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林特色大学生科研训练过程培养及管理机制研究与实践

2019-03-27郑书河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10期
关键词:竞赛基地大学生

陈 辉 郑书河

(福建农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高校应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教学与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如何培养出适应时代和国家需要的素质高、基础扎实、能力强、知识面宽的复合型创新人才,是学科发展和专业建设的永恒命题。[1]国内高校围绕这一问题进行了诸多理论和实践的探索,许多高校成立了各类的大学生科研训练平台,为促进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强化工程实训、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各平台的管理运行机制仍处于初步的摸索试行中,一些实践基地主要侧重基础训练,存在形式化,可操作性不强、效果差、人才培养方式不规范、缺乏创新性等问题。为了使大学生科研训练基地充分发挥其最大作用,针对这些问题,本课题从学生、教师和院系三方面探讨其原因,总结现代农业装备及测控实验室大学生科研训练基地建设模式,旨在深入探索一种富有成效的、可操作性强的大学生科研训练过程培养及运行机制。

一、大学生科研实践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生方面

由于高中阶段未接触或未系统地参与科研实践活动,致使学生对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性缺乏认识,缺乏自主创新精神,科研能力弱,动手能力普遍偏差,对自身的科研想法不够自信。课题立项主要来源于教师科研项目,学生能够自选课题并立项的项目不多,缺乏探索精神。在活动过程中,普遍存在团队成员来自同专业或同班,学科交叉较少和不同专业知识难以集聚,群体优势有限,开展科研实践活动的难度增大。同时,由于科研实践的探索过程艰辛并漫长,必须付出大量的时间、精力和心血,失败在所难免,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导致学生随着时间、环境、心情经常变化“兴趣”,科研实践过程有始无终。“大一专业基础技能缺乏;大二接触专业课程,理论学习为了应试;大三备考各类证件;大四忙于考研和就业,大学四年充满遗憾”的现象普遍存在。[2]

(二)教师方面

学生学术、创新和实践等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导师的指导和帮助。目前,教师指导学生科研实践主要是高校政策的吸引和自身科研的需要,没有硬性要求,而是一项额外的“良心”活。随着高校扩招,地方院校师生比例普遍下降,师资力量无法完全满足需求,教师教学、科研压力增大,青年教师经费缺乏、设施条件不足或个人水平有限。[3]教师在职称评定压力和趋利主义影响之下,将主要精力和时间普遍用于科研,忽略了教师职业的责任与义务,学生科研实践指导逐渐被“理性”地边缘化。对学生科研实践的指导往往局限于前期动员,将任务简单分配后,具体实施任之由之,学生遇到难题找不到教师成为一种常态。尽管个别教师重视学生培养,但随着学科竞赛和科研实践项目所涉及的知识与技术越来越广,单凭教师个人努力难以对学生进行统一、长效、全面的高质量指导。长此以往,学生与教师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学生因无合适的教师指导只好放弃某些科研实践,教师也很难物色到合适的学生协助科研项目实施。

(三)院校方面

学生开展科技实践离不开学校的重视和支持,但受办学条件制约、扩招以及社会对高校评价影响,学校制订一些政策、评价体系、激励机制某种意义上遏制了教师培养学生的积极性,致使许多院校尚未建立完整的大学生科研实践体系,相关设施和经费投入不足而且缺乏引导和激励政策,未能在教师中形成崇尚指导学生实践的氛围。为组织学科竞赛,要求学生短期内采取突击形式研制出高质量的科研作品,不加选择地临时组织学生参赛或者指定特定几位学生参赛现象普遍。竞赛前通宵达旦,人员疲惫不堪;赛时作品品质不高,竞赛效果不佳;赛后刀枪入库,持续研究较少。带来的是纸面上参加科技活动的人数整体上逐年增加和资源的巨大浪费,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有限,覆盖面小。

二、科研训练的目标功能定位

响应国家对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根据农业工程与机械工程两大福建省重点学科发展和工程人才培养的特点,围绕我校农林特色,继承我院农业装备研发传统优势,依托现代农业装备福建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整合优化院系软硬件教育资源,贯通研究生和本科生教育,以教学科研团队为基础组建导师团队,建设学科特色鲜明、知识相互衔接与渗透的大学生科研训练基地。采用院校共建、资源共享、师生协同的建设模式,打破年级、专业、院系互相独立的局面。以学生发展、教师需要为出发点,采用灵活的组织管理模式,形成理论学习为基础,能力培养为核心,导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制度为保障,学科竞赛和学生项目为载体的农林特色机电人才培养体系和实践创新模式。将人才培养方式转向课堂学习与科研实训、科技竞赛并举,形成一个多层次、多形式的学术交流网络,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工程训练相结合,为学生科研实践提供多方位的物质保障和良好的内部环境,促进高水平文章、专利、实体样机等成果的产生,培养了一批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的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构建一套农林特色机电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三、大学生科研训练模式构成

(一)建设高水平的指导教师队伍

仅靠个别教师指导学生科研实践活动显然不行,将学生科研实践活动纳入教学科研团队体系,充分发挥教师集体智慧,有效提高科研团队的软、硬件资源利用率,结合教学科研项目打造一支高水平的指导团队是建设大学生科研训练基地的技术保障。[4]结合农业工程学科发展趋势,大力引进优秀师资,逐步打造了一支专业知识完善、年富力强、专兼职相结合、具有农林特色的机电类科技创新指导团队,团队现有专任教师17人,其中高级职称6人,具有博士学位12人,在读博士1人,8人具有海外研习经历,机械工程、农业工程全日制在读硕士23人,导师成员分别来自浙江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台湾交通大学等高校。根据学科方向和研究项目的不同,以1位高级职称教师为带头人,配备1位讲师(博士)和2位研究生和若干高年级本科生,组成若干支人员梯度分布的指导小组,充分指导学生科研实践活动。其中高级职称教师负责团队顶层设计和科研方向引领;青年教师负责具体科研项目、科研训练和学科竞赛的统筹规划,推荐合适的科研或竞赛项目,并进行指导;研究生根据项目要求,开展专业基本技能的训练、项目管理和组织汇报;高年级成员辅助指导新成员,帮助其尽快融入科研训练基地,形成教师研究生协同指导、高低年级互助的指导模式。

(二)组建大学生科研创新小组

学生是科研实践活动的主体,适度的规模确保团队运作高效,规模过小,团队智力资源有限;规模过大,成员间沟通困难,意见难以统一,并出现“打酱油”现象,不利于团队凝聚力、忠诚度的稳固,团队的执行力难以保证。有效的人员搭配利于成员发挥潜力,提高团队综合实力,合理的年级和专业结构能有效弥补学生个人在知识结构单一、精力有限等方面的不足,成员的主观能动性、创造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使效率提到最高,取得更好科研实践成果。现代农业装备及测控实验室以项目组为单位,每8~10人组成1支既有扎实理论知识、又有较强实践技能的梯队化大学生科研小组,目前保持11个科研小组的平稳运行。每年面向全校,以机械系、电气系等专业为主,采用申请考核制招收大一新生20人,以推荐审核制吸纳大二、大三学生10名融入不同科研小组,通过“传帮带”的学徒模式,有主力,有替补,维持人员的合理新陈代谢,确保科研项目、工作方式、价值观念、团队意志、创新氛围等隐性知识的承袭,保持基地人才库稳定。

(三)多层次渐进式人才培养模式

以农林类机电“技术创新”为特色,依托高水平指导教师队伍,围绕科研团队科研方向,将理论积累与实践拓展相结合,科研训练与素质教育的结合,遵循学、训、练、践思路,根据不同科研意识与能力差异,分步、系统、全面地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团队项目协作训练、实战化科研训练、实践成果总结转化训练等多层次训练,构建“产学研赛”结合的农林类机电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实现机、电、农一体化人才培养,学生参与科研实践从短期突击型向长期专研型转变。[5-6]其中大一和大二是夯实基础阶段,重在培养专业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在科研小组中主要承担基础工作,逐步实现应试性学习到自主性学习的转变,掌握一般科研实践的基本流程和方法。大三学生作为学科竞赛和项目实施的主力军,主要侧重自主式研究型学习,带领科研小组申报并实施各类项目与竞赛、加入导师科研项目或参与毕业课题。大四学生将导师课题与毕设结合,进入实战化模式,同时协助导师指导新生。该模式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的同时兼顾研究型本科生历练,教师与学生在科研方面的充分互动和融合,为科研团队遴选研究助手,科研实践作品和教师项目成果转化为具有专业特色的学科竞赛作品,成就了学生和科研团队双赢的局面。

四、运行管理机制

(一)制度建设

对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进行正规化管理,除了理念上行动外,更需要以制度来规范、维护、保障和促进自身的发展。现代农业装备及测控实验室在一系列本科教学工作激励性文件基础上,制定了“基地人才培养计划”“基地活动组织与实施方法”“基地管理法”“基地优秀成员、作品(项目)奖励办法”“基地科研实践场地设施使用规范”等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大学生科研训练基地管理配套机制,并经常检查其适用性,使得基地制度与时俱进,进行规范化的管理。对人员纳新选拔、中期考核、末位淘汰、奖惩激励、项目实施等关键性环节给予了方向性建议,将人治的“情义”与法制的“理性”有机结合,形成对大学生科研竞赛与创新项目的有效管理机制,实现项目实施过程合理分工、相互配合、内部监督和系统化管理。教师指导工作在绩效考核、评先评优等方面得到认可,极大地调动了教师指导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的热情,从根本上减轻教师的负担。[7]

(二)管理模式

依托现代农业装备及测控教学科研创新团队,以大学生科研创新小组为基本单位,围绕多层次渐进式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完善的基地日常管理制度,以学生为主体,引入团委和教务处作为第三方对基地管理运行、经费流动等重要环节进行定期监督和评价,在指导教师、研究生、团委、高年级本科生组成的理事会宏观指导下,对学生充分授权,放手大胆让学生进行涵盖创新团队人员纳新选拔、新人培训、中期考核、末位淘汰、动态调整、项目跟进、奖惩激励、经费管理和实验室管理等多方面自主管理,并有条件地逐步放开准入条件,形成“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师生互督促”的模式,学生参与科研训练基地管理的积极性得到调动,促进基地的良好运行。为督促学生科研创新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每学期以坚持过程评价为主、结果评价为辅的原则定期组织考评,通过树立榜样和挖掘典型,保证适度的人员进出。通过系统化管理,充分利用现有软硬件资源和人才,做到管理井然有序,资源合理配置,发挥人、财、物结合的最大化效益,使科研训练基地的日常运行系统化、秩序化、规范化和效率化。[8]

(三)日常运营

利用现代农业装备福建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软硬件资源和本校应用型工科人才培养的利好,以科研项目有选择地转化为大学生实践课题的形式,将导师团队的科研优势变为学生科研实践的催化剂;同时,争取科研团队、学院、教务处、学生处、校团委等单位支持和指导,为基地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以项目化和导师制形式运行基地各项活动和事务,以大学生科研创新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式探索型学习,在导师、研究生指导下积极参加符合学科发展、有助自身成长的学科竞赛。每年选拔一批在创新方面有能力的学生,保持基地人员的相对稳定,通过多层次渐进式人才培养体系和系统性的传帮带模式,实现基地活动的稳步进行和创新,以及基地文化积淀和传承。

五、运行成效

在有限的科研经费和资源条件下,围绕现代农业装备及测控实验室建设,完成了一套有针对性的大学生科研基地管理办法,构建了渐进式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与“产学研赛”四位一体的师硕本协同指导模式,建立了具有农林特色的学科竞赛品牌团队,构建了适应学生发展的学科竞赛体系,建成了6支融合教师与研究生的指导小组,维持了11支大学生科研兴趣小组稳步运行,营造了适合大学生科研实践的氛围,为教师提供了良好的科研环境,研究生课题实施不仅有导师指导,还有本科生协助,助力了具备农林特色的机电创新人才培养。近4年来,现代农业装备及测控实验室成员参加各类学科竞赛,累计取得全国三等奖及以上45项;学生获批专利100余项,发表论文25篇;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国家级13项、省级21项和校级9项;先后19名成员获推免资格,其中10人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985高校深造;被校教务处认定为校大学生科研训练基地优秀范例,被校团委评选为校青年五四奖章集体,被福建省团省委评为福建省“共青团员先锋岗(队)”,相关教改成果获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猜你喜欢

竞赛基地大学生
2020丝绸之路数学竞赛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我的基地我的连
我看竞赛
大学生之歌
创新思维竞赛(3)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
“我爱海洋”知识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