的和谐以及社会的和谐。同时,朱熹认为人与天地万物是统一的,人要通过“尽物之性”实现“赞天地之化育”(《中庸》),人参与到自然中与自然万物进行互动,要在遵循天地万物各自的本性、顺应自然的基础上进行开发,“取之以时,用之以节”(《朱子全书》第十七册卷九十八),不要盲目过度地索取,这样才能使得万物各得其所,达到一种人与天地自然和谐相处的状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青年学生更要树立和谐的价值观,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积极参与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努力实现人自身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

明代思想家王守仁说:“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有一物失所,便是吾仁有未尽处。”(《王阳明全集·知行录》卷六)博爱为公爱而非私爱,与“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有共同之处。古徽州地区多聚居而生活,宗规家规秩序严格井然,徽州人以孝悌为基础,“重族义、睦邻好、抚恤救寡、相扶相持”;徽州宗族多设义田、学田,用以帮助那些鳏寡孤独废疾者生存以及贫困学子读书求学,并将族田族产充作公共财产以处理公共事务和济贫救灾;宗族之间、乡人邻里之间和谐相处。亲如一家。

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继承,在其讲仁爱、尚和合、守诚信、崇公正的外交观中,首要的就是讲仁爱。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集体学习会上,习近平明确指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3]。仁爱是一种精神动力,是内心自觉的道德操守,是人们生活的哲学与信念,是人们言行、思想、行为的指南。将仁爱思想传递给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胸怀仁爱、热爱他人,能助益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

(二)徽文化中的爱国思想

以朱熹等为代表的徽文化创立者和继承者,爱国思想根深蒂固。朱熹一生生于忧患,安而不忘危、治而不忘乱。他自小立志要做圣人,饱读诗书、苦练书法、发奋学习;为官时,朱熹重建书院、置办学田,供养贫穷学子,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同时,时时关心国家大事,多次向朝廷上书,力主抗金和收复中原失地,其在《应诏壬午封事》中言道“金虏于我有不共戴天之仇”,展现出崇高的民族气节与爱国主义精神。徽商群体谱写出了商人们爱国精神的赞歌,他们在国家兴亡之际,临大节而不可夺,奋起抗争,毫不退缩。半殖民地时期的中国市场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市场的被迫打开导致当时的中国商人遭受外商打压排挤,中国商人经营举步维艰,爱国商人程天送为了抵制英国人把持中国的茶叶市场、维护广大中国茶农的切身利益,他联合国内茶叶经营商奋起抗争,爱国商人们团结起来、齐心协力,最终取得了胜利。在那段艰难的历史时期,徽州商人们坚守着民族工商业者的爱国之心,直面强大的外国势力,表现出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爱国精神。

徽文化中的爱国精神所催生的爱国主义实践,大大丰富了徽文化的爱国主义内涵。近代以来,徽州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为爱国主义教育与实践提供了丰厚的物质载体与丰富的教育素材。红色基地徽州区岩寺镇上的新四军军部旧址、黟县的柯村暴动旧址、黄山脚下潭家桥的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纪念馆;红色爱国故事“沪淞抗日,驾机炸舰英勇殉国”[4]“周旋敌‘围剿’救护伤病员”[5]“乔装货郎,比武借枪”[6]“送秘信,姑嫂睿智过‘虎口’”[7]等,展现了徽州人救国救民的坚定爱国信念和不屈不挠的爱国精神,这是践行爱国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光辉范例。把英勇革命历史事迹与当代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有助于树立大学生的民族精神信念,培养大学生“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意识,把个人理想的实现与实现中国梦联系在一起,把提升个人能力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联结起来,加强理想信念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

2019年4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纪念“五四运动”100 周年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历史深刻表明,爱国主义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去不掉,打不破,灭不了,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只要高举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就能在改造中国、改造世界的拼搏中迸发出排山倒海的历史伟力!”[8]习近平总书记还对新时代中国青年提出要求:“要热爱伟大祖国,听党话、跟党走,胸怀忧国忧民之心、爱国爱民之情,以一生的真情投入、一辈子的顽强奋斗来体现爱国主义情怀,让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始终在心中高高飘扬。”回顾一百年前的“五四”爱国运动,一批爱国青年们为了捍卫国家的利益、维护民族的尊严,他们坚定地走出象牙塔、勇敢地站出来,他们是那样年轻又那么无畏,他们吹响了荡气回肠的爱国主义号角。正是这种爱国精神,激励鼓舞着广大青年学子们,把祖国的利益放在最高位置,为民族振兴不懈奋斗,创造真正有价值的人生,成就真正有意义的青春。

(三)徽文化中的敬业与诚信

北宋程颐曾言:“所谓敬者,主之一谓敬;所谓一者,无适(心不外向)之谓一。”(《北溪定义·敬》卷上)朱熹亦云,“敬业”就是“专心致志,以事其业”(《朱子文集》卷三十八)。敬业精神的核心是无私奉献理念,具体而言就是在自己的职业岗位上树立高度责任感,全身心投入到事业中去,对待自己的工作恪尽职守、认真负责、精益求精,追求崇高的职业理想;具备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工作态度和务实苦干、艰苦奋斗的劳动精神。徽商作为中国历史上三大商帮之一,足以体现徽商群体的发达,经商可谓是徽州人的“第一等生业”,成人男子中经商者占70%,极盛时还要更多。许多人离家别妻,一年到头奔波于外。明万历《休宁县志》记载:“休宁县百姓往往身揣资本,出外四处经商谋生。他们在商海经营往往一直到老才罢休。虽然如此年复一年地在外操劳,黑发出门白发回,但他们依然无怨无悔。徽商在经商活动中重视理性追求,虽然致富,但他们依然自奉俭约,克勤克俭。徽商发财致富后,不忘回报,当发生国难民困或旱荒水灾时,他们会慷慨解囊,将财富奉献给社会,并通过种种‘义行’‘义举’来奉献社会。”这种为了自己的事业不畏艰难险阻、敢于开拓进取、百折不挠的敬业精神以及甘于奉献社会的精神,值得当代大学生继承和学习。

徽州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徽州文化中处处彰显出讲道德、明是非、讲文明、重信义的品质。程颢、程颐曾说:“进学不诚则学杂,处事不诚则事败,自谋不诚则欺心而弃己,与人不诚则丧德而增怨。”(《二程集·论学篇》)“以诚感人者,人亦诚而应”“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程颐文集·遗书篇》)。他们从求知求学、自我规划、为人处世等方面阐述了违背诚信准则造成的后果,告诫后人要重信誉守信用。朱熹也说:“信犹五行之土,无定位,无成名,而水金木无不待是以生者。”(《四书集注·孟子集注》卷七)朱子把诚信比作五行中的土,既无显赫地位又无名望威名,但是五行中的水、金、木等元素却不得不依赖土而存在,表明诚信看似无足轻重,但在实际生活中却是中流砥柱的存在。徽州人尊重儒学,又深受程朱理学的教化,他们身体力行忠信、仁爱、正义、重宗法、求变创新的思想。红顶商人胡雪岩曾言“信用是人的第二性命”,他凭借采办务真、修制务精、真不二价等处事信条,造就了富可敌国的经商神话。诚实守信是徽商精神的体现,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二、徽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途径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座谈会上,与会专家结合实际就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理论教育、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全面做好立德树人工作、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当好学生引路人等问题介绍工作情况,提出意见和建议。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9]。在地方高校的思政理论课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优秀文化,能有效提升思政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提炼整合徽文化中优秀的思想因子

教育部2014年3月发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中。鼓励地方学校发挥地域文化特色、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开设专题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在课程标准修订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结合教学环节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结合地方课程需要编写具有地域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本。组织知名专家编写多层次、成系列的普及读物。”[10]挖掘并提炼徽文化中的优秀思想因子并把它融进教学内容,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鲜活的教学素材。

优秀传统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根基,徽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将徽文化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中,需要对徽文化中的优秀思想元素进行提炼整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选择教育素材和资源时要做到去伪存真、与时俱进,以学生熟悉的文化元素为切入点,选择符合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和需求的思想元素。徽文化以儒家文化为核心,将儒家文化作为教育过程的切入点,整合徽文化中“以义统利的义利观、公私兼顾的公私观、民富国强的家国观、遵守契约的诚信观、贾而好儒的人才观、冲突融合的和合观”[11]等价值观念。这种价值理念既是古徽州人们团结凝聚的精神纽带、徽州社会各项事业繁荣兴盛的精神动力,也是我们现今需要传承和弘扬的道德精华。徽州人以自然血缘关系为纽带,宗族秩序井然,爱国爱家、和睦邻里的人文精神对徽州社会的和谐有着积极影响,宗族内部尊卑有序、邻里之间扶孤恤寡、济贫救灾,形成和谐有序的人伦关系。徽商重矜气节、崇尚节俭、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积极促进了徽州社会的发展。地方高校可以加强校际、校企间合作,在党委宣传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下,共同谋划、开设出优秀地域特色教材,将徽文化中的教育素材积极渗透到思想政治教材中。

(二)创新教学模式以融入徽文化因素

在思政理论课程教学中融入徽文化因素还需要创新教学模式。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式大多标准单一、程式化,重在进行观点知识的灌输,且较重结果而轻过程,缺乏教育的人文性。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仅是只对学生灌输知识、理论,更重要的是培养当代大学生具备独立思考、实践的能力,培育当代大学生的时代精神、创新精神。在信息网络化时代,大学生构成了网络参与最活跃的主体,网络使用占了他们学习和生活的大部分时间,他们极热衷于从网络媒体中获取知识、信息,且利用自媒体和大数据的能力很高。这一特性使大学生能够充分利用慕课(MOOC)、在线学习、微课堂等线上教育平台进行学习并发挥出网络平台学习的优势。加州大学的阿曼德·福克斯教授最早提出SPOC 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将课堂教学与在线教学相结合,在课堂上采用MOOC 讲座公开课视频以及其内含的在线评价功能,实施翻转课堂教学,充分保证学生的决定权和主体性,实现教师与学生双主体的教与学。地方高校的思政课完全可以将SPOC 模式运用到教学中。首先,充分利用网络在线学习平台规模大、资源广、时效性强的优势,将数字图书馆的徽文化数据资源,通过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传播给学生,使学生能更广泛地接触徽文化,在课前拓宽对徽文化的基本了解;其次,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方式将徽文化相关资料、图片、视频资源展现给学生,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丰富学生对徽文化的感性认知;最后,教师在知识传授后,利用网络在线学习评价的功能,给学生布置相关趣味互动话题,让学生交流彼此的心得感悟,教师进行总结点评,增强学生对徽文化的感知,使广大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潜移默化中促进心灵的升华。

(三)实现徽文化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对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而言,课堂教学是主阵地,但第二课堂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古人云:“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止矣。”(《荀子·儒效》)力学笃行,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地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地方高校的思政理论课教学应重视文化实践的教育功能,组织高校学生通过参观游览、理论宣讲、社会服务和调查等多种社会实践活动形式,使学生更真切地感受徽文化的精神价值。高校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可以更深刻地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奉献精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文以物为载体,徽文化不仅有着以徽雕、徽剧、徽墨技艺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徽派建筑历史遗迹、徽州文化博物馆、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物质文化体验渠道。徽州古建筑是徽州人建筑智慧的结晶,区域特征鲜明,既是和谐美与韵律美的结合,又是徽文化深厚的载体。徽州区岩寺镇石岗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文峰塔点将台、新四军军部纪念馆等都是革命精神、爱国精神的体验之地。通过近距离直面文化、体验文化培养地方高校大学生对徽州文化的归属感和自豪感,有助于坚定文化自信,牢固树立爱国主义远大理想。

探讨徽文化对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是指挖掘其中的积极因素和优秀因子,是批判地继承,而不是全盘接受。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徽文化中同样存在封建性的糟粕和不合时宜的部分。即便如程朱理学中强调的“爱国”,也是特指封建国家,和“忠君”、维护封建统治是分不开的,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我们强调的继承并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乃是要继承并发扬其“中华大一统”思想和爱国精神,教育引导当代青年把爱国精神与当今社会发展、不断创新的时代精神相结合,既要古为今用又要做到与时俱进,倡导社会核心价值观、突显时代主题。同时,要把握好徽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个性与共性的关系,既要突出徽文化的个性又要强调传统文化的共性,做到个性与共性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地方高校的思政理论课只有关注学生的发展阶段与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把优秀地域文化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培育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实践习惯,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把握好方向导向,以徽文化为切入点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厘清社会核心价值的历史逻辑关联,从而增强广大青年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猜你喜欢

徽州理论课思想
高山仰止处 幽密跌宕地——徽州大峡谷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徽州春雪
思想与“剑”
徽州绿荫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溪边桥下,春里徽州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