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刺董氏奇穴结合拔罐放血疗法治疗颈型颈椎病临床观察

2019-03-21陆兔林

亚太传统医药 2019年2期
关键词:颈型大白针法

毛 靖,陆兔林,2*

(1.南京中医药大学 医学与生命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2.江苏省中药炮制重点实验室,江苏 南京 210023)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颈椎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及其椎间关节退行性变所致周围组织结构(神经根、脊髓、交感神经、椎动脉等)受累而出现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1]。随着社会现代化、信息化以及人们工作方式的转变,颈椎病作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有研究发现,该病发病率亦呈职业化、年轻化趋势。颈椎病主要分为颈型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椎病、交感神经型颈椎病、食管压迫型颈椎病6种类型,其中颈型颈椎病是临床最常见的一种类型,以头、颈、肩、臂疼痛不适及颈部活动受限为基本特征,是其他各类型颈椎病的基础。病情易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学习、工作。目前西医多以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为主,虽有一定疗效,但其费用高、复发率高、副作用大。鉴于此,笔者自2016-2017年采用针刺董氏奇穴,并配合拔罐放血治疗该病120例,获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均为南京明基医院针灸推拿科门诊收治的患者,共计120例,其中男68例,女52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65岁;病程最短1周,最长15年。

1.2 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中关于颈型颈椎病的诊断依据;西医诊断标准参考《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3]《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4]中关于颈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①颈项强直、疼痛,甚至有整个肩背疼痛发僵,并伴有相应的压痛点,不能作点头、仰头及转头活动,呈斜颈姿势。需要转颈时,躯干必须同时转动,也可出现头晕症状;②影像学检查正常或仅显示颈椎生理曲度发生改变或椎间关节不稳与松动(轻度梯形改变),少有骨赘形成;③除外其他疾患:主要是除外颈部外伤、落枕、肩关节周围炎、风湿性肌纤维组织炎、神经衰弱及其他非因颈椎间盘退变所致的颈、肩部疼痛。

1.3 治疗方法

1.3.1 针具 选用华佗牌一次性无菌毫针,规格为Φ 0.30 mm×25 mm。华鸿牌一次性无菌三棱针放血针(型号26G)。

1.3.2 取穴 选用董氏奇穴之反后绝、灵骨、大白穴,定位参照《董氏奇穴实用手册》[5]:反后绝(灵骨穴下一寸,拇指本节之前凹陷中,赤白肉际摸之有凹处)、灵骨(在手背拇指与食指叉骨间,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接合处,距大白穴一寸二分处)、大白(在手背面,大指与食指叉骨间凹陷中,即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中间之凹处)。见图1。

图1 董氏奇穴之取穴

1.3.3 操作 患者取坐位或站位,以碘伏棉签将双侧反后绝、灵骨、大白的穴区皮肤进行常规消毒后,采用华佗牌1寸一次性针灸针毫针直刺至有酸麻胀痛感或触电感为度,留针40 min,同时嘱咐患者缓慢活动颈部,30 min后行针1次,行针过程中嘱咐患者配合活动颈椎以引气,针刺得气后边捻针边嘱咐患者活动颈部10 min,随即出针。患者取坐位或俯卧位,以75%酒精对大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穴区皮肤进行常规消毒后,左手拇、食指捏起穴区皮肤,右手持一次性三棱针快速刺入穴位 2~3 次,深度约为2~5 mm,刺完后立即用气罐吸附在穴位上,留罐15 min,使拔罐部位出血量约5~10 mL,起罐后使用无菌干棉球涂擦针孔,并按压片刻,再次用碘伏棉签消毒针孔即可。

1.3.4 疗程 针灸每日 1 次,每周3次,以10次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患者治疗效果。配合拔罐放血治疗,每隔2~3日进行1次,10次为1个疗程,观察患者治疗效果。

1.4 疗效标准

临床疗效标准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6]。见表1。

表1 颈型颈椎病疗效标准

注: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2 结果

经过1个疗程的治疗,120例颈型颈椎病患者治愈69例(57.50%),显效20例(16.67%),有效18例(15.00%),无效13例(10.83%),总有效率为89.17%。

3 病案举例

患者马某,女,34岁,2017年9月13日初诊。主诉:颈项部酸痛不适伴头晕1周,加重2天。查体示:颈椎活动受限,颈肩部肌肉僵硬,C3~4、C4~5棘突间及椎旁有压痛,叩顶试验(+)。寰枢椎张口位及颈椎侧位X 线片检查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颈椎退行性变。初步诊断:颈型颈椎病。治疗:针刺取董氏奇穴反后绝、灵骨、大白穴3穴,配以大椎穴拔罐放血。每日1次,以10次为1疗程,经过1个疗程治疗后,患者症状、体征全部消失。治疗结束后1个月随访,无任何不适,未再复发。

6 讨论

颈型颈椎病的病因还不十分明确,目前现代医学认为颈型颈椎病的发病机制多由于外伤、过度活动、不正确的颈部体位姿势(如长期低头)等多种因素引起颈部椎间盘发生退行性改变以及椎间关节退行性改变从而出现颈部疼痛不适等症状、体征[7]。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归属于“项痹”“痹证”“颈项强痛”等范畴。早在古代文献中就有相关论述,正如《景岳全书》中有云:“盖痹者闭也,以气血为邪所闭,不得通行而病也。”《证治准绳·杂病》谓:“颈痛头晕,非是风邪,即是气挫,亦有落枕而成痛者……由挫闪及久坐而致颈项不可转移者,皆由肾气不能生肝,肝虚无以养筋,故机关不利。”《医宗金鉴》载:“风气郁盛者,痛则项背强。湿气郁甚者,痛则肩背重。痰风凝郁者,痛则呕眩。”可见其病机多因正气不足,外感风寒湿等邪气侵袭机体经络,气血闭阻,日久成瘀,“不通则痛”;或脏腑经络失养,气血失和,“不荣则痛”。治疗以调和气血、舒筋活络、通痹止痛为基本原则。

针灸治疗可以增强颈部肌肉力量,纠正椎间关节紊乱,改善颈椎活动度,加强脊柱稳定性,维持颈部动态平衡,从而缓解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症状[8]。董氏奇穴作为流行于台湾地区的新的针灸派系,源自于董公景昌先生的家传祖学针法,其又被称为正经奇穴,有别于十四正经腧穴,具有“奇正相通”的特色以及极强的临床实效性[9]。本研究中选取董氏奇穴之反后绝、灵骨、大白三穴,并用其“倒马针法”(三针并列),符合董公提出的“善治病者”的原则。

反后绝穴位于灵骨下一寸,主治肩背痛,是董氏奇穴中治疗颈椎病的特效穴。有研究[10]发现针刺反后绝穴对于各类痛症有良效。灵骨、大白穴位于十四正经的手阳明大肠经上。阳明经多气多血,是联系体表上下和沟通脏腑内外的枢纽。两穴是董氏奇穴中最常用的要穴[11]。《灵枢·经脉》曰:“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灵枢·经筋》又曰:“手阳明之筋,起于大指次指之端,结于腕,上循臂,上结于肘外,上臑,结于髃;其支者,绕肩胛,挟脊;直者,从肩髃上颈;其支者,上颊,结于頄;直者,上出手太阳之前,上左角,络头,下右颔。其病当所过者,支痛及转筋,肩不举,颈不可左右视。”可见颈型颈椎病的发生与手阳明经脉、手阳明经筋关系密切。针刺上述穴位,也体现了“经脉所过,主治所在”的主治特点。以全息论而言,灵骨主下焦,大白主上焦,二者合用涵盖俞、原穴所经之处,调气补气温阳效佳。张立志等[12]认为病理状态下的合谷穴在掌骨桡侧移动的一个反应点即为灵骨穴,其与正经合谷穴的主治亦有相通之处。《董氏奇穴针灸学》记载,灵骨穴主治肺机能不够之坐骨神经痛、腰痛、脚痛、面神经麻痹、半身不遂、月经不调、经痛、背痛、肠痛、偏头痛等病症。大白穴主治小儿气喘、发高烧、肺机能不够引起之坐骨神经痛。将反后绝、灵骨、大白三穴三角针同用,构成董氏奇穴“倒马针法”,增强温阳行气、活血止痛之功,以达到较好的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针刺穴位同时令患者活动颈项部,即“动气针法”。采用的两种针法均是董氏独创的特色针法,配合使用加强针感,提高痛阈,改善局部微循环,疏导局部气血,以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13]。

刺络放血疗法属于董氏特有的针法,历史悠久,其理论源于《黄帝内经》。董氏提出络病理论,强调“久病必瘀”“痛症必瘀”“重病必瘀”。大椎穴作为手足三阳经与督脉的交会穴,位于颈项部,在督脉线上,与颈型颈椎病的发生具有重要的联系[14]。故遵循“凡治病必先去其血”“宛陈则除之”的原则,采用大椎穴刺络拔罐放血,以消炎镇痛、增强组织新陈代谢、松解肌肉粘连、缓解颈部肌肉强直及痉挛状态,达到“通则不痛”的治疗目的[15]。

综上所述,针刺董氏奇穴结合拔罐放血疗法治疗颈型颈椎病,具有取穴少、见效快、临床疗效显著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颈型大白针法
“四式一运”治疗颈型颈椎病30例
骨痛灵酊联合TDP治疗仪治疗颈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
大白
通督调神针法结合推拿治疗颈源性失眠的临床观察
虎头虎脑的“大白”
朝医太极针法操作规范
大白诞生记
复方南星止痛膏配合颈椎牵引治疗颈型颈椎病36例的临床探讨
巨刺灵骨、大白治疗颈型颈椎病急性期40例
阻力针法联合针刺后溪穴治疗颈肌筋膜炎10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