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药天仙子用法用量本草考证

2019-03-21杨志友王鹤羽刘秀峰

亚太传统医药 2019年2期
关键词:用药量本草古籍

张 强,杨志友,王鹤羽,刘秀峰

(辽宁中医药大学 药学院,辽宁 大连 116600)

天仙子为茄科植物莨菪(HyoscyamusnigerL.)的干燥成熟种子,夏、秋二季果皮变黄色时采摘果实,暴晒,打下种子,除去果皮、枝梗,晒干即得[1]。天仙子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下品[2],古称“莨菪子”,部分书籍也称为“莨荡子”“横唐”“行唐”“牙疼子”等[3]。天仙子一名始载于宋《本草图经》[4]:“莨菪子……一名天仙子。五月采子,阴干。”宋朝以前多以莨菪子为正名,后亦鲜有以天仙子为正名。其味苦、辛,性温,有大毒,归心、胃、肝经,具有解痉、止痛、平喘、安神的功效,临床用于胃脘挛痛、喘咳、癫狂的治疗。2015版《中国药典》[1]规定其用量为0.06~0.6g,各古籍所载用法用量有异,各朝各代也略有差异。本文对天仙子在各古籍中所载的用法用量进行初步考证。

1 中药天仙子用法的本草梳理

凡中药用法,无外乎内用外用之分,天仙子亦不例外。外用有外敷、烟熏等方法,如唐《备急千金要方》[5]载:“又方黑羊脂、莨菪子各等分,先烧铁锄斧銎令赤,纳其中,烟出,以布单覆头,令烟气入口熏之。”此方用法便为烟熏。再如唐《千金翼方》[6]载:“熏黄……莨菪子(熬)……等分,捣筛为散,以筒子吹药杏仁大下部中。所有患疳疮,悉敷之。”此方用法便为外敷。内用有酒服、水服、粥服、麦门冬饮服等,还有诸如吞唾咽之,加枣煮食枣,和面作焦饼服,不吃粥饮、乳头令吮等服用方法。除此之外,亦有文献载有口含治疗虫齿的方法。古代文献中天仙子用法的整理见表1。

表1 古代文献中天仙子的用法

2 中药天仙子用量的本草考证

2.1 本草文献中的度量衡问题

2.1.1 各朝代量衡 中国古代各朝度量衡差异略大。度单位在药材用量中少有出现,这里便不加赘述。量单位在用药时常出现,如唐《备急千金要方》[5]载:“治水气肿鼓胀,小便不利方:莨菪子一升……如梧子大,食后一食久,以麦门冬饮服四丸。”此处一升便为用药量。隋唐以前的一升合现代单位200~300 mL。隋统一南北朝,同时也统一了度量衡,隋朝的一升合现代单位约600 mL。大业年间改度量衡制,一升约合200 mL。唐、五代沿袭隋开皇年间衡制,宋的一升约合660 mL,元明清与现代单位便接近了,一升约1000 mL。宋之前量制多为十进制,即一斛等于十斗,一斗等于十升,一升等于十合。宋代开始出现其他量制进制,如斛、合等,进制也发生了改变,一石等于二斛,一斛等于五斗,一斗等于十升,一升等于十合。衡单位是多数经方常用的用药量单位,如明《奇效良方》[7]载:“茯苓、黄芩、芍药各二两。”此处便是以衡制的两为单位标注用药量。隋以前的一两合现代单位15 g左右,隋时期为40 g左右,大业年间为14 g左右,从唐代到清代基本没有变化,一两约合40 g。中国古代衡制斤与两之间均采用十六进制,即一斤等于十六两,宋朝以前多有钧、铢等单位,一石等于四钧,一钧等于三十斤,一斤等于十六两,一两等于二十四铢。宋朝开始多用钱、分等衡制单位,一石等于一百二十斤,一斤等于十六两,一两等于十钱,一钱等于十分。参考文献[11-12]整理各朝各代量衡制,见表2。

表2 各朝代量衡制

2.1.2 其他用药量单位 古代方中除用正规的量衡制表示药量外,还有其他许多较粗略的表示药量的单位名词。方寸匕为汉唐常用量药容器,其形状如刀匕,大小为古代一寸正方。一方寸匕约等于2.74 mL,盛金石药末约为2 g,草木药末为1 g左右。钱匕是古代量取药末的器具名,用汉代的五铢钱币量取药末至不散落为一钱匕;用五铢钱匕量取药末至半边者为半钱匕;药末盖满五铢钱边的“五”字至不落者为钱五匕。一钱匕约为0.4 g草木药末,钱五匕约为一钱匕的1/4,即0.1 g草木药末。刀圭形状像刀头的圭角,端尖锐,中低洼,约为一方寸匕的1/10,即0.1 g草木药末。一字:古代以铜钱抄取药末,钱面四字,将药末填去钱面一字之量为一字,约0.4 g。一指撮即一指之量,约0.5 g。除此之外,还有诸如梧桐子、鸡子、弹丸等单位,需视具体情况而定。参考文献[13-14],对其他粗略表示药量的单位进行整理,见表3。

2.2 本草文献中天仙子用量的梳理及考证

2015版《中国药典》[1]规定天仙子的用量为0.06~0.6 g,在古籍中由于天仙子为大毒之药,故方中所用甚少,外用之时用量多无定数,即适量,本文不过多讨论。

唐朝之前的方中所载天仙子较少,如东晋《肘后备急方》[8]记载:“莨菪子三升。酒五升,渍之出,曝干,渍尽酒止。捣服一钱匕,日三勿多,益狂。”唐以前单次内用剂量多在1 g以内。唐时期单次用量也多不超过1 g,如唐《备急千金要方》[5]载:“以水服莨菪子末两钱匕,神良。”两钱匕约为0.8 g。也有部分超过1 g的,如唐《外台秘要》[9]载:“又方取莨菪子三指撮,吞唾咽之,日五六度,光禄李丞自服之,极神效。”指撮为较粗略的计量单位,三指撮约1.5g。值得一提的是,《外台秘要》所载久咳嗽脓血方中,天仙子一次用量多达6 g,此为本文所查古籍中单次用量最大的,为特例。

宋元时期天仙子单次用量较少,多在0.5 g以下,如宋《小儿卫生总微论方》载:“石胆(一两)、乱发(烧灰半两)、莨菪子(半两生)、地龙(去土洗净焙一分),上为细末。入麝香半钱。同研匀细。每用一字。”一字约0.4 g,按照天仙子用量在方中药材总量中比例计算可知单次用量为0.097 g,可见用量较唐朝时期明显减小。

表3 古方用药量特殊计量单位对照

明清时期天仙子内服单次量与宋元时期无太大差异。明《仁术便览》[10]载:“又方治伤寒泄泻者好。天仙子治肠滑久泻不止。大人五分,小儿二分,和面作焦饼服,极收涩。”用量为大人1.865 g,小儿0.746 g,已为同时期较大用量。明《证治准绳》载:“胡黄连、芦荟、草黄连、肉豆蔻(炮)、桂心、人参、朱砂、使君子(去壳)、木香、钓藤、龙齿、白茯苓(以上各一钱)、麝香(一字研)、上件各生用,为细末,取猪胆二枚裂汁,和末令匀,却入袋内盛之,用线扎定,汤煮半日取出,切破袋子,加莨菪子(二钱)、黄丹(一钱)二味,另研如粉,入前药和匀,捣五百杵,丸如绿豆大。但是疳与痢,用粥饮下五七丸,子幼者三丸,不吃粥饮,乳头令吮。能治一十二种痢及无辜者,功效非常。”其用量较少,为0.016~0.037 g。对部分古籍关于天仙子用量的记载进行整理,见表4。

表4 部分古籍关于天仙子用量

续表4 部分古籍关于天仙子用量

3 结论

天仙子为大毒中药,在方中所用较少,唐朝以前相对更少,唐朝开始用量相对较多,作为外用药时多数无定量,用药方法有外敷、烟熏等。作为内用时,唐朝用量多在1 g以下,鲜有超过1 g,宋及以后的朝代用量多在0.5 g以下,用药方法多种多样,内服有酒服、水服、麦门冬饮服等,还有诸如吞唾咽之,加枣煮食枣,和面作焦饼服,不吃粥饮、乳头令吮等服用方法。综合来看,天仙子在古方中的用量从古至今呈递减趋势,且越来越接近2015版《中国药典》规定的用药量,即0.06~0.6 g。

猜你喜欢

用药量本草古籍
牵牛子的本草考证
中医古籍“疒”部俗字考辨举隅
关于版本学的问答——《古籍善本》修订重版说明
本草,源于延续生命的渴求
本草,一场不动声色的“双面修行”
本草中华
持续输注右美托咪啶对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静脉麻醉用药量的影响分析
防治生姜田病虫草害的农药及使用方法
防治生姜田病虫草害的农药及使用方法
半夏泻心汤临床案例用药量的聚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