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教融合视野下的职业院校教师培训培养模式探析

2019-03-27吴茂森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10期
关键词:产教职业院校校企

吴茂森

(福建教育学院,福建 福州 350025)

中共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情况,从2019年1月至4月,国务院印发纲领性文件和召开重要部署会议。如:提出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重大制度设计和政策举措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职教20条”),提出具体落实职业教育改革的《政府工作报告》,部署职业教育改革有关工作的全国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电视电话会议。从以上党中央、国务院的一系列举措上看,职业教育迎来发展的春天。

当前的产教融合存在着脱离企业需求、不深入、激励政策缺乏等问题,但就我国的整体情况看,产教融合依然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和重要的突破口。虽然,职业院校在教师培训培养方面的投入在不断增加,但收效不大,究其原因在于没有真正研究和把握产教融合背景下职业院校教师培训培养模式的特点。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需要重点强化对职业院校教师的培训培养和管理,使职业院校教师在综合培训培养中努力成长为“四有老师”[1],成为新时代职业院校优秀教师。

一、新时代对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素质的期盼

(一)对标“四有老师”对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素质的呼唤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的第三十个教师节前夕提出“四有老师”,即教师应有理性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的学识、有仁爱之心,这是对新时代下全体教师的最新要求和标准。职业类院校教师要自觉践行“四有老师”的要求,特别要把具备扎实的学识做深做实,这与不断打造“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目标是高度一致。在培训实践中,就要朝着“四有老师”这一目标前进和努力,对职业院校教师实施专业培训,培训的内容也应该充分的包含学科知识、教学技能、思想道德等多个方面,全方位、多角度的提升职业院校教师综合素质。

(二)聚焦职业教育改革对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素质的定位

“职教20条”明确规定: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同时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总数超过一半,目前情况占比不足40%(全国132万专职教师,“双师型”45万)。所以,在职业教育改革中“双师型”教师成为一个高频词,是点燃产教融合这个炸药包的“导火索”。如何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在教师的选聘、编制、管理等方面加强改革创新。“职教20条”提出“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相关专业教师原则上从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并具有高职以上学历的人员中公开招聘”。福建省教育厅等七部门印发的《福建省职业教育改革工作方案的通知》规定:从2019年起,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相关专业教师原则上从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并具有高职以上学历的人员中公开招聘,特殊高技能人才(含具有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人员)可适当放宽学历要求,2020年起基本不再从应届毕业生中招聘。加大职业教育专业带头人和名师名校长培养力度,定期组织选派专业骨干教师赴国内外研修访学。从以上国家到省级层面职业教育的改革可以看出,新时代职业院校教师必须具备:一是非常过硬的专业技能,二是必须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而能把这两个因素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就是要研究产教融合下职业院校教师的培训培养模式。

二、产教融合现状对职业院校教师培训的消极影响

(一)当前产教融合中的负面现象

1.企业逐利思想严重

校企合作主要就是指企业和学校之间形成一种良好的合作、互助机制,既能够为学校的教师提供专业实习和跟岗实践的机会,又能够实现对企业专业人才的针对性培养[3]。职业院校和企业相互合作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办学形式,是可以实现“双赢”,但是职业院校合作的热情度更高,而企业是否要参与合作则是不一定的。一些企业存在严重的逐利思想,认为企业为教师提供实习机会,占用了企业的资源,且还要承担教师在实习期间或跟岗实践的安全保障责任,加大了企业的费用支出和工作量。考虑到人力、财力和物力方面的损耗,多数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这些问题也集中出现在产教融合中。

2.缺乏长效管理机制

校企合作模式的实施对于提高职业院校的办学水平具有重要作用,而产教融合更加偏向于职业院校为合作企业提供人才培养服务,职业院校根据企业发展需求,设置相关专业,针对性的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一方面满足企业人才需求,另一方面提高教师专业技能。但是校企合作中一直缺少长效性的管理机制,学校和企业合作缺少政策和法律法规的约束和引导,导致权责不明、利益分配不均,这一问题同样也是存在于产教融合中。政府对产教融合缺少相关政策,合作双方在教育合作方面的投入比例不够明确,当出现违约损失时,又无法依据相关规定进行追责、赔付,有违合作初衷。[4]

3.合作层次不高

无论是校企合作还是产教融合都是为了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满足社会人才的供给需求,但是学校和企业对合作的内容、目的以及合作方式等没有进行深层次的研究,也会出现各种尴尬境地。一些职业院校自身的办学能力不足,一味追求校企合作,但是在课程设置、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面均没有参考企业的人才标准和岗位需求,导致最终的教育教学仍旧没有针对性。[5]而一些地方企业在产教融合的过程中,仅仅单方面的建设实习基地或者是为合作的职业院校捐献各种教学设备,并没有对学校的具体办学情况和教育需求进行调研,影响了最终的资源配置。

(二)产教融合负面现象对职业院校教师培训培养的冲击

1.培训培养目标不清

在产教融合负面现象的影响下,职业院校与企业在教师专业人才培训培养中,无法集中深入研究和探讨职业院校教师当前的专业需求和关注重点,无法对实习或跟岗实践教师进行个性化的指导的提升,无法再有效时间内促进到企业教师的专业成长和理念的更新。在合作的过程中,容易导致职责不分,无法形成比较明确的培训培养目标。

2.培训培养模式单一

在产教融合负面现象的影响下,职业院校疲于求助企业的帮助,在双方的关系中,企业占有较为优先的权利,为节省本企业的成本和减少不必要的麻烦,部分企业都会一直沿用原来的培训模式,哪怕许多知识或者工艺已经被社会所淘汰,还在不断传输给下企业的教师。

3.培训培养管理不善

在产教融合负面现象的影响下,所委托培训培养的企业,容易产生倦怠的现象,一是选派的指导教师不是本企业一流的技术人员,或者对这些选派的指导教师要求不够严格,待遇也无法兑现;二是对下企业的教师疏于监管考核不到位,“放羊式”的引导,导致培训培养管理流于形式,没有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

三、产教融合下完善职业院校教师培训培养模式的思考

(一)健全和完善管理机制

我国在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对于不同类型的专业人才需求较大,尤其是对于职业人才的需求逐年上升,职业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在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教学的过程中,也要不断加强教师人才的培养,增强师资力量。任何一项的培训管理活动都离不开制度的约束和规范,在对职业院校教师实施综合培训的过程中,需要建立起严格的管理机制和考核机制,提高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6]政府有关部门针对职业院校教师培训工作,可以统筹监管,出台行业指导规范、校企合作规范等,主导职业院校教师培训的方向,并有效保障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办学模式的长效、稳定运行,使职业院校教师培训更加具有实效性。健全和完善职业院校教师培训管理制度后,可以对职业院校教师培训的基本模式进行要求,明确培训的方向和主要内容等,并针对教师培训的具体情况,采用课时证明制度、学分计量制度和综合考核制度等,了解职业院校教师的实际学习情况。在对职业院校教师加强专业培训的过程中,需要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机制进行不断的完善,使职业院校教师培养更加具有目标性。[7]“双师型”教师就是增强教师培养的重点和特色,这种高素质的教师不仅具备双职称,还具有双素质。双职称是指教师自己获得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职称。双素质则是教师同时具备理论教学的素质和实践教学的素质。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机制就是在对职业院校教师进行培训时,转变原有的培训模式,从能力结构、素质结构和知识结构等方面对教师进行培训考核,优化培训内容、扩大培训范围,由专业带头人建立骨干名师制度,树立职业院校教师培训目标,满足“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要求。

(二)大力推进实训基地建设和发展

实训基地是产教融合的重要抓手,是实现产教融合渠道和路径。如果没有企业的参与,校企合作无法推进,政府巨额投入的设备得不到后期的更新和维护,校企资源也无法流动。发挥实训基地的功能要做到:一是打好“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的组合拳。企业是注重盈利目标的,在实训基地的建设过程中,政府、学校一定要充分尊重并调动企业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让企业得到应有回报的前提下,发挥企业的作用,让实训基地建设有持久的动力。二是探索点对点、点对线、线面互动的合作模式。探索学校和企业共建、多校联合建设、一个学校和多个企业合作的模式,建设专业的实训基地。三是发挥实训基地示范性效应。要深入挖掘具有较强可复制性的培训培养模式,形成典型性案例在一定范围内推广实施。

(三)充分使用现代信息技术

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不断应用和发展,可以广泛的搜集各种类型的信息资源,为人们的工作和学习提供多种便利。[8]职业院校教师培训模式多种多样,既有线下的讲座模式,也有线上网络课程模式,充分使用互联网信息技术,给职业院校教师发送电子版的培训需求调查表,根据教师需求,针对性地搜集各种网络培训课程信息,在资源的整合和优化中,策划最适宜的网络培训活动。“互联网+”形式的职业院校教师培训更加方便、快捷,也省时省力,但是为了达到更好的培训效果,也可以将线下的培训和线上的培训两相结合,发挥不同的培训效用,使职业院校教师获得更加丰富、专业的培训知识。

(四)完善培训培养模式

当前“职教20条”和《福建省职业教育改革工作方案的通知》的文件精神,是今后全省职业教育工作的重要指引,要不断提升“双师”队伍素质,提高职业院校教师培训培养质量,就必须以当下职业教育改革要求为遵循,深入研究和完善职业院校教师培训培养模式,一是要有长期的培训培养规划。当前,部分职业院校都是迫于本年度的人才队伍建设经费没使用要到期了,经费指标将被财政部门收回,而且在标准化、规范化等学校评估评审中无法通过的情况下,才慌忙启动培训培养工作,这种被动因素也直接导致培训培养模式的“简单粗暴”。应对本校的人才队伍现状进行一个全面的科学的评估,在围绕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名师和名校长等螺旋式攀升的培训培养体系中,做好长期的规划,合理使用经费,着力打造几个重点学科的专业人才队伍;二是要有丰富的培训培养内容。以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为核心,提高职业院校专业教师的行业企业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培训培养中要着重引入每届技能大赛关注的热点问题和核心技术,在强化理念提升的同时,注重实操能力的提高。三是要有灵活的培训培养形式。要充分利用线上线下两种资源,在集中面授的同时,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平台,把专业知识学深学透,着力破解小学科因无法集中面授的难题。四是要有严厉的跟岗实践考核机制。职业院校教师下企业环节中,跟岗实践是必不可少的,也是迅速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有效途径。要在经过校企双方有效磨合沟通前提下,制定跟岗实践考核机制,明确规定考核目标、考核内容、考核标准以及考核结果的运用。企业要把指导教师能否出色完成跟岗实践环节,作为今后能否被企业重用或晋升的重要标准。学校要把下企业教师能否开设专业课作为下企业实践的考核标准,提高跟岗实践环节在下企业实践考核中的占比。

总之,职业院校在扩大招生规模和强化专业教育的过程中,也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这是因为职业院校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其自身的综合素养直接影响到最终的教育效果。产教融合视野下的职业院校教师培训,要求将产业和教学充分结合起来,加大学校科研投入,使职业院校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得到同步提高。新时代背景下职业院校教师培训培养形式较为单一,需要作出积极的改革和创新,针对校企合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一步补充和完善教师培训的内容,另外充分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实现“互联网+”形式的职教培训,全面有效的整合和优化培训资源,提升培训效果。

猜你喜欢

产教职业院校校企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