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荷塘月色》拓展课堂教学设计(第三课时)

2019-03-27虞建军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9年2期
关键词:西洲荷塘月色工笔

一、设计意图

本设计主要表现为一种拓展性课堂方案,安排为常规教学两课时后的第三课时。方案试图从选文的特殊背景及选编意图出发,引领学生在阅读中践行一种“‘赏‘析结合”思维和一种严密的“论证式”思维,进而初涉“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阅读境界。

二、导入

学了本文后,你觉得它是一篇美文吗?可余光中觉得它算不上,唐弢觉得它缺“灵魂”,庄周觉得它“恶俗”……由此看来,如不能直面这些质疑,它始终成不了真正的美文。在将近百年的时间里,这篇文章一直被“质疑”裹挟着“成长”,教材选编了一些评论,除了尊重我们的独立意识外,还充分考虑了以上情形。

实际上,很多读者和老师就发出过这样的感慨:我们该爱它什么,又该教它什么?要想回应这些问题,陶渊明的“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读书方式也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其实,陶渊明已将读书上升到了一种境界,下面,我们就一起在本节课中进入这种“陶氏”境界吧。

三、入课(以相关“评论”为切入点展开)

(1)疑义:作品缺少一个“灵魂”

欣赏:“灵魂”即“富有作者个性的情味”,而抒情散文最大的灵魂莫过于有一个鲜明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有关评论说本文塑造了一个“带着淡淡的喜悦与忧愁”的“抒情主人公”形象,那么,是否真的可以這样理解呢?

活动:再读李贺《乐游原》,尝试对照完成下表:

附《乐游原》: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结论:(作品“带着淡淡的喜悦与忧愁”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凸显无疑,更令人惊奇的是,这还是个经典的形象。如果我们要否定的话,那只能将鬼才诗人李贺一并否定了。)

(2)疑义:句法变化少,(用词)俚俗、烦琐、欧化。

欣赏:“文学研究会”的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而代表成员朱自清的散文被定位为“在深厚古典文学基础上,融合西方文化,创造具有中国民族特性的散文体制与风格”,由此看来,他的散文是一种吸收古今中外文学养分的新文体。

活动:①“措词”是文学创作最基本的“思维点”,有表现力的“词”常常有着自己的“成长史”,请大家围绕以下的词语展示“课前导学”的成果(学生列举展示,老师用多媒体集中呈现)。

②欣赏“梵婀玲”名曲《梁祝》,用汉语形容一下作品的意境(如泣如诉、缠绵绮丽)。

结论:(古今中外或俗或雅的文学成果都是作者架构新文学的养分,句式质朴自然、用语俚俗、欧化是特定时代的新文学之美。“不放松文字,注意到每一词句”——作者所言不虚。)

(3)疑义:“剥开来看,拆穿来看”的工笔式描写方法无视整体意境的营造。

欣赏:关于这一点,我们的教材则选编了杨昌江的正面肯定。其实,“工笔”与“写意”是不同的手法,对它们进行孰优孰劣的比较没有太大的必要,“工笔”式描写方法成不成功,要看它的实际表达效果。

活动:①教师讲解“工笔”与“写意”两个概念,强调“工笔”也是一种手法,它代表着人类的一种原始审美(追求形似),与“写意”没有优劣之别。

②请按相应的要求对“拆解”画面进行“拼接”:

A.两幅画面分别用哪个字串连?(荷、光)

B.各“部件”调用了哪些感觉加以观察?(视、听、嗅、味、触)

C.各“部件”用了哪些经典的文学手段“形象化”?(选用动词、形容词形象刻画,使用拟人、比喻修辞)

D.画面特点可作怎样的概括?(素淡宁静、朦胧柔和)

附文中两幅画面的“拆解”:

结论:(工笔”式描写法是一种表现“美”的方法,它只是让细节更细,并不排斥整体感的营造。“形象再现”是人类最原始、最质朴的艺术审美,“工笔”式描写法在本文中恰恰也能暗合作者的“质朴”文风。)

(4)疑义:“譬喻虽多,但大半浮泛,轻易,阴柔,缺想象”。“‘亭亭的舞女的裙‘刚出浴的美人,青雾成‘牛乳……恶俗之气,弥漫荷塘”。

欣赏:“恶俗”的另一面是作者强烈的“美人情结”:对传统文学尤其对《聊斋》的喜爱成就了他的“美人爱欲”情结,他将对女人的欣赏上升到了“艺术”的高度,因而古典美人常常进入他的喻体。

活动:①请回到课前学习的《荷花》、《莲花》、《红白莲》,说说三首诗分别是如何描写荷花的。(《荷花》将荷花比作宫中流行的美人装扮,《莲花》将荷花比作出浴的贵妃,《红白莲》将荷花比作汉宫的三千宫女)

②说说《莲花》与本文“月下荷塘”画面有哪些相似之处。(荷叶高高低低的一色碧绿,轻雾(烟波)浮在荷塘里,荷花如出俗美人细腻、润泽)

③以下两个比喻本体和喻体倒置,却同样不输表现力,请体会。(A能突出光线昏暗,没有生气。B能则突出老头子精神抖擞,十分有“威”)

A“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B“老头子的黑眼珠更深更小了,像两个香火头,随着面前的枪尖儿转,王三胜忽然觉得不舒服,那俩黑眼珠似乎要把枪尖吸进去!四外已围得风雨不透,大家都觉出老头子确是有威。”(老舍《断魂枪》)

附三首古诗:

荷花 宋·苏洞

凿破苍苔涨作池,芰荷分得绿参差。晓开一朵烟波上,似画真妃出浴时。

莲花  宋·杜衍

荷花宫样美人妆,荷叶临风翠作裳。昨夜夜凉凉似水,羡渠宛在水中央。

红白莲 宋·杨万里

红白莲花开共塘,两般颜色一般香。恰似汉殿三千女,半着红妆半淡妆。

结论:(本文的比喻仍源于中国传统文学的深厚底蕴,源于作者内心的真实的审美世界,功力并非不深厚,喻体并非没有创意,表现力不可谓不强,比喻的成功运用体现了作者对现代白话美文的唯美追求。)

(5)疑义:作品引用的《采莲赋》和《西洲曲》实为多余。

欣赏:《采莲赋》和《西洲曲》本身达到的艺术高度无需质疑,基于作者为文的态度,“引用”应该有他的考虑。

活动:①《采莲赋》“热闹、浪漫、诗意”的场面和《西洲曲》“宁静、唯美”的场面呼应文中哪一句话?(“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②如果说作者通过《荷塘月色》告知读者,我们人类有“三个世界”?栖居在心灵里,即“现实世界”“荷月世界”“理想世界”,那么,作为作者感情最遥远的寄托的“理想世界”在本文中指什么呢?(《采莲赋》和《西洲曲》里的世界)

③《采莲赋》和《西洲曲》里的女子的哪些特点呼应了作者的“美人情结”?(浪漫、多情、美丽、“艺术”、渴望并享受爱情)

结论:(《采莲赋》和《西洲曲》并不多余,它是文章行文中重要一环,是作者心灵的一方世界,是其感情最理想却又最遥远的寄托,是抒情主人公形象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展示,是本文“美”的一个重要所在。)

四、作业(老师与学生分别完成自己的赏析文章,将本节课的教学所得整理成可保留的成果,约定在下次晚自习上分享)

虞建军,安徽省望江县第四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西洲荷塘月色工笔
荷塘月色
作品: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史中人,戏中人
关公、观音
《西洲曲》的接受史与批评史
罗登祥的工笔绘画
花开的声音
赵炳宇工笔人物画工笔
荷塘月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