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药结合治疗痰湿瘀阻型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疗效观察

2019-03-28刘爱珍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9年2期
关键词:阻型天麻白术

刘爱珍

(河南省濮阳县中医医院脑内科 濮阳 457100)

缺血性中风为临床常见病,相关数据显示,中风患者中,缺血性中风约75%,且致残率、病死率较高[1]。而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治疗对病情转化及预后尤为重要[2]。目前,临床治疗缺血性中风首选方法为西医药物治疗(抗血小板聚集、溶栓药物等),但受治疗时间窗等的限制,部分患者疗效欠佳。有学者指出,缺血性中风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可提高治疗效果,改善预后[3]。本研究选取我院120例痰湿瘀阻型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分组研究西医联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健脾调神针刺法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11月~2018年10月痰湿瘀阻型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女28例,男32例,年龄43~78岁,平均年龄(63.85±6.72)岁,发病至治疗时间1 h~2 d,平均(11.87±4.39)h;观察组女27例,男33例,年龄42~79岁,平均年龄(64.26±6.51)岁,发病至治疗时间 2 h~2 d,平均(12.05±4.46)h。两组基本资料(年龄、发病至治疗时间、性别)均衡可比(P>0.05),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同意批准。

1.2 诊断标准 (1)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4]。大部分无明显呕吐、头痛;多于安静状态下发病;多与脑动脉粥样硬化有关,发病缓慢,呈阶段性进展;应做MRI、CT检查;腰穿脑脊液一般不含血。(2)中医诊断标准:依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5],主症:口舌歪斜、神志昏蒙、偏身感觉异常、偏瘫、言语謇涩;次症:目偏不瞬、眩晕、饮水发呛、头痛、瞳神变化。痰湿瘀阻型,主症:言语謇涩、半身不遂、感觉减退或消失、口舌歪斜;次症:痰多而粘、舌质暗淡、头晕目眩、脉弦滑。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患者及家属知情并签署承诺书;符合上述诊断标准。(2)排除标准: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精神病史;合并癫痫、出血性疾病。

1.4 治疗方法

1.4.1 对照组 给予常规西药治疗,阿托伐他汀钙(国药准字H20051408)10 mg/次,口服,1次/d;阿司匹林(国药准字 H44021139)100 mg/次,口服,1次/d;依达拉奉(国药准字H20090353)静脉滴注,30 mg加入10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中,2次/d。

1.4.2 观察组 于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半夏白术天麻汤联合健脾调神针刺法治疗。(1)半夏白术天麻汤:茯苓 10 g、天麻 15 g、枳壳 10 g、清半夏 10 g、川芎15 g、白术 10 g、瓜蒌 30 g、陈皮 10 g、竹茹 10 g、地龙10 g,瘀血重者加红花10 g、桃仁10 g,痰热者加生大黄 10 g、胆南星 10 g,1 剂 /d,水煎至 360 ml,分早晚2次服用。(2)健脾调神针刺法。主穴:三阴交、丰隆、中脘;配穴:太冲、阳陵泉、足三里、合谷、曲池、风池。三阴交:直刺1.5寸,捻转提插补法;丰隆:直刺1.5寸,捻转提插泻法;中脘:直刺1寸,捻转补法,均操作1 min,留针半小时。阳陵泉、足三里:直刺1.5寸,平补平泻,留针半小时;太冲、合谷、曲池:直刺1寸,平补平泻,留针半小时;风池:针向喉结进针1寸,捻转补法,操作1 min,留针半小时。两组均持续治疗2周。

1.5 观察指标 (1)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评分越高,缺损越严重。(2)对比两组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生活质量,以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量表(GQOLI-74)评估,评分越高日常生活能力、生活质量越高。

1.6 疗效标准 依据NIHSS评分减少情况评定。治疗后NIHSS评分降低≥90%为显效;治疗后NIHSS评分降低45%~89%为有效;治疗后NIHSS评分降低<45%为无效。将显效、有效计入总有效。

1.7 统计学分析 数据处理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对比 观察组总有效率95.00%,高于对照组的76.67%(P<0.05)。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对比[例(%)]

2.2 两组NIHSS评分对比 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NIHSS评分对比(分,

表2 两组NIHSS评分对比(分,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对照组60 60 t P 12.69±3.68 12.74±3.56 0.076 0.940 7.64±2.17 9.10±2.75 3.228 0.002

2.3 两组ADL、GQOLI-74评分对比 治疗前两组ADL、GQOLI-74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ADL、GQOLI-74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 3。

表3 两组ADL、GQOLI-74评分对比(分,

表3 两组ADL、GQOLI-74评分对比(分,

GQOLI-74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对照组组别 n ADL治疗前 治疗后60 60 t P 43.12±5.06 42.69±4.97 0.470 0.640 73.35±4.76 61.29±5.47 12.883 0.000 45.28±3.79 44.81±3.82 0.677 0.500 69.24±4.08 55.76±4.35 15.508 0.000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压力的增大及生活习惯的改变,缺血性中风发病率逐年上升,且呈年轻化趋势。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多伴有半身不遂、口角歪斜、语言不利等后遗症,预后较差。

近年来,中医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缺血性中风属中医“偏枯”范畴,火、风、痰、瘀为其发病关键因素,发病机制为本虚标实、上盛下虚,本虚:肝肾阴虚、气血衰少,标实:风火相煽、瘀血阻滞、气血逆乱、痰湿内盛。辨证分型中,痰湿瘀阻型占比最高,痰湿瘀阻型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以标实为主,治疗当以活血通络、化痰通腑、平肝熄风。中医治疗缺血性中风方法繁多,其中中药、针灸效果最佳。半夏白术天麻汤中天麻通血脉、助阳气、平肝熄风;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白术健脾除湿;地龙通络除痹、清热平肝、破血逐瘀、熄风止痉;茯苓利水化痰、健脾渗湿;胆南星清热化痰、熄风定惊,诸药相伍,共奏燥湿化痰、疏经通络、健脾和胃之功。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天麻可扩张血管、降低血压、减缓心率、增强免疫功能;半夏可降低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水平及全血黏度,抑制红细胞聚集;白术可抑制血小板聚集;胆南星抑制中枢神经系统、抗惊厥;地龙可抗凝血、抗血栓;茯苓可增强心肌收缩力[6~7]。健脾调神针刺法以三阴交、丰隆、中脘为主穴,可健脾化痰;辅以太冲、阳陵泉、足三里、风池、合谷、曲池以祛瘀通络。针药结合,效专力宏、事半功倍[8]。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ADL、GQOLI-74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半夏白术天麻汤联合健脾调神针刺法治疗痰湿瘀阻型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可改善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提高生活质量,疗效显著。综上所述,痰湿瘀阻型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采用半夏白术天麻汤联合健脾调神针刺法治疗,可改善神经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疗效确切。

猜你喜欢

阻型天麻白术
隔姜灸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脾虚湿阻型肥胖并发高脂血症的临床观察
三伏贴贴敷治疗寒湿痹阻型膝骨关节炎的临床观察
天麻无根无叶也能活
寒湿痹阻及湿热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腕关节MRI表现的相关性研究
HPLC-RID法同时测定天麻丸中3种成分
RP-HPLC法同时测定7个产地天麻中5种成分
基于HPLC-ESI-TOF/MS法分析测定乌天麻和红天麻中化学成分的研究
当归拈痛汤加减治疗湿热痹阻型强直性脊柱炎28例
王付教授运用白术治疗便秘经验
白术的不同炮制法对临床作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