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制度环境、创业自我效能感与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关系

2019-03-22陈军张韵君侯飞

关键词:制度环境大学生

陈军 张韵君 侯飞

摘要:基于社会认知理论,探讨制度环境对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影响以及创业自我效能感对上述影响效果的调节效应。通过选取经济较发达地区长三角、珠三角8所高校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东北、西北地区8所高校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采用层次回归模型对假设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制度环境对大学生创业意向具有正向影响,创业自我效能感在制度环境和大学生创业意向之间起正向调节作用。基于实证分析结果,向高校和地方政府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制度环境;创业自我效能感;大学生;创业意向

中图分类号: C93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2-0539(2019)01-0095-08

一、引言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提出,有关创业意向和创业行为的研究一度成为创业领域研究的热点。创业是创业者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并发挥主观能动性以抓住商机的有意计划的行为[1]。Bagazzi等[2]指出,意向是行为的前提,是预测行为得以开展的最佳指标。因此,研究创业意向、分析创业意向的影响因素和形成机理是探讨创业行为的重要步骤[3]。大学生作为即将面临创业决策的群体,往往被作为创业意向和创业行为的研究对象[4]。

通过梳理现有的国内外创业意向影响因素的文献,我们发现早期有关创业意向影响因素较多关注创业者个人特质如性别、年龄、教育背景及其性格特征等,后来的创业意向影响因素突破了创业者个人特质的局限性,将创业机会和创业者的社会网络纳入创业意向的影响因素范畴[5]。创业活动不仅嵌入社会网络中,还嵌入更广泛的社会环境中,因此,近年来有学者将社会环境引入创业意向影响因素研究范围,但是对哪些社会环境因素是创业意向最直接的影响因素,现有研究并没有提出明确而一致的框架,对外部环境的作用机理的探讨也存在不足。在创业活动的外部环境中,制度环境近年来日益受到关注,它提供了一种更加微妙的方法来评估和理解外部环境对创业活动的作用[6]。制度理论强调制度环境对组织决策和组织行为的影响。Scott将制度环境分为管制制度环境、规范制度环境和认知制度环境三个维度[7],这三个维度分别从强制性、社会共识和社会认同等方面影响创业活动。相比其他理论,制度理论对中国大学生创业意向的解释更具合理性。首先,不同于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所具有的制度环境,中国作为转型中的经济国家,核心资源往往掌握在政府手中,政策法规的倾斜对创业资源的获得将产生重要影响。而大学生作为缺乏社会经验和创业资源的个体,对政策的依赖性往往强于其他个体。其次,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精英教育阶段,“学而优则仕”是社会对大学生的普遍看法和期望,自主创业并不符合社会对大学生的职业认同,也不被大学生自身所普遍接受。而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中国大学扩招速度的加快,大学教育从精英教育向普及教育过渡,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开始逐步凸显,“以创业带动就业”开始成为政府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因此政府逐步制定了支持和鼓励大学生创业的各种政策措施。同时,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融入国际社会的脚步加快,创业活动也逐渐得到社会的认同。大学生创业活动在2008年后逐渐兴起,主要得益于政策环境的改善。因此,探讨制度环境对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影响可以为政府制定合理的创业政策提供指导。

此外,社会认知理论认为,外部环境对行为产生作用的过程会受到自我认知特征的影响[8]。在创业情境中,创业自我效能感作为个体基于对自身创业行为能力的判断和评估并由此形成的对自身能力的信心或信念[8],正是这种认知特征的重要表现。已有研究证实了创业自我效能感对创业意向具有正向影响作用。然而,本文不是探讨创业自我效能感对创业意向的直接作用,而是探讨创业自我效能感在制度环境与创业意向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

个体创业自我效能感越强,对自身的创业能力越自信,越能够积极识别和利用外界环境中的资源和支持,对创业成功的预期越良好;反之,即使外部环境提供了良好的创业机会,行为人也会由于对自身能力的不自信而持谨慎或保守态度。因此,创业自我效能在创业环境影响创业意向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本研究基于制度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探讨制度环境对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影响,并研究创业自我效能感在其中的调节作用。

二、理论基础和研究假设

(一)社会认知理论

Bandura[8]的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人的认知、环境与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一个辩证的统一体系。一方面,外部环境通过为个体提供资源和信息,直接影响个体的行为;另一方面,外部环境对个体行為过程的影响,又受到个体自身认知特征的调节[9]。自我效能作为自身认知特征的重要表现,会加强或减弱“环境—行为”之间的作用强度。因此,在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形成过程中,制度环境和创业自我效能具有重要作用。制度环境通过作用于个体对资源和支持获得难易程度的判断影响创业意向。

(二)制度环境

创业活动离不开特定的制度环境,作为外在影响因素,制度环境能够促进或约束创业意向乃至创业活动的开展。North认为,一个好的制度环境包含对私有产权的保护和合同执行两个方面[10]。Baumol指出,合理的制度环境能激励创业者致力于生产性创业活动,而不合理的制度环境则会驱使创业者投身于非生产性创业活动[11]。对于不同制度环境下创业活动的差异,Scott提出了制度环境的管制性、规范性和认知性三个维度[7]。在此基础上,Kosotva提出了基于国家层面的制度环境三因素模型,较好地解释不同国家在创业制度环境上的差异[12]。基于以上分析,我们采用管制性、规范性和认知性三维度来对创业制度环境进行衡量。

(三) 假设提出

1.制度环境与创业意向

管制制度是指促进或约束特定行为的法律法规和政府政策。就大学生创业活动来说,管制制度环境涉及两方面内容:一是国家和地方政府对大学生创业活动的政策与资金支持,包括:(1)鼓励大学生进行创业的相关制度,如学籍管理制度、毕业就业制度、档案管理制度、户籍管理制度等;(2)降低大学生创业成本的有关政策,如税收优惠、费用减免、贷款担保、贷款贴息扶持、申请审批程序简化、大学生创业基地和创业场所的扶持等;(3)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有关政策,如创业培训、创业信息服务、创业指导服务等,这是管制制度的静态方面。二是这些法律法规和政策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这属于管制制度的动态方面。大学生作为缺少社会阅历和社会经验的群体,政府的政策导向和宣传对其思维意识具有很强的引导作用。如果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了大量鼓励和促进大学生创业的持续、稳定的政策,一方面降低了大学生创业活动的难度和障碍,另一方面鼓励了那些本身具有创业倾向的人先行尝试,而这些先行者的成功尝试又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和引领作用,从而促进了其他大学生创业意识的觉醒或增强进而参与创业活动。根据创业事件理论(Entrepreneurial Event Theory),创业意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对创业活动的向往程度、现实可行性和行动倾向[13]。因此,大学生所在地区的管制制度发展水平越高,越能够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向。

认知制度是指人们用来解释特定现象的广泛共享的社会知识和认知类型。就创业来说,认知制度环境体现了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关于怎样寻找创业机会、选择合作伙伴、获取创业资金以及开展创业活动等各种知识和技能的丰富程度及可获取的难易程度。大学生作为未踏入或刚踏入社会的群体,社会阅历少,社会知识和技能比较缺乏,其在大学里学到的创业知识和技能与实际创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相比,还远远不足。如果社会环境中关于创业的知识和技能比较缺乏,并且难以获得,则大学生们会由于对创业知识和技能的缺乏而难以开展创业活动,对创业成功也缺少信心,进而妨碍其创业愿意的形成。相反,如果大学生所在地区社会环境中存在大量有关创业的知识和信息,并且易于获取,则潜在创业者可以通过学习获取这些知识和技能,增强其创业实现可行性的预测,从而有助于激发其创业意向。因此,认知制度发展水平越高,越能够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向。

规范制度是指特定地区人们所普遍认可的价值观、信念、对事物的看法及行为准则等。就大学生创业来说,规范制度环境反映了社会、大学和家庭对大学生的职业定位、未来期望以及人们对创业者和创业行为的态度和看法。如果社会上普遍不认可大学生创业,将大学生创业与找不到工作等同起来,社会对创业者或企业家也缺乏足够的尊重与保护,把创业致富的人等同于“暴发户”等,显然会阻碍大学生创业意愿的产生;相反,如果社会上大家普遍理解甚至赞赏大学生创业,将创业同勇于创新、敢冒风险、创造财富、成就自我等联系起来,对成功的创业者和企业家充满尊重和羡慕,并将其视为社会的精英与榜样,则无疑会增强大学生的创业意向。因此,规范制度发展水平越高,越能够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向。综上,我们提出如下假设:

a.制度环境对大学生的创业意向有正向影响。

b.管制制度对大学生的创业意向有正向影响。

c.认知制度对大学生的创业意向有正向影响。

d.规范制度对大学生的创业意向有正向影响。

2.创业自我效能感的调节作用

根据社会认知理论,个体的创业行为受到创业自我效能和制度环境交互作用的影响。对处于特定环境下的个体,创业自我效能作为内在因素决定了其面对外在环境所采取的心理反应活动,这些心理活动进一步作用于思维过程,从而影响创业环境对个体创业意向的作用程度。具有高创业自我效能感的大学生会积极主动搜寻有利于其创业的各种法律法规和政府政策。当他们发现政府颁布了大量鼓励和促进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后,他们对通过成功创业实现自己理想的信心就会变得更强,进而增强其创业意向。而对于低创业自我效能感的大学生来说,即使政府出台了大量促进大学生创业的各种有利政策,他们也不会主动去搜寻这些信息;他们总是将创业的风险看得太高,过于低估自己的能力,对创业成功缺乏信心,从而减弱其创业意向。

其次,创业自我效能感也调节制度环境的认知维度与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关系。当环境中存在大量的有关创业活动的知识和技能,并且通过各种形式予以传播时,如创业培训机构的培训、政府的免费讲座、大量的图书资料等,具有高创业自我效能感的大学生会积极主动去学习这些知识和技能以增强自己的创业能力。随着创业知识和能力的增强,他们对未来成功创业的信心更强,更能激发其强烈的创业意向。反之,即使环境中存在大量的有关创业的知识和信息,具有低创业自我效能感的大学生也不会积极主动去学习以弥补创业知识和技能的不足。而有关创业知识和技能的匮乏使他们对创业中存在的不确定性过于担心,对创业成功更加没有信心,因而减弱了其创业意向。

最后,创业自我效能感也调节制度环境的规范维度与大学生创业意向之间的关系。当人们对创业活动普遍持认可和赞许的态度,对成功的创业者和企业家充满尊敬和敬仰,对大学生创业不再抱以怀疑和否定的态度,而是理解和支持(包括家庭的支持),整个社会形成了良好的创业氛围和创业文化,则成功创业的人就会更多。具有高自我效能感的大学生不仅会积极主动去学习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而且会从这些成功创业者中寻找更多的创业榜样,从榜样中学习更多的知识,吸收更多的能量,进而更加激发他们的创业意向。而具有低创业自我效能感的人,即使身處良好的创业文化和氛围中,也不会主动去寻找创业榜样,认为别人的成功创业难以复制,对创业活动仍然持谨慎态度。综上,我们提出如下假设:

e.创业自我效能感在制度环境与大学生创业意向之间起正向调节作用。

f.创业自我效能感在管制制度与大学生创业意向之间起正向调节作用。

g.创业自我效能感在认知制度与大学生创业意向之间起正向调节作用。

h.创业自我效能感在规范制度与大学生创业意向之间起正向调节作用。

三、研究方法

(一)研究样本与数据收集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数据收集,数据收集时间为2016年10月至2017年1月。由于我国幅员辽阔,高校众多,各地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而导致制度环境存在较大的差异,这恰恰为本研究提供了较好的样本条件。一般认为,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制度环境也相对较好,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制度环境相对较弱,因此笔者特意选择经济较发达地区的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8所高校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东北、西北地区的8所高校,即共16所高校进行问卷调查。由于笔者长期从事实践教学(包括创新创业)管理工作,利用日常的学术研讨和学习交流的机会结识了全国各地许多高校的同行,并建有QQ群作为日常沟通交流的平台,因此,本次问卷调查得到各高校创新创业指导老师的大力支持,进行得比较顺利。笔者共发放调查问卷1800份,回收问卷1659份,有效回收问卷1488份,有效回收率为89.69%,样本的基本信息见表1。

(二)变量测量

本文需测量的变量有创业自我效能感、管制制度环境、规范制度环境、认知制度环境和创业意向,其中创业自我效能感主要借鉴Linan (2009)[14]等学者的研究成果;管制制度环境、规范制度环境、认知制度环境主要参考Gem (2009)[15]、Busenitz(2000)[16]等的研究成果,同时结合本研究的特点进行改编;创业意向采用Chen(1998)[17]等学者的研究成果。在正式调研前,发放了80份问卷进行预调研,并依据预调研结果对原始调查问卷的某些量表进行了修正。变量测量采用5点Likert量表,其中“1”表示“非常不同意”,“5”表示“非常同意”。具体见表2。

在控制變量方面,参考以往的研究成果,将性别、父母职业、年级、是否受过创业培训作为控制变量。

(三)变量结构效度和信度检验

首先采用SPSS 20.0对创业自我效能感、管制制度环境、规范制度环境、认知制度环境和创业意向等5个变量进行信度检验,各变量的Cronbachs alpha(以0.7为临界值)值分别为0.817、0.796、0.826、0.903和0.776,均大于0.7,因此,信度可以接受。然后利用因子分析检验各变量的结构效度(以0.5为临界值),具体结果见表3,这说明问卷的结构效度符合要求。

从模型1可以看出,控制变量——性别(β11= 0.180,p<0.05)、地区(β12= 0.178,p<0.05)、父母是否经商(β15= 0.351,p<0.01)对大学生创业意向有显著的影响,而专业和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影响不显著。从模型3可以看出,管制制度环境对大学生创业意向有显著的正向影响(β36= 0.281,p<0.01),假设b得到验证;规范制度环境对大学生创业意向有显著的正向影响(β37= 0.206,p<0.01),假设c得到验证;认知制度环境对大学生创业意向有显著的正向影响(β38= 0.286,p<0.01),假设d得到验证。从模型4可以看出,创业自我效能感与管制制度环境的交互项(β410=0.285,p<0.01)、创业自我效能感和规范制度环境的交互项(β211= 0.188,p<0.01)以及创业自我效能感和认知制度环境的交互项(β212= 0.186,p<0.01)对大学生创业意向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假设f、g和假设h得到验证。

四、数据分析和结果

(一)相关分析

各变量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见表4。

(二)回归分析

本文需要考虑控制变量(性别、年级、专业、创业教育、父母是否经商)、自变量(管制制度环境、规范制度环境、认知制度环境)和调节变量(创业自我效能感)对因变量(创业意向)的影响,因此采用层次回归分析法对研究假设进行验证。模型1将性别、年级、专业、创业教育和父母是否经商等控制变量带入回归模型,考察它们对企业意向的影响;模型2将自变量影响因素(管制制度环境、规范制度环境、认知制度环境)带入回归模型;模型3在模型2的基础上加入创业自我效能感;模型4在模型3的基础上加入创业自我效能感×管制制度环境、创业自我效能感×规范制度环境、创业自我效能感×认知制度环境(见表5)。

五、结论与建议

本文分析了制度环境、创业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影响,并通过问卷调查,运用层次回归分析法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

(1)制度环境对大学生创业意向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在控制了可能影响大学生创业意向的个人因素如性别、地区、专业、创业教育以及父母是否经商等条件后,研究表明,制度环境的三个维度都正向影响大学生的创业意向,即大学生所面临的制度环境越规范与完善,就越能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向。

(2)制度环境对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影响会因个体创业自我效能感的不同而变化。研究表明,创业自我效能感正向影响制度环境和大学生创业意向之间的关系。即当大学生的创业自我效能感较高时,制度环境对其创业意向的正向影响更大;反之,当大学生的创业自我效能感较低时,制度环境对其创业意向形成影响则较小。而这恰好印证了社会认知理论,即个体的自我效能会加强或减弱环境与行为之间的作用强度。

因此,为了促进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形成,首先应该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自我效能感,这就需要高校加强创业教育和培训,多开设跨专业的课程,创造条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企业实践与实习,进一步加大创新创业训练力度,加强大学生能力和自信心的培养;其次,政府包括高校应该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制定促进大学生创业的各种优惠和鼓励政策,简化创业审批程序、提供必要的创业扶持资金,加强创业政策的宣传力度,提高大学生对创业环境的认知,在全社会塑造尊重创业、提倡创业的氛围。

参考文献:

[1]Krueger N. F., Reilly M. D., Carsrud A. L. Competing Models of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0,15(5):411-432.

[2]Bagozzi R., Baumgartner H., Yi Y. An Investigationinto the Role of Intentions as Mediators of the Attitude-behavior Relationship[J].Journal of Economic Psychology,1989,10(1):35-62.

[3]Kolvereid L., Isaksen E. New Business Start-up and Subsequent Entry into Self-employment[J]. Journal of BusinessVenturing,2006,21(6):866-885.

[4]Fitzsimmons J. R., Douglas E. J. Interaction between Feasibility and Desirability in the Formation of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11,26(4):431-440.

[5]胡玲玉,吳剑琳,古继宝.创业环境和创业自我效能感对个体创业意向的影响[J].管理学报,2010,11(10):1484-1490.

[6]黄胜,周劲波.制度环境对国际创业绩效的影响研究[J].科研管理,2013(1):87-94.

[7]Scott W. R.Organizations: 1Rational,Natural and Open Systems[M].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1987.

[8]Albert Bandera. 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M].Detroit:Prentice Hall,1986.

[9]Carolise, APARITO D M P. Social Capital,Cognition,and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ies: A Theoretical Framework[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2006,30(1):41-56.

[10]North D.Understanding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Change[M].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0.

[11]Baumol W.The Free-Market Innovation Machine:Analyzing the Growth Miracle of Capitalism[M].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5.

[12]Kostova T.Country institutional profile: Concept and measurement[J].Academy of managenment,Best Paper Proceedings,1997,(1):180 -189.

[13]田楹,胡蓓.产业集群集聚效应与创业意向关系的实证研究[J].管理学报,2014(7):1029-1036.

[14]Linf, Chen Y. W. Development and Cross Cultural Application of a Specific Instrument to Measure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2009,33(3):593-617.

[15]Gem Z. J., CS Z. J., Szerb L.The GlobalEntrepreneurship Index[R].Boston:Now Publishers Inc,2009.

[16]Busenitz L.W.,Gomez C.,Spencer J.W.Country institutional profiles:Unlocking entrepreneurial phenomena[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al,2000,43(5):994-1003.

[17]Chen C. C., Greene P. G., Crick A. Does Entrepreneurial Self-Efficacy Distinguish Entrepreneurs from Managers?[J].Joural of Business Venturing,1998,13(4):295-316.

猜你喜欢

制度环境大学生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校环境的优化
并购对企业经营业绩的影响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并购对企业经营业绩的影响
国家制度环境与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研究
外部制度环境对于绿色物流发展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