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舌齿父乙”铜爵

2019-03-28王丽蓉

关键词:卜辞礼器铭文

□王丽蓉

1972年,平凉地区展览馆(现平凉市博物馆)在崆峒区四十里铺庙庄遗址清理了五座西周早期墓葬,出土不少珍贵器物。其中位于M2墓主人头部的一件铜爵(图1),制作精良,器型凝重典雅,上有铭文“舌齿父乙”,引起了工作人员的浓厚兴趣。该铜爵高21.5厘米,流至尾长17.0厘米。“U”形长流,短尾,深腹,圜底。双菌状柱,兽首形鋬,锥形三棱足外撇,柱顶饰凸弦纹和云雷纹,腹部饰云雷纹衬地的简化饕餮纹,饕餮双眼突出,线条略微粗宽,整体纹饰结构严谨、匀称秀丽。鋬内阴刻铭文,“舌齿”字样有“亚”字形外廓,笔画粗细基本匀称,转折起合处自然随意;“父乙”二字位于下方,笔画起收处锋芒外露,间用肥笔,呈现了商代金文典型的用笔特点。1996年,“舌齿父乙”铜爵被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认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图1 “舌齿父乙”铜爵

《说文解字》云:“爵,礼器也。象雀之形,中有鬯酒。又,持之也。”爵为饮酒器,形状似鸟。铜爵始于夏,盛行于商,常与觚、斝等礼器组合使用,是当时身份等级标志的核心器,在我国酒礼器文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至西周成王时,因“酗酒误国”诸因素,以爵为主的酒器组合逐渐被以鼎、簋为代表的食器组合所替代。研究表明,“铜爵的最终消失,可推定在西周中期以后或两周之际”。而以“爵”示等级的思想文化一直延传至今,《礼记·王制》记载“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现代汉语中“加官晋爵”、“高爵厚禄”等词语就是最好的体现。铜爵也用作祭祀器和冥器,出现较少。《博古图》卷十四曰:“盖爵于饮器为特小,然主饮必自爵始,故曰在礼实大。爵于彝器是为至微,然而礼天地、交鬼神、和宾客以及冠、昏、丧、祭、朝聘、乡射,无所不用,则其为设施也至广矣。”这说明铜爵使用的广泛性。

关于该铜爵的铭文(图2、3),殷商时期国家组织以氏族为基础,人们“生既聚族而居,死亦聚族而葬”,各族拥有自己的族徽标志,常铸刻在青铜礼器不显著的部位,如鋬阴、内腹或耳下、圈足等。有记载证明,“舌”地为商王常至之地,与王室活动关系密切。如在殷墟卜辞中,“惟宇、犬、舌比,弗悔?”“贞:惟臣舌戈令守”,舌族与犬、戈等族并列出现。又,“无舌告于批庚惟羊用”“丁亥卜,亘贞:王舌?”等卜辞中,“舌告”“王舌”均为族名。已发现的舌氏族徽青铜器有舌方鼎、舌觚、舌觯、舌父乙尊等约二十件,时代从商代后期至西周早期,“舌齿父乙”铜爵为其中之一。刻有同一族徽的铜礼器出现在不同的地域,说明各族之间存在往来、交流或迁移现象。由此可以断定,生活在泾河上游、崆峒一代的先民与商、周政治中心有一定程度的人员往来和文化交流。商末至西周,金文“父”的内涵扩大到诸侯、士大夫等功臣或一般人的父亲,铭文“父乙”为祭名,表明系作器者为祭祀其父而铸造。

从汤威[1-2]、苗丽娟[3]、张军涛等[4]、贾连敏等[5]对各地舌铭铜器的出土情况的介绍及统计来看,“舌”铭爵此前共见13件,其中出自安阳地区7件,分别为舌爵(《集成》07501)、舌亚韦爵(《集成》08788)、舌爵(《总集》3281)、舌爵(《集成》07503)、舌爵(《集成》07504)、舌父戊爵(《集成》08522)、舌父己爵(《集成》08552)。出自郑州地区的有4件,郑州黄河大观出土3件,舌爵(5995)、舌韦亚爵(5996)、韦舌爵(6002);郑州荥阳小胡村出土1件,亚韦舌爵(M22:7);出土地不明者2件,西周爵(《集成》08978、08979)。由上可见,之前研究中常用的“舌”铭青铜器多处于商王朝核心的中原地区,尤其是郑州及安阳两处商王朝都邑地区,这恰说明了舌族与商王室之间应有密切的联系。此外根据汤威先生对涉及舌族的殷墟卜辞的研究[2],认为舌族最初应隶属于王族,或是由王族衍生出的分支族系。安阳、郑州地区出土的“舌”器为探索舌族的封地及分布提供了重要的证据,而敝馆收藏的这件“舌齿父乙”铜爵填补了商旧畿以外地区舌族存续信息的空白,这批墓葬材料或为商王朝被推翻后,舌族流徙或用器外流的重要证据。

图2 “舌齿父乙”铜爵铭文

图3 “舌齿父乙”铜爵

猜你喜欢

卜辞礼器铭文
启簠、启戟铭文小考
汉皎光镜铭文释考
当代陶瓷礼器创作中的多元化审美趣味
殷墟非王卜辞的再整理与研究
君有远行镜铭文释解
释甲骨文“衁”字的几个异体
再谈卜辞中的“/又史”及相关问题
浅谈玉器的祭祀性到装饰性的演变
殷墟甲骨“先用字体分类再进行断代”说评议
先秦玉璜的发现与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