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抄写员巴图比》伏应认知转喻思维研究

2019-03-22苗春野王智音

关键词:伏笔源域高层

苗春野,王智音

(内蒙古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呼和浩特, 010051)

《抄写员巴图比—华尔街的一个故事》(Bartleby,TheScrivener—AStoryofWallStreet,以下简称《巴图比》)是19世纪美国文学大师赫尔曼·麦尔维尔的经典短篇小说。小说中的主人公巴图比在雇主老律师眼中是一名行为古怪、性情异常的法律抄写员。他拒绝工作,拒绝离开,甚至拒绝进食。自始至终,他面对所有的责备、规劝、指责、威逼,总是重复着相同的话:“我不愿意”。《巴图比》自1853年问世以来,吸引了众多西方学者的关注,研究成果颇为丰硕。20世纪90年代,美国评论家一直呼吁重新定位十九世纪中期的美国文学,尤其是政治和历史中的浪漫主义,由此研究者们掀起了重新演绎《巴图比》的热潮。纵览国外的相关研究,其成果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角度:作品的传记性、创作背景、反映出的意识形态以及叙事特点。RJ Zlogar解读了该作品的传记性,指出人物巴图比反映了麦尔维尔不愿迎合主流商业小说的创作意旨[1];Barbara Foley结合小说创作和出版的时代,对当时的历史事件和政治制度进行背景剖析[2];NC. Reed从意识形态角度入手,认为《巴图比》是对资本主义的组织和运作及资本主义流通的复杂冥想,其中巴特比的“奇怪”表现使读者能够重新考虑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商品分析[3];Sheila Post-Lauria从叙事学角度考察作品的叙事声音、叙事结构、人物塑造和主题表现,反映麦尔维尔在《巴图比》中的写作形式、创作风格及其对美国内战前文化的书写兴趣[4]。

国内学者开始关注该作品的时间远远晚于国外学者,研究成果也相对较少。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墙”的意象、“异化”的人、主体抗争和社会批评。“墙”作为美国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意象,左金梅、吴欣欣认为其象征着人与人之间沟通的阻隔和人懈于思考、远离真理的天性[5];郭招兰从异化角度剖析了该作品中人自我的物化、异化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异化,并指出幕后元凶就是美国金钱至上、扭曲人性的资本主义工业[6];马红旗、吴艳虹从历史事件的安排方法着手,分析了老律师的伪善及其反思,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剥夺人性的本质以及巴图比抗争的意义[7];社会学家齐泽克从政治角度出发,看重巴图比“以退为进”式的“拒绝”,他认为这种方式避免了直接对抗政治的形式,预示着解决问题的新希望[8]。

《巴图比》中情节伏应的层层设置,使故事发展进入迷雾重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艺术境界。读者之所以能够领悟叙事中伏应的意义关联,是因为伏笔和应笔在概念激活中产生的转喻思维。但目前尚未有学者从认知转喻思维角度研究麦尔维尔的这一经典力作。本文拟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巴图比》中的伏应关系加以梳理、分类,并分析和解释伏应概念激活的认知过程。

一、转喻与高层转喻

(一)转喻

长久以来,人们将转喻看作一种修辞方式,是词与词之间的替代过程。现代语言学研究表明,转喻除了是词语和概念之间的转换过程以外,它还涵盖了事物与事物之间的概念关系。在语言学的认知研究发展初期,Lakoff和Johnson在隐喻研究的合著中,对转喻只是顺带一提[9]。Lakoff仅仅认同了转喻的认知机制,未对转喻的范式做出全盘剖析,转喻的研究价值显然未得到充分发掘。20世纪90年代以后,情况得到改善,大量有影响的专著和论文集陆续出版。目前,转喻被视为两个关联的认知域之间的思维映射,即以一个认知域(源域)的概念映射另一个认知域(目的域)。源域的概念、形式一般容易辨认,可直接获取,用它去理解概念或现实不易辨认、不可直接获取的目的域[10]。

(二)高层转喻

Lakoff于1987年提出了理想化认知模型(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简写为ICM)这一概念。他认为:(1)人类借助许多个不同的ICM构建整体的知识结构;(2)某些情况下,ICM或许不能反映现实,因为它在很大程度上简化了现实情况;(3)ICM不但包含某一特定范畴的全部知识,而且涵盖该范畴所处的文化和社会背景[11]。高层转喻是指借助类属理想化认知模型在认知域之间进行映射的转喻,包括高层命题转喻和高层情景转喻[12]。陈香兰在此分类的基础上,发现了转喻对篇章的特殊意义,从而将高层篇章转喻增加到高层转喻涵盖的范围中[13]。这进一步扩展了高层转喻的考察范畴,涉及到高层转喻在词汇、句子、篇章等不同方面的体现,具有指导意义。 陈香兰认为语境必然会对作为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喻产生影响[14] 35-36。这种思维方式的中心思想是话语意义的获取依赖于语境。另外,认知背景在某些实际情况中有时也能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情景语境和认知背景有时都可能影响转喻的实际操作。高层转喻映射往往涵盖多个概念域,我们称之为多域操作。多域操作主要可以分成三种类型:多个源域激活同一个目的域;一个源域对应多个目的域;多步转喻,也就是转喻操作至少需要两步完成。多域操作普遍存在于高层转喻中。《巴图比》的情节认知主要涉及到了前两类多域操作类型,下文进行详细分析。

二、伏应的基本概念及认知激活操作

(一)伏应的基本概念及其作用、表现形式与分类

伏应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常见的表达方式。“伏”即伏笔,是前文为后文的情节发展埋伏的线索。“应”即应笔,是对前文伏笔的顾及和呼应。伏应即前后照应,是指语篇的情节发展在不同位置上的互相关照和呼应[14] 148。伏应有三个特点:第一,有伏必有应;第二,间接性和隐蔽性;第三,轻描淡写。伏应的作用也有三点:第一,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增强语篇的衔接性和连贯性;第二,使情节发展有理有据,前有伏线,后有回应;第三,让读者有一种恍然大悟、茅塞顿开的快感。伏笔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有倒叙、景物描写、事件描写、物品描写或人物的言行、对话,等等。伏应主要有四种分类:一伏一应、一伏多应、多伏一应和多线伏应[14]149。

(二)伏应的认知激活操作

概念激活是认知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从认知角度来看,意义经概念之间的互相作用而获得,不同现象的相互作用方式存在差异。陈香兰认为,在非邻句的情节连接理解中,存在转喻思维基础[14]149-150。在伏应激活中存在两种可能,一种是伏笔或应笔存在转喻思维,另一种是伏笔和应笔两者都存在转喻思维。她区分了两类伏应激活类型:同指伏应和因果伏应。前者指的是用相同或很突显的某个相似的表达反复出现与上文出现的伏笔相呼应,后者指的是伏笔和应笔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如,

例1 a. I can see that figure now—pallidly neat, pitiably respectable, incurably forlorn! It was Bartleby[15]1.(直到今天,我对他当时的样子仍记忆犹新:穿戴整齐但面色苍白,外表体面又使人怜悯,神情是那样地凄凉孤独! 他就是巴图比[注]该论文引用的作品原文对应的汉语译文均出自笔者所译。。)(伏笔)

b. The report was this:that Bartleby had been a subordinate clerk in the Dead Letter Office at Washington, from which he had been suddenly removed by a change in the administration[15]49.(这份报告写的是:巴图比曾是华盛顿死信事务所的一名小职员,后忽因管理上的变动遭到辞退。)(应笔)

例1a中,作者对于巴图比初到事务所时的外貌和神态描写引人注目。他看上去既“穿戴整齐”“外表体面”又“面色苍白”“使人怜悯”。小说开篇,作者巧妙地设置悬念,埋下伏笔,吸引读者积极猜测可能造成巴图比看上去“那样的凄凉孤独”的原因。b中,作者讲述了巴图比原是华盛顿一家死信事务所的小职员,分拣并焚烧死信的工作使他目睹了生活中希望的幻灭和重演的绝望,这使他的精神极度压抑。巴图比出现在事务所时的样子,显然反映出这番遭遇导致他的精神世界出现了严重的问题。这段经历的叙述与前面的伏笔相呼应,成为应笔。读者读到应笔前,无法体会两者间的伏应关系;读到应笔时,才领悟到伏笔的存在,进而意识到表面看似毫无关联的两件事之间的因果联系。存在因果联系的“伏应”发生概念激活的瞬间,就产生了转喻思维,如图1所示:

图1 因果伏应激活模式

三、《巴图比》中主要的伏应类型与高层转喻思维

《巴图比》的情节伏应关系主要表现为一伏一应、一伏多应、多伏一应,下文分别对此作详细阐释。

(一)一伏一应与高层转喻思维

例2 a. though I belong to a profession proverbially energetic and nervous, even to turbulence, at times, yet nothing of that sort have I ever suffered to invade mypeace…All who know me, consider me an eminently safe man[15]2. (虽然我所做的工作既生动又焦急,偶尔甚至摇摆不稳,但是我从未因为这些扰乱自己的安宁……所有知道我的人都觉得我是一个非常靠谱的人。) (伏笔)

b.Now, valuing his morning services as I did, and resolved not to lose them—yet, at the same time, made uncomfortable by his inflamed ways after twelve o’clock—and being a man ofpeace, unwilling by my admonitions to call forth unseemly retorts from him...[15]5(我非常重视他在上午做的工作, 也决心保留着它们, 但与此同时又被他晌午过后的激动行为惹得不舒服,而且我这个人图安宁, 不愿意因为我的规劝而激起他不得体地反驳……) (应笔)

词语“peace”共在小说中出现过两次。第一次是拥有丰富的从业经验的老律师处理工作稳妥可靠,从未因为节奏快、压力大的工作失去内心的“安宁”;第二次是员工“火鸡”每到下午就不受控制地性情大变,工作能力严重降低。老律师担心对其进行劝说会招致对方轻率粗鲁的反驳,为图“安宁”,他委婉地建议“火鸡”放弃下午的工作。老律师自诩遵从基督教信奉的真理,行事以品德良知为标尺。字面上,小说开篇,老律师在介绍事务所的职员“火鸡”时,语气中透露着上帝般的温和和怜悯,用博爱的目光关怀着他的员工,包容他的缺陷,帮衬他,保障他衣食无忧。然而,当“peace”第二次出现时,老律师主动提议表现反常的“火鸡”下午休息的行为背后另有他意。他的真实意图是由“peace”转喻而来的。老律师处处维护资产阶级的商业运作法则,用物质量化生活成为他做出任何决定的出发点。金钱至上的老律师无法忍受神经质的“火鸡”在下午给自己造成的经济损失,于是便冷漠地吩咐员工下午离开事务所。因此,在这一伏应发生意义关联的过程中,应笔内部存在转喻思维,转喻映射涉及到了两个认知域:一个源域和一个目的域。应笔中“安宁”对应的源域是“温文尔雅、息事宁人的老律师”,其指向的目的域是“伪善冷漠、唯利是图的资本家”。转喻思维使读者从源域过渡到对目的域的理解,从而领会麦尔维尔字里行间的言外之意,揭开老律师以同情心、慈悲心织就的道德外衣, 披露在其下的功利主义的行为标准。其中,伏应的概念激活如下图:

图2 一伏一应的高层转喻思维

(二)一伏多应与高层转喻思维

例3 a.But I waive the biographies of all other scriveners, for a few passages in the life of Bartleby,who was a scrivener, the strangest I ever saw, or heard of[15]1.(但是我且不为其他抄写员作传,却来讲述几段巴图比的生平事迹,他是我所见所闻中最奇怪的抄写员。) (伏笔)

b.I should have been quite delighted with his application, had he been cheerfully industrious.But he wrote on silently, palely, mechanically[15]1.(如果他心情愉悦地勤奋抄写,我应该会为他的敬业感到开心。但是他却总是默默地、苍白地、机械地写呀写。) (应笔一)

c.“What do you mean? Are you moon-struck? I want you to help me compare this sheet here—take it,” and I thrust it towards him.“I would prefer not to,”he said.I looked at him steadfastly.His face was leanly composed; his gray eye dimly calm. Not a wrinkle of agitation rippled him[15]11. (“你什么意思?你难道疯了吗?我要你帮忙校对这张纸,拿着,”我把那张纸扔向了他。“我不愿意,”他说。我直直地盯着他。他的脸很瘦削;他灰色的眼睛黯淡平静。在他身上看不到一丝不安和焦虑。) (应笔二)

d.“Will you, or will you not, quit me?” I now demanded in a sudden passion, advancing close to him.“I would prefer no t to quit you,”he replied, gently emphasizing the not[15]12. (“你到底离不离开我?”我勃然大怒地命令道,并靠近他。“我不愿意,”他答道,温和地强调了不。) (应笔三)

例3a中,老律师开篇点题,提到巴图比“他是我所见所闻中最奇怪的抄写员”,为接下来的叙事埋下了伏笔,多次突显了巴图比与他周围的环境和人的格格不入。b中,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刚入职事务所时巴图比令人不可思议的勤奋程度。然而,“默默地”“灰溜溜地”“机械地”体现出他就像生产线上任意一台正常运转的机器,机械地生产着计划数量的产品,抄写工作并没有给予他幸福感、满足感和成就感。c中,在巴图比入职不久,便开始拒绝接手任何工作,每次都以“我不愿意”回应老律师。“我不愿意”体现出巴图比对刻板枯燥的办公室文书生活的消极抗议。d中,为了捍卫自己的商界声誉,老律师歇斯底里地质问拒绝为事务所服务的巴图比继续留下的权利。

麦尔维尔在小说开头预先设下伏笔——巴图比是“最奇怪的抄写员”,旨在引起读者的注意,使之留心下文出现的与之照应的情节,领会伏应整体激活过程中产生的转喻思维。这一转喻映射涉及到了四个认知域,包括三个源域和一个目的域。其中,例3 的b、c、d分别对应着三个源域,它们依次是“机械抄写的巴图比”“拒绝工作的巴图比”与“拒绝离开的巴图比”。三个源域共同指向唯一的目的域“勇于抗争的巴图比”。该操作的结果是揭露了一个物欲横流的现象世界和金钱至上的物质世界,讽刺了其对人的精神世界和理性世界的异化、碾压和吞噬。在这里,作品的主题得以凸显:抄写员巴图比表现出的种种沉默、古怪或者疯狂的举动实则是对社会假定原则的挑战和颠覆。其中,伏应的概念激活如下图:

图3 一伏多应的高层转喻思维

(三)多伏一应与高层转喻思维

例4 a. “I prefer not to dine to-day,” said Bartleby, turning away. “It would disagree with me;I am unused to dinners.”[15]47(“我今天不想吃饭”,巴图比说完,转过身去。“这会让我不舒服;我不习惯吃饭。”) (伏笔一)

b. “His dinner is ready.Won’t he dine to-day, either?Or does he live without dining?”[15]48(“饭准备好了。他今天还是不准备吃饭吗?还是说他不吃饭也能活下去?”)(伏笔二)

c.Strangely huddled at the base of the wall, his knees drawn up, and lying on his side, his head touching the cold stones, I sawthe wasted Bartleby.But nothing stirred. I paused; then went close up to him; stooped over, and saw that his dim eyes were open; otherwise he seemed profoundly sleeping[15]47.(我看见瘦骨嶙峋的巴图比奇怪地蜷缩在墙角,膝盖并拢,身体侧躺,头靠在冷冰冰的石头上。但是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我停顿了一下;然后走近他;弯下腰,看到他睁着黯淡的眼睛;或者说他看起来像是熟睡了。) (伏笔三)

d.There would seem little need for proceeding further in this history. Imagination will readily supply the meager recital of poorBartleby’s interment[15]48.(至于他的人生,好像没有接着讲述下去的必要。很容易想象可怜的巴图比的葬礼有多么简陋。(应笔)

例4a、b、c叙述了老律师先后两次探望被警察当成流浪汉投进监狱的巴图比。例4a,监狱里的送餐员为巴图比送来晚餐,意外地遭到了他的拒绝。例4b,“Won’t he dine to-day, either?”(“他今天还不吃饭吗?”)间接提醒读者:巴图比令人匪夷所思地连续多日拒绝进食。例4c,巴图比绝食多日致使自己骨瘦形销,颓靡不振。例4d,老律师虽然没有明确交代导致巴图比死亡的原因,然而读者们不难通过联想例4a、b、c的描述,产生顿悟,猜测巴图比死于绝食多日。此时,读者也会明白例4a、b、c皆是作者设伏,例4d则是与前三处伏笔对应的应笔。伏应整体构成因果关联的多伏一应关系,其中伏笔表现为原因,应笔表现为结果。应笔中的转喻思维通过伏应整体激活而突显,转喻思维使伏应的效果得以表达。

例4d之所以使读者不由自主地产生联想和顿悟,是由于读者已把多个伏笔的信息当作一般信息储存在大脑中。它们间接烘托了作品的主题:生活在去人性化社会中的巴图比,饱尝冷漠、疏离、剥削、压抑,不愿意继续屈从迁就人与人相异化的关系及人被物化成为机器的事实。在这个例子中,一般信息帮助读者理清三个源域指向一个目的域的转喻映射关系。其中,三处伏笔对应多域操作中的三个源域:“巴图比开始绝食”“巴图比继续绝食”“巴图比日渐消瘦”指向唯一的目的域“巴图比绝食而死”。伏笔内部存在的转喻思维使伏应的意义得以完整实现,伏应的概念激活过程如图4所示:

图4 多伏一应的高层转喻思维

四、结语

本文对《巴图比》中的伏应现象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类探索,发现该小说的伏应关系主要表现为一伏一应、一伏多应、多伏一应。这样的分类帮助读者理解作为一种篇章修辞手段的伏应在具体文本中的实质、工作原理及其作用。本文还运用认知转喻理论研究了伏应激活的认知机制。“伏”与“应”整体激活产生的高层转喻思维有助于读者深入领悟作品上下文之间紧密的情节联系,并体会麦尔维尔的创作意图和构思精巧。《巴图比》前铺伏笔,后设呼应的安排使情节的发展有理有据,连贯自然,并且在伏应概念激活的时候,给读者恍然大悟、茅塞顿开之感。这部作品旨在说明人在物质与人性的枷锁中求生存的无能为力: 在利字当头的价值观大行其道之时,人性遭到压制,良知泯灭;身在其中的人被孤立、被异化,最终只有死亡这一条路可走[16]。

猜你喜欢

伏笔源域高层
高层动态
基于参数字典的多源域自适应学习算法
某超限高层结构设计
设置伏笔,增加细节描写
退路
从映射理论视角分析《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成长主题
高层楼宇灭火装备
遏制暴力伤医高层发力
微澜尽处是狂涛——《最后的常春藤叶》的伏笔手法漫谈
草蛇灰线,伏脉千里——谈《斑羚飞渡》中的伏笔照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