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游幕视域下黄仲则的诗歌书写

2019-03-21曹利华左洪涛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9年2期
关键词:洪亮乾隆诗人

曹利华,左洪涛

(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幕府一词最早见于《史记》:“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1]此处“莫”通“幕”。由此可见“幕府”在战国时期就有雏形,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幕府的政治功能。先秦、两汉社会动荡,游幕之风渐渐兴起。到魏晋南北朝时,社会动乱,地方割据,游幕之风更是盛行。从隋唐至元明,游幕之风进入低迷时期。到清代,幕府活动频繁,士人游幕更是达到空前的状态。据尚小明《清代士人游幕表》载,清朝大约有1 300多个文人有过游幕经历[2]40。纵观整个清代,游幕之风盛行主要有两个原因:家境与功名。乾隆年间的黄仲则,其诗歌便是清代游幕文化的一个缩影,他在游幕期间,不仅替幕主撰写诗文,还书写自己的人生感怀,其诗歌在清代影响广泛。

一、黄仲则家世生平与游幕生涯

黄景仁,字仲则,武进人。幼时而孤,家境贫苦。《清史列传·黄景仁传》谓仲则“四岁而孤,伯兄继卒。家甚贫,母屠督之读,所业倍常童”[3]。因家贫之故,以及长年困顿科举,黄仲则不得不入幕,一方面寻求仕进,另一方面为了解决生计问题。自乾隆三十四年,黄仲则便开始了多年的游幕生涯。

(一)家世生平与游幕动因

黄仲则幼时生活贫苦,他曾写诗道:“做客如在家,在家如做客。”对知识分子而言,想要脱离贫困,最好的方式就是考取功名。另外,黄仲则家学深厚,并深受影响,使他与科举有了更加密切的联系。钱林《文献征存录》谓仲则“祖大乐,岁贡生,高淳县训导。父之掞祷于学宫神祠生景仁,故小名高生。八岁为制举文,即工”[4]444。黄仲则天资聪颖,其祖辈皆入仕,这在某种程度上鞭策他要入仕,以光耀门楣。然而,黄仲则的命运却没有那么顺利。他屡次参加乡试,皆不第。仕途上的不顺,使他性情变得孤僻。再加上家境贫寒,迫于生计,黄仲则不得不进行游幕。他自己曾说,“景仁无兄弟,母老家贫,居无所赖,将游四方觅升斗为养尔”[5]607,“家益贫,出为负米游”[5]1。游幕不仅能解决生计问题,还有一定的经济来源。有游幕经历的汪辉祖就曾这样说过,“吾辈从事于幕者,类皆文章之儒……幕修所入,或数倍焉,或数十倍焉”[6]3。黄仲则游幕期间,经济上也受到幕主的帮助。综合各方面的因素,游幕不失为寒士的一种较好的选择。游幕,在一定程度上能保持寒士自身的人格独立与尊严,寒士与幕主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和则留,不和则去”。

(二)黄仲则游幕生涯概览

根据许隽超《黄仲则年谱考略》(以下简称《年谱》),黄仲则的游幕生活应始于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年谱》载:“春夏在徽州,秋经杭州归里,冬依湖南按察使王太岳。”[7]52黄仲则因邵先生的缘故,得到王太岳的器重,便留在幕中,并在此年结识太平知府沈业富和汪中。据汪喜孙《容甫先生年谱》,乾隆三十四年汪中《与秦丈西岩书》云“正月之望遂往太平”,又云“武进黄景仁,字仲则,昨以事客游于此”[8]807。据此可知汪中入沈业富幕在本年正月,其时黄仲则已在幕中。黄仲则在王太岳幕中,时间较短。《年谱》载:“乾隆三十五年,春在长沙,夏归里,秋应江南乡试,未售,旋里度日。”[7]71从乾隆三十四年冬到乾隆三十五年夏,仅仅几个月,黄仲则便离开了王太岳幕。回到家乡,因生活拮据,又开始游幕生活。“乾隆三十六年。春夏,在太平知府沈业富幕。秋应江南乡试,被黜。冬入安徽学政朱筠幕。”[7]92黄仲则在沈业富幕中也较短。后在朱筠幕中,过着较长的游幕生活。据尚小明《清代士人游幕表》载,黄仲则“1771年冬至1773年冬客朱筠安徽学政幕”[2]122。在此期间,黄仲则跟随朱筠按部各府州县乡试,朱筠很看重黄仲则,因此生活比较安定。从乾隆三十四年到乾隆三十八年,短短4年间,黄仲则就有了3次游幕生活。自乾隆三十八年冬,辞别朱筠幕之后,黄仲则暂时告别了游幕生活。到乾隆四十五年,黄仲则又开始了游幕生活。按《年谱》:“乾隆四十五年。在京师。秋应顺天乡试,落第,移家南旋,客山东学政程世淳幕,腊底返。”[7]290此时黄仲则已经32岁了,此后的3年时间里,他都过着游幕的生活。尚小明《清代士人游幕表》记载,黄仲则在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客陕西巡抚毕沅幕,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夏以谋选资再客秦,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夏初卒于山西运使沈业富署[2]122。在黄仲则短暂的生命历程中,游幕生涯占了很重要的一部分,故游幕对黄仲则的影响非常大。

二、游幕状态下的诗歌书写

黄仲则是清代著名的文学家,包世臣谓其诗“声称噪一时,乾隆六十年间论诗者推为第一”[9]342。在黄仲则困顿潦倒的生命历程中,诗人以孤寂凄苦的心灵书写人生感怀。黄仲则的大部分诗歌都是在游幕生涯中写的,其游幕时所创作的诗歌,大体分为三类:一是愤懑羁旅;二是山水纪游;三是酬答唱和。分析这三类诗歌,可以更清楚地了解游幕对黄仲则诗歌的影响。

(一)愤懑之情与羁旅之思

这类诗歌很多,特别是在游幕期间所作的诗歌,能体现黄仲则内心的苦闷。如:“方寸谁堪比,深宵我共孤。”(《两当轩集》卷一《月下杂感》其一)“一身堕地来,恨事常八九。”“五夜壮心悲伏枥,百年左计负躬耕。”(《两当轩集》卷十《将之京师杂别》六首之一)这些诗都是黄仲则在游幕期间所作,都是他为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而发出的感叹。诗人在科场不如意,就只能奔走四方,寄游幕府,抛撇亲人,孤身漂荡。再如《别老母》:“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5]68此诗最大的特点是用情极深,情辞凄恻,感动至深。诗人从高堂老母的角度来写自己被迫远离家乡的痛苦。

这种寄人篱下、仰人鼻息的游幕生活,对诗人的自尊心也是一种莫大的打击。他在《献县臣汪丞作中观技》中写道:“十年狭瑟侯门下,竟日驱车官道旁。”[5]287《杂感四首》其二又云:“长狭依人游未已,短衣射虎气难平。”[5]158这些诗句都充分地流露出黄仲则的抑郁不平之气。此外,黄仲则的孤愤之情还和时代有关。乾隆中后期,世道险谲,人性浇薄。黄仲则是在这样一个时代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寒士,不甘束缚的诗人,他用尖锐的笔墨,针砭时弊。这类诗歌主要以描写民生疾苦、官场险恶为主,如《朝来》:“我曹生世良幸耳,太平之日为饿民。”[5]538《何事不可为二章》其一:“甘心谓人父,生者良已矣。”[5]279再现了官场趋炎附势、钻营依攀的丑恶。就诗风而言,黄仲则在游幕时期所作的这类诗歌,总带着一种悲凉之气,是一代寒士的沥血心声。

黄仲则诗歌中的愤懑之情与他的个人身世也密切相关。他4岁丧父,自幼与母亲相依为命,在清贫的家境中苦读成长。他天资聪慧,据洪亮吉为黄仲则所作《行状》,仲则“年八九岁试使制举文,援笔立就”[10]212。乾隆二十九年,黄仲则应童子试,“出即冠其军”[10]212,后连续乡试,始终不第。迫于生计,他四处游幕,成为达官显贵的幕僚,寄居于他人屋檐下。在其短暂的一生中,穷、贫、病始终围绕着他。其中,穷是最主要的。科举不第,仕途难达。诗人自幼聪颖,有宏大抱负,希望自己能够积极用世,建功立业。然而在现实面前,这种理想抱负却无法实现,他接连遭遇挫败。因此,黄仲则的诗歌充满了哀怨孤愤的意味。吴蔚光说:“仲则秋生也,如霁晓孤吹,如霜叶闻钟。”[5]595洪亮吉《北江诗话》也说:“黄二尹诗,如咽露秋虫,舞风病鹤。”[10]2246他本人也在诗集《自序》中称“好作幽苦语”[5]1。

(二)山水纪游与雄肆之气

黄仲则在游幕期间作的山水纪游诗在《两当轩集》中占了很大比重。这类诗歌的书写,得益于其生活暂时稳定,在游访名山大川中,释放了心中的抑郁之情。黄仲则前两次游幕,时间比较短,在朱筠幕中的时间是最长的。在朱筠幕中,黄仲则遇到幼时知己洪亮吉,并在幕中与汪中深交,因二人身世、性格、才华相近,推为知音。同时又得到幕主的高度赏识,朱筠感叹黄仲则与洪亮吉的才华,致书钱大昕、程晋芳,称“甫到江南,即得黄、洪二生,其才如龙泉、太阿,皆万人敌”①。在这样相对自由与轻松的环境中,诗人的心情大好,偕友人游历名山大川,走访名胜古迹。此时创作的诗歌,颇有一番景象。其中,最令世人称赞的便是《笥河先生偕宴太白楼,醉中作歌》:“红霞一片海上来,照我楼上华筵开。倾觞绿酒忽复尽,楼中谪仙安在哉。谪仙之楼楼百尺,笥河先生文章伯,风流仿佛楼中人,千一百年来此客。……高会题诗最上头,姓名未死重山丘。请将诗卷掷江水,定不与江东向流。”[5]107

此诗一出,宾客皆拍手称颂。洪亮吉云:“为会于采石之太白楼,赋诗者十数人,君年最少,著白袷立日影中,顷刻数百言。遍视坐客,坐客咸辍笔时八府士子,以词赋就试当途,闻学使者高会,毕集楼下,至是咸从奚童乞白袷少年诗竞写,一日纸贵焉。”[10]213朱筠谓:“仲则天才也。”[5]610赵希璜亦谓:“句每自手抄传好句,曾闻拍案叹天才。”②

该诗神游八荒,真气淋漓,具有李白诗歌“佳处在不著纸”之妙,其中,“红霞一片海上来,照我楼上华筵开”,张维屏评云“超笔”[11]628。类似的诗歌还有《观潮行》《洞庭行》《黄山松歌》等。黄仲则跟随朱筠饱览山水名胜,既有知音相伴,又有山水怡情。在朱筠幕中时月算是他人生中最快乐的时光。故诗歌风格一改往常的幽怨之气,尽展飘逸之风。在朱筠幕中度过了比较舒心的时光,不久黄仲则便离开了。洪亮吉谓:“居半岁,与同事者议不合,径出使院,质衣买轻舟,访秀水郑编修虎文与徽州,追之已不及矣。”[10]213离开幕府后,诗风又充满幽咽之气。

(三)幕中师友唱和与身世之悲

诗人在游幕期间,除了书写山水名胜之外,还与友人、幕宾之间有唱和之作。这类诗歌看似是诗人互相应酬之作。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是诗人对人际关系的诗意书写,是一种交流性和交际性的诗歌。黄仲则虽然孤介绝俗,人以为怪,但也需要交际,尤其是与友人往来。黄仲则与友人的唱和之作,内容较为丰富,既有批评时下风气之作,也有互相娱乐之作。总的来说,是诗人与友人之间倾诉情感,互相依靠取暖的方式。在黄仲则的交际友人中,洪亮吉、汪中以及幕主朱筠与其关系较好,故他和他们的唱和之作较多。黄仲则与洪亮吉自幼相识,又都是常州人,互为知己,故酬唱之作颇多。如《太白楼和稚存》,此诗作于乾隆三十六年,朱筠携黄仲则、洪亮吉等人游采石矶,登太白楼。洪亮吉赋诗,黄仲则和诗。借咏太白楼,唱出了“才人自来多失职”的心声。张维屏在《听松庐文钞》中评论此诗如“哀丝豪竹”[11]625。

除了和洪亮吉的唱和之作,黄仲则还有很多游历之作。如《偕稚存登鸡鸣山》《偕稚存望洪泽湖有感》等,诗歌大多感慨身世遭遇,清人吴嵩梁《读黄仲则诗书后》叹曰:“序事矫变不可测,抒情宛转难为怀。”[12]在黄仲则短暂的一生中,游幕生活占了很重要的一部分。游幕虽给诗人提供了短暂的稳定生活,但这始终是一种寄人篱下、不得自由的生活。诗人通过与友人之间的唱和,将自身的心绪传达出来。

三、结语

在游幕之风盛行的清代,处于底层的黄仲则,短暂的一生几乎都在幕府中度过。因此,游幕对黄仲则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其在幕府时期的诗歌书写,都与游幕紧紧联系在一起。分析其游幕生活,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黄仲则诗歌的情感脉络,以及诗人的心路历程。更值得关注的是,黄仲则只是众多幕宾的一个缩影。通过诗人的内心独白,我们可以看到众多幕宾寄人篱下的苦楚。黄仲则从自身的感受出发,对自己游幕时期的精神世界做了一个展示。这种独特的内心感受更有一定的普遍性。黄仲则在游幕时期的诗歌书写所含有的情感特质,不仅对诗人自己有深刻的意义,也在某种程度上丰富了游幕文学。

注释:

①洪亮吉《伤知己赋》“复飞笺于虎观,喻得士于龙泉”句后自注。《洪亮吉集》,中华书局,2001年,第290页。

②(清)赵希璜《四百三十二峰草堂诗钞》卷二十一《校亡友仲则诗付梓不觉怆然》“每自手抄传好句,曾闻拍案叹天才”后自注:“昔在笥河师,座有少年以己诗方仲则者,笥河师大噱曰:‘仲则天才也。’”《清代诗文集汇编》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153页。

猜你喜欢

洪亮乾隆诗人
李洪亮作品
乾隆眼中的木鱼石
乾隆:瑰丽多姿
乾隆:来尬诗吗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表内除法的巧算
CAN 总线压裂车控制系统研制与应用
关于双重有效应力——回应洪亮博士
诗人与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