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农村初中特殊家庭学生的自信乐观心理的培养

2019-03-20陆和宁

西部论丛 2019年10期
关键词:农村初中

陆和宁

摘 要:在我国教育的不断发展过程中,教育者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张促进所有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所以,许多“失去家庭型”、“失去身体型”、“失去家园型”的学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为了加强对这些特殊家庭学生的教育,本文主要分析了农村初中特殊家庭学生的家庭背景,探讨了针对农村初中特殊家庭学生的教育方法,以期帮助学生形成自信乐观的心理,使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农村初中 特殊家庭学生 自信乐观心理

自信是一个人成才与成功所必备的品格,所以应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目标。在目前创新、梦想、因材施教的教育形势下,教师以及其他教育工作者都应重视对学生自信乐观人格的培养。鼓励学生遇到困难时积极面对,勇于战胜困难。在众多学生个体中,有一部分学生属于“特殊家庭学生”,这些学生由于家庭环境的特殊往往更容易产生自卑、消极的心理,尤其在农村中学学生中表现的最为明显,所以针对农村中学特殊家庭学生自信乐观人格的培养策略展开了探讨。

一、农村中学特殊家庭学生的家庭背景分析

(一)家庭教育缺失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中有许多青年男女都前往城市务工和生活,他们往往将孩子留在农村接受教育,这就产生了留守儿童问题,近年来我国的留守儿童数量越来越多,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缺乏亲生父母给予的关怀和指导,导致出现了各种不良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所以农村留守儿童作为特殊家庭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除此之外,由于其他原因导致的家庭成员不足也会造成家庭教育的缺失,比如学生父母离异、单亲等。家庭教育的缺失会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健康影响较大。作为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更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1]。

(二)身体机能不健全

身体机能的不健全主要指一些学生在身体机能方面与正常的学生有所差别,比如残疾或智障。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如果失去了某些身体机能,这会对他的意志形成极大的挑战,相较于正常的学生,身体机能不健全的学生必须有更大的毅力、自信和乐观的人生态度才能健康的成长和正常的生活[2]。

(三)家园环境的变化

农村地区由于经济条件落后,许多人为了摆脱贫困,往往举家迁往城市,这就产生了“失去家园型”学生,这部分学生在一部分时间接受农村学校的教育,另一部分时间接受城市学校的教育,环境的变化往往会造成他们心态的改变,并且,与城市学生相比,他们往往家庭条件更贫困,加之成长环境的不同,家园环境的变化容易使学生产生自卑和内向的心理,在接受教育时需要教师给予的更多关注[3]。

二、农村中学特殊家庭学生自信乐观心理的培养策略探讨

(一)创新教育理念

特殊家庭的学生与普通学生相比存在一定的特殊性,所以需要教师用最新的教育理念和更科学的方法进行教育和引导。目前来说,针对特殊家庭学生,“淡化”教育是最新的理念之一,“淡化”不是指放松对学生的管理,而是淡化被标注为“特殊家庭”的学生,让他们感觉自己与普通学生一样,这样才能给予学生更加宽松、愉悦的成长环境,减轻特殊家庭学生的心理负担。

在“淡化”的基础之上,教师还应实现“精细化”的管理。在传统的特殊家庭学生教育和管理方法中,经济资助是最常用的方法,但是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重要年龄阶段,这种方法往往会导致学生产生自卑心理,不利于他们良好品格的形成。所以提出了基于“淡化”和“精细化”的教育教学方法。在教育活动中,教师首先为特殊家庭学生创造一个与普通学生无异的空间和环境,使这部分学生认为自己与其他学生没有什么不同,然后在学习、生活等许多方面给予特殊家庭学生更多的无形的关注和引导。比如教师与学生进行课外实践活动时,教师给予特殊家庭学生更多的关注,如果发现这部分学生遇到了什么问题,教师应采取适当的方法引导他们解决困难,实现“精准帮扶”,保护特殊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他们自信乐观人格的形成[4]。

最后,如果教师在许多事情上有针对性的帮助特殊家庭学生,则会导致学生在心理上暗示自己由于是特殊学生而受到特殊关注,其他普通学生也会产生这种想法,久而久之学生们会用特殊的眼光看待特殊家庭学生,反而会导致学生产生畏惧心理。基于此,提出“多一人教育”的方法,也就是将某一方面优秀的学生和特殊学生一起作为教师的帮扶对象,将教育保持在一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状态上,有利于特殊家庭学生乐观、自信心理的形成。

(二)用“爱”、“情”、“亲”来培养学生自信乐观的人生态度

农村中学特殊家庭的学生或是缺失足够的家庭教育,或是身体上某些功能不健全,这些都需要教师给予更多的爱来引导他们,弥补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亲情的缺失,消除他们的自卑、消极心理。比如对于身体机能有缺陷的学生,教师要在日常教育中向他们传递“身残志坚”、“上帝每关上一扇门,就会打开一扇窗”等观念,用更多的爱感化学生,寻找学生在其他方面的优势和闪光点。而对于家庭教育缺失的学生,教师则需要用“亲”和“情”来弥补学生这方面的不足。在学习生活中,教师通过给予更多的关怀,让学生产生歸属感。可以通过班级互助、社会实践等活动,培养特殊家庭学生的集体意识。而对于成长环境变化的学生来说,教师要给予其更多的包容,缩小领地差别。比如,教师引导学生开拓视野,无论身处与何处,都是一个“地球村”人,鼓励班级中的其他学生关怀和爱护特殊家庭学生,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5]。

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村特殊家庭学生往往需要更多的关怀、教育和指导,但是,过于明显的关怀又会导致学生产生畏惧心理,所以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掌握科学的方法,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策略,促进学生自信、乐观品格的形成。

参考文献

[1] 周晓兰.浅谈提升农村初中特殊家庭学生抗挫折能力[J].课外语文(下),2018(10):163.

[2] 甘李凤.浅谈农村初中单亲家庭学生的教育策略[J].数码设计(上),2018(6):236.

[3] 刘海洋.秦岭山区初中特殊家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6.

[4] 张双玲.农村初中外来民工学生的弱势心理及疏导策略[J].新课程·中学,2017(2):461-463.

[5] 王静.农村初中班级“留守学生心理问题”的教育管理对策研究——以和龙市农村中学为例[D].延边大学,2016.

猜你喜欢

农村初中
农村初中英语学困生的成因分析及应对策略
以人为本,因势利导
农村初中英语任务型教学初探
农村初中数学后进生策略
农村初中英语口语教学之我见
对九年级化学家庭小实验的实践与探索
浅谈农村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效率的提高
如何提高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