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双一流”建设推进战略探析

2019-03-27林良泉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10期
关键词:双一流一流学科

林良泉

(福州大学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福建 福州 350108)

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已居世界首位,但规模扩张并不代表质量水平提升,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1]2017年9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其中,一流大学建设高校42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95所,占全国高等学校总数(2017年全国高等学校共计2914所)的4.7%。一流大学建设高校42所中有3所为地方高校,一流学科建设高校95所中有43所为地方高校,[2]共占“双一流”高校总数的33.6%,地方高校在“双一流”建设中已经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2019年教育部公布的全国高校名单中,除了116所为部属高校外,其余2798所为地方高校,占了96%的比重。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如何通过加快学科建设成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文化创新的重要策源地,支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其路径选择是很值得研究的。

一、地方高校“双一流”建设基础

在国家1995年启动的“211工程”建设的共计112所高校中,有27所为地方高校,这些高校经过三个周期的“211工程”建设,办学条件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学科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提升。2012年,在国家“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项目支持下,在尚无教育部直属高校的省份,按“一省一校”原则,重点支持内蒙古大学、广西大学、新疆大学等14所地方高校建设,进一步提升办学水平,更好地服务国家和区域重大发展战略。2017年,郑州大学、云南大学、新疆大学等3所地方高校进入一流大学建设高校行列。

从2016-2018年地方高校“111计划”新建基地立项名单来看,上海大学每年均有1项入选,共有3个创新引智基地入选;北京工业大学、福州大学、四川农业大学、温州医科大学、西北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和浙江师范大学等7所地方高校入选2个;剩余44所地方高校均入选1个创新引智基地。

从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来看,上海中医药大学有3个A+学科,中国美术学院和南京林业大学分别有2个A+学科,云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西北大学、上海体育学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西南石油大学、上海海洋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南京医科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和上海音乐学院等11所地方高校分别有1个A+学科上榜。

从2019年5月内地高校ESI前1‰学科来看,苏州大学有2个学科,福州大学、南京医科大学、沈阳医药大学、首都医科大学等地方高校分别有1个学科进入ESI前1‰。

从QS发布的2020年世界大学排行榜上看,内地高校有42所高校上榜,其中,上海大学、北京工业大学、深圳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为地方高校代表。

二、地方高校“双一流”建设困境

地方高校归属于地方政府,需要贯彻落实地方政府的具体政策,包括编制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科研管理、经费制度等重大改革,虽然国家层面于2017年发布了《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若干意见》,从完善专业设置、改革岗位管理、职称评审、薪酬分配、经费使用管理以及高校内部治理方面提出了相应举措,但地方层面落地难、推进慢,存在选择性落实倾向,地方高校存在不少政策瓶颈。

(一)地方高校“双一流”建设经费较少

尽管雄厚的建设经费并不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必备条件,但是没有充裕的经费支撑,地方高校建设“双一流”很难有明显的成效。《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提出:“纳入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范围的地方高校,所需资金由地方财政统筹安排,中央财政予以引导支持。”[3]地方高校“双一流”建设经费主要是依靠地方政府的投入,不像部属院校既可以获得中央财政的大力支持,又可以获得地方政府的资助。地方高校往往起步迟,地理位置大多偏居一隅,能够获得建设经费支持的途径很少,基本上只能仰仗所属地方政府的财力。

(二)地方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面临巨大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全国高校展开了新一轮的人才争夺战。地方高校编制管理和岗位设定相对滞后,地方高校人员总量动态管理机制还未完善,不能适应当前高等教育综合改革需要。特别是高级职称岗位核定比例不高、数量不足,已经成为地方高校引进急需紧缺人才团队的主要瓶颈。地方高校自身高层次人才总量不多,加上地方人才引进指标限额、地方高校科研平台综合实力不强、科研经费不充裕、人才引进配套措施不完善等原因,对高层次人才吸引力不足,造成地方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困境。

(三)地方高校科研管理体制机制有待完善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等系列政策文件。但是作为地方高校,其采购、财务、审计等地方相关部门既定的管理办法与国家文件精神仍然存在不一致的问题,在仪器采购、经费使用、测试服务等方面仍存在许多限制性条款。特别是科研仪器设备由于采用政府采购,采购过程繁琐且周期很长,往往以最低价中标的科研设备不能很好地满足高校科研项目需要。多部门、多渠道、重复性的监督检查的问题依然存在,很大程度上干扰了高校科研活动,打击了教师潜心从事科学研究的积极性。此外,高校科研人员,收入分配机制也存在不妥之处,如科技创新成果收益税额较高,教师科研劳务收入要求并入工薪所得计算个人所得税,影响了教师科技创新积极性。

(四)地方高校人才培养重视程度不高

地方高校除了追求一流师资队伍、学科平台、科学研究水平迅速提升外,在本科人才培养的建设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部分地方高校领导主要精力投入到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中去,关注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较少。由于绩效工资改革的导向,地方高校教授主要精力投入到课题申报、论文发表的较多,潜心研究教研教改、实践教学的较少。

(五)地方高校国际化办学程度普遍不高

地方高校由于国际知名度不高等原因,其留学生规模偏小,对欧美发达国家学生的吸引力远远不够,多数来自发展中国家,且集中于人文社会学科。本科生、硕士生参与国际交流比例较低,具有海外学习经历的教师比较低。国际学术成果产出能力和在国际学术组织的影响力不高。

总之,地方高校综合改革推进缓慢,往往热衷于做“增量”,对于涉及既得利益重新分配的“存量”改革力度不够,缺乏改革勇气和措施,内部活力和动力难以激发。地方高校现代大学制度还未完善,适应大类招生培养的人才培养机制尚需进一步探索,教师岗位聘任、薪酬分配、考核评价等制度改革有待深入,校企合作等拓宽办学资源、多渠道筹集办学经费的机制尚不健全。地方高校多学科协同创新体系有待完善,往往固守传统的单一学院、单一学科的建设模式,存在“学科藩篱”,尚未构建有效的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机制。

三、地方高校“双一流”建设路径

“双一流”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为提升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而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以迈向世界一流水平为目标的教育重大举措,开启了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的新征程。地方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应科学定位,立足地方,避免同质化倾向,发挥自身传统优势特色,探索地方高校“双一流”建设的新模式。

(一)科学定位,发挥地方高校优势特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创一流,鼓励高校办出特色,在不同学科不同方面争创一流。地方高校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身的优势特色学科,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科建设基础。但地方高校要与国内的部属一流大学进行全面对标,基本上毫无胜算,地方高校很难做到每个学科都全面布局、面面俱到。因此,地方高校应科学定位学校的发展方向,如何发挥自身优势特色学科,争取做到一个学科甚至是一个研究方向上的世界一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先为,有所后为”成为地方高校学科建设工作的指导性原则。地方高校决策层应认真调研分析出自身学校的优势特色,在经费、人力有限的情况下,哪些学科是学校需要继续保持优势甚至更加重点突出的,容易产生高水平的、标志性的成果。如云南大学以民族学学科引领民族研究发展,为世界民族治理和民族问题解决贡献中国智慧。哪些学科是作为支撑核心学科的重要力量,可以考虑适当布局。哪些学科是基本没有希望发展的,可以考虑放弃。地方高校要建立健全学科专业的动态调整机制,切忌急功近利在学科建设上搞短期行为。

(二)汇聚人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引育并举

学科建设一定是综合性的,它不仅是科学研究,也是人才培养,同时又是队伍建设,是非常重要的综合体。没有一流的师资队伍,不可能造就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地方高校应更加重视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建设,通过优化教师评价体系改革,引进与培育并举,下定决心破除“五唯”,让真正有教学科研能力的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形成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把优秀人才留住。首先,要发挥好学科带头人的作用。学科带头人不仅代表某个学科的水平,同时也是该学科的掌舵者和引路人。学科带头人的气度和境界直接影响学科的发展水平。其次,要建设一流的学科团队。学科的竞争就是团队的竞争,建设科学合理、衔接有序的人才团队和梯队,对于学科发展至关重要。第三,打造一流的导师队伍。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遴选一批高水平的导师队伍,提升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责任感和科研实践指导水平。

(三)鼓励创新,提升地方高校科研能力水平

高水平的科研创新是一所一流大学的标志,地方高校要建设“双一流”要做到科研创新上的“顶天立地”。第一,地方高校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国家和地方重大战略需求,开展前瞻性、原创性的科学研究,产生引领性的成果。只有掌握核心技术才能在国际化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地方高校更要积极参与国家和地方的重大科研项目和重要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做到“顶天”。第二,地方高校科研创新要产学研结合。地方高校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和地方经济产学研结合,不仅服务地方需求,而且可以产出更多的标志性成果,为地区产业来做支撑,真正掌握某个产业的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当中的核心问题,做到“立地”。第三,地方高校科研创新要特色发展。地方高校在科研创新中要发挥出自身的特点,切忌盲目跟风、千校一面。进一步发挥好技术突破策源地作用,促进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融通创新,促进人才链、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

(四)深化改革,打造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更是地方高校“双一流”建设的基础任务。首先,要深化本科教育改革。地方高校要强化本科教育的核心地位、基础地位和前沿地位,通过合理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深度、严把毕业出口关等手段,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其次,要推进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提升研究生教育水平。一流的研究生培养水平是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重要标志,特别是博士生是地方高校科技创新的生力军,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抢占科技战略高点的战略资源,集中体现了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实力水平。分类推进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重点建设一批研究生核心课程,提高学位论文质量,举办高水平研究生学术论坛和学科竞赛。第三,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生态链,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全方位全过程深融合的协同育人新机制,推动产教融合、科教结合以及国际合作协同育人,健全培养目标、教师队伍、资源共享、管理协同机制。综合运用校内外资源,积极吸引社会资源和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建设满足实践教学需要的实验实习实训平台。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建设重大需求,通过跨学科、跨院校、产学研联合培养等,培养科技创新和工程技术领域拔尖人才。

(五)扩大开放,构建对外交流与合作新格局

地方高校建设“双一流”就是要积极到世界舞台上去展示、去比拼。对外交流合作无外乎就是“走出去,引进来”。一方面,地方高校要建立师生与境外高校的双向合作与交流机制,让更多教师有机会根据自身专业发展的需要出国进修访学、参与国际化项目研究、扩大国际视野,让更多的本科生、硕士生有机会参加国际交流,将先进的境外教育资源和经验转化为促进地方高校内涵发展的一系列重大改革实践项目。另一方面,地方高校要打造一批留学教育的高水平师资和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吸引境外顶尖人才来校留学。此外,引进境外优质教育资源和先进教育模式,深化境外资源和经验的本土融合创新,构建中外教育合作交流新格局。地方高校面向国家和地方发展战略需求,同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开展高水平合作办学,通过联合建立产学研一体化基地和科技创新高地,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协同发展,以教育发展助力区域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

(六)开拓进取,探索地方高校体制机制改革新模式

地方高校建设“双一流”就是要用好国家和地方有关政策,破除制约高校内涵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为学校打造宽松而有效率的教学、科研政策环境。地方高校要建立健全教育评价体系,树立科学的现代教育评价观,构建综合性、系统性的教育评价体系。坚持品德、能力、业绩导向,建立健全不同岗位教师评价体系,分类分层次分学科设置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修订完善学科、教师、学生和科研等各类考核评价条件和指标,改变简单用排行榜评价学科和用科研论文评价教师的做法。坚持依法治教、依法办学、依法治校,完善办学制度,强化从严治校机制,健全教育管理制度体系。进一步向学院和学科放权,扩大学院和学科资源配置、经费使用、考评管理等自主权。完善现代学校制度,健全决策、执行和监督相互分离、相互制衡的内部治理结构。完善法人治理制度,促进学校依章程办学。健全教职工、学生参与学校决策的体制机制。总之,地方高校要借着落实中央关于教师队伍建设、人才评价机制、科研管理等改革政策的机会,不断健全人才培养、教师评价、科研管理等关键领域环节的体制机制。

四、结语

“双一流”建设既是地方高校建设高水平大学的机遇,又是地方高校必须面对的重重挑战。地方高校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最大的优势和特色,需要走一条充满艰辛而又与众不同的建设之路。地方高校“双一流”建设不仅仅是高校自己的事情,也是国家相关部委、地方政府、社会力量都需要思考的战略。地方高校最终选择的推进战略就非常关键,如何调动社会力量和自身实力共同建设“双一流”,更好地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乃至国家战略贡献应有之力。

猜你喜欢

双一流一流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超学科”来啦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