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solitaryAB支架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

2019-03-28郑建新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9年2期
关键词:溶栓神经功能支架

郑建新

(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 河南漯河 462000)

急性脑梗死是目前全球范围内可导致人类死亡的常见心脑血管疾病,所具备的“四高”特征是导致住院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其中75%的脑梗死患者发病是因为急性血栓形成或其他血栓转移导致局部脑血管闭塞,其中住院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病死率高达20.0%[1]。临床治疗急性脑梗死需在短期内恢复缺血脑组织的血流灌注,溶栓是首选手段。而溶栓治疗对“时间窗”的控制较为严格,有相关研究[2]报道,溶栓时间若在发病2 h内,溶栓成功率在80.0%以上,一旦超过2 h,溶栓成功率不足55.0%,尤其是发病6 h后溶栓成功率仅为12.5%。血管内机械取栓术应用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能相应延长患者溶栓治疗“时间窗”,提高血管闭塞再通率。本研究采用solitaryAB支架取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0例。对照组男13例,女7例;年龄40~73岁,平均年龄(54.26±3.75)岁;发病时间 1~6 h,平均发病时间(2.71±0.42)h;其中大脑中动脉10例,椎基底动脉6例,颈内动脉4例。观察组男12例,女8例;年龄40~72岁,平均年龄(55.10±3.72)岁;发病时间 1~6 h,平均发病时间(2.80±0.43)h;其中大脑中动脉12例,椎基底动脉5例,颈内动脉3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符合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标准。

1.2 纳入标准 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3]中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者;患者发病时间在6 h内,瘫痪肢体肌力0~3级,无早期大面积脑梗死影像表现者;患者知情同意并签署同意书者。

1.3 排除标准 发病时间超过6 h者;既往有颅内出血或头颅外伤史者;合并心、肝、肾等器质性功能疾病者;伴全身感染或凝血异常者;近期存在动脉穿刺点,无法压迫止血者。

1.4 治疗方法

1.4.1 基础治疗 两组患者入院后完善相关治疗,持续低流量吸氧,给予24 h心电监护,监测血压、心率和血氧饱和度等指标,积极预防并发症。

1.4.2 对照组 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给予尿激酶(国药准字H37020115)100万~150万U加入0.9%氯化钠溶液100 ml,静脉滴注,30 min内滴注完毕;24 h后,咀嚼阿司匹林肠溶片(国药准字J20130078),300 mg/次,1 次 /d;连续服用 3 d 后改为100 mg/次,至出院。

1.4.3 观察组 采用solitaryAB支架取栓治疗。患者术前经头颅影像学检查证实脑动脉闭塞,排除出血后,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前,口服或胃管注入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和氯吡格雷(国药准字J20130083)300 mg;患者取仰卧位,全身麻醉,评估血管闭塞及侧支代偿情况,采取改良Seldinger技术穿刺右侧股动脉,置入6 F导管鞘;用微导丝微导管配合穿过闭塞动脉,待微导管置入动脉腔后,将solitaryAB支架送至动脉闭塞处,释放出支架,5 min后撤出,检查取出的血栓;再次检查血管再通情况,若闭塞血管再通不满意,可多次取栓;术后撤出导管,缝合切口。取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0.4 ml,皮下注射;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次,1次/d;氯吡格雷75 mg/次,1次/d。连续服药1个月后停止服用氯吡格雷,继续口服阿司匹林。

1.5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比较两组患者的血管再通情况,采用急性脑动脉闭塞溶栓治疗评估[4]进行评价,0级:血管无血流灌注;1级:血管仅有微小血流,极少灌注或无灌注;2 a级:前向血流部分灌注不足下游缺血部位;2 b级:前向血流部分灌注多于下游缺血部位;3级:前向血流完全流向下游缺血部位。显效为3级,有效为2 b级,无效为0~2 a级。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2)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NIHSS)[5]进行评估,0 分:无缺损;1~15 分:轻度缺损;16~30分:中度缺损;31~45 分:重度缺损。(3)统计两组患者有无消化道、牙龈及脑出血等并发症。

1.6 统计学处理 数据处理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血管再通情况比较 观察组显效12例,有效7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5.00%;对照组显效5例,有效8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65.0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06,P=0.048<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NIHSS评分比较治疗前,两组的神经功能NIHSS评分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神经功能NIHSS评分均较同组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的神经功能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NIHSS评分比较(分)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NIHSS评分比较(分)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对照组20 20 t P 15.31±1.17 15.30±1.15 0.027 0.489 5.65±0.42 8.93±0.53 21.691 0.000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出现脑出血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5.00%;对照组出现脑出血1例,消化道出血1例,牙龈出血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5.0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79,P=0.598>0.05。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病情危重,病死率高达20.0%,重度残疾率高达50.0%,其中缺血性脑梗死的发病率高达85.0%。临床治疗急性脑梗死,需在短时间内恢复缺血脑组织的血流灌注。溶栓是目前恢复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流灌注的常用手段,有静脉溶栓、动脉溶栓和机械取栓等方法。但静脉溶栓和动脉溶栓有一定的时间窗,若患者发病时间超过6h,血管再通率明显降低,死亡率明显增加。而随着溶栓药物及介入治疗技术的发展,大多数患者的生命得到了挽救,但再出血率仍较高。

solitaryAB支架取栓属于机械取栓术,且溶栓治疗时间窗时间可从6 h延长至8 h,前循环时间窗延长至8~12 h,后循环时间窗会延长到 24 h。solitaryAB支架取栓术是一种新型的自膨式颅内取栓支架术,是从股动脉穿刺至责任血管,再通过造影明确血管闭塞的位置,将微导管置入闭塞部位,并达到血管远端,显示血管通畅后,释放支架,使血流恢复通畅,血管再通率高达64.0%~100.0%[6]。采取solitaryAB支架取栓治疗时,其手术适应证为:患者年龄18~85岁;美国国立卫生研究卒中量表评分>8分;具影像学证据;患者前循环时间窗6~8 h,后循环时间窗12~24 h。而对顽固性高血压、预计生存期低于3个月、造影剂过敏患者、严重肝肾功能异常者、颅脑出血患者或重度残疾患者,应避免使用solitaryAB支架取栓。本研究,观察组血管再通率为95.00%,高于对照组的6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提示,采用solitaryAB支架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能够提高患者血管再通率,尽早恢复患者的神经功能。solitaryAB支架取栓的应用,能相应地减少尿激酶的使用剂量,减少患者治疗后的脑出血、牙龈出血和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具较高安全性。但本研究中,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原因可能是本次研究的样本量少,仍需临床进一步增加样本量进行深入研究。

综上所述,solitaryAB支架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能显著提高患者的神经功能,血管再通率高,安全性高。但本次研究样本量少,研究时间短,仍需临床进行深入的研究。

猜你喜欢

溶栓神经功能支架
支架≠治愈,随意停药危害大
给支架念个悬浮咒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早期康复锻炼模式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前门外拉手支架注射模设计与制造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的观察与护理
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患者血尿酸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改良溶栓法治疗梗死后心绞痛的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