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肺复苏的发展历程及最新进展

2019-03-20蒙凤梅黎奕华

关键词:发展历程进展

蒙凤梅 黎奕华

【摘要】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心肺复苏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发挥,并且在临床中发挥着良好的应用效果,推动了医学的进步。所谓的复苏,通常指对各种危重患者的救治过程,心肺复苏主要针对心脏骤停的患者,在这种无呼吸的情况下,针对患者采用人工呼吸抢救,借助外力来取代身体自身的呼吸方式,进行心脏按压形成外循环,并希望通过此行动来激发心脏骤停患者心脏的主动搏动。

【关键词】心肺复苏技术;发展历程;进展

【中图分类号】R45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9.04..02

1 心肺复苏技术的发展历程

心肺复苏技术是上世纪中期以来发展起来的重要急救手段,由于操作简单,效果明显,救治了无数人的生命,因此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心肺复苏技术,是英文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的缩写,简称CPR。此项技术由捷克医生彼得·沙发和詹姆斯·埃兰共同研究发明,最初的心肺复苏数是通过口对口的人工呼吸法,将氧气有效的传递到患者身体,增加患者体内的氧气含量,达到患者生存需求,并通过胸外按压促使心脏恢复跳动,实现对患者的抢救。心肺复苏技术最初应用于美国军方抢救伤员,并且在1966年美国制定了第一份心脏复苏操作指南,这给心脏复苏的推广带来了条件,并且成功救治了很多丧失心脏跳动、停止呼吸的危重患者。

1.1 第一部国际心肺复苏指南标准的诞生

1992年,美国心脏协会发布了“生命链”(chain of survival)理论,2000年国际上出台了第一部心肺复苏指南标准,这是医学技术发展的结果,给心肺复苏带来了一股清流。指南标准中的理念和技术是最新的思想,最靠前的技术,是经过众多的临床试验做出的强有力的数据总结,然后制定的严密准确的标准,这套指南标准有足够多的案例数据进行支撑和参考,因此,其推出后受到了医学界的广泛关注。这部指南标准通过了医学界专家的严格审核和认证,是一部较为可靠的临床医学指导,在临床上具有良好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是一种良好的复苏治疗手段。在2000年心肺复苏指南中,第一次具体的讲解了现场急救的操作标准,这是十分有现实意义和操作意义的。医学行业专家通过ABCD评估和进一步ABCD评估(secondary ABCD survey),通过对这种多次评估的方法,及时准确的对患者的病情进行掌握,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达到救治的作用。首部心肺复苏指南标准是医学界的一个巨大的创新,具有极大的医学价值。

1.2 2005心肺复苏指南(以下简称新指南)

在2000年的心肺复苏指南出台后,在临床上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到2005年,在这期间的临床应用和实行上,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方面,需要从新更新和修订,从而为临床救治工作更好地进行,治疗依据更加具有指导性。在2005年美国心脏协会和国际急救联系委员会(ILCOR)组织的心肺复苏国际研讨会上,对2000年的心肺复苏指南标准进行了重新修订。医学专家成立了专门的专家组,对2000年的指南标准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分析,对各个标准进行了重新审核和更新,制定出了2005年版的心肺复苏指南。这版本的心肺复苏指南抓哟包含几个重要方面的更新:首先,供应高标准的心肺复苏。其次,心肺复苏的胸外心脏按压与吹气的比例调整为30:2;再次,进行人工呼气时胸部升起持续时间维持在1秒;第四,进行除颤操作时限定每次只做1次,心肺复苏两分钟后检查心跳脉搏。每次只做1次,除颤后应即施行CPR 2 min才检查心电(脉搏);第五,幼儿适用于半自动除颤机。第六,“生命链”延长。在2000年的心肺复苏指南标准中,生命链有原来的四个环节延伸到五个环节。具体分为:第一,迅速识别SCA,快速响应急救反应系统;第二,早期CPR,即提出了早期心脏按压的重要性;第三,全面的SCA复苏,以及后期的抢救工作。

在本次心肺复苏指南标准中,集中突出早期识别,全方位对患者进行医治的原则。同时,实施心肺复苏时,要操作连贯,进行流程操作,并做好过程控制,实现无干扰的高质量心肺复苏救治。另外,要加强医护人员素质培训,注重救治水平的提升。

1.3 2010心肺复苏急救指南

本次的指南是在对2005年的心肺复苏指南标准的进一步分析,研究和总结,并在多个领域里形成了统一的工认知,范围更加宽泛,此次修订形成了最新的指导标准。

1.4 2015年心肺复苏指南标准

历经五年的研究,2010年的心肺复苏指南标准于2015年再次进行了修订,此次修订具有更加普遍性,对操作程序进行了更加科学和完善的界定,操作流程公开透明,是世界上心肺复苏的权威性指导文件。

2 心肺复苏仪在院前急诊的应用

2.1 院前急救人工心肺复苏的弊端

在医院急诊科室,心脏骤停状况较为常见,这就需要医护人员及时的进行不间断的心脏复苏。心脏复苏操作是通过对患者进行胸外心脏按压,保持心脏的动力功能,保证血液的正常运送。在按压过程中,操作要连续,用力要稳定,但是实际的急救过程中,医护人员单纯通过人工按压来进行心肺复苏时,受体力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在按压一定时间后在按压频率和按压幅度上都会减弱,降低救治的效果。另外,在院外进行患者急救时,患者出现心脏骤停,在进行心肺复苏的时候还要抓紧时间尽快的送往医院,以便第一时间接受救治。人工的胸外心脏按压受时间影响,很难同时保持高效稳定的按压。而在患者救护过程中,医护人员受车辆行驶等原因,也妨碍了心肺复苏的操作,从而影响了对患者的抢救。

2.2 心肺复苏仪的优势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心肺复苏仪应用到了心脏复苏中,大大提高了救治的成功率。心肺复苏仪可以长时间的给予患者持续稳定的胸外心脏按压,可以恒定压频率和按压幅度,减少了人工操作的困扰,不受地点环境和体力的影响,在临床治疗中起到了很好的应用效果。心肺复苏仪又被称为心肺复苏机,心肺复苏器等,它的出现提高了对心脏骤停患者救治的成功率。通过实验表明,和传统的人工胸外按压相比,心肺复苏仪可以改善心脑血流动力学以及神经系统预后,尤其对于不可行电复律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在国际医学的研究中,也证实了其起到了良好作用。但是心肺复苏仪使用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如会产生患者因受外力造成的肋骨骨折现象,这是现阶段仍在继续研究的问题。

2.3 心肺复苏仪的发展过程

心肺复苏仪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重要的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点式按压阶段,这个阶段的心肺复苏仪是通过模拟人工操作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它可以连续的进行按压操作,这一创新解脱了人的双手,避免了由于心肺复苏操作者的体力或中断按压影响对患者的救治。第二个阶段是负荷分布式按压阶段,这一阶段突破了点式按压方式,而是通过对整个胸腔进行全覆盖,使得压力均匀负荷在胸腔上,这种心肺复苏仪的出现,大大提高了心肺复苏的成功率,降低了点式按压对人体的伤害程度。第三阶段是3D按压模式,也是现阶段临床上应用最广的心肺复苏仪。这种心肺复苏仪是通过对整个胸腔进行包裹式的三维按压方式,以重点点压为基础,同时挤压胸腔。这一阶段的心肺复苏仪经过临床动物实验表明,它能够获得更好的复苏后神经系统表现,同时肋骨骨折等并发症比例大幅降低,临床应用效果较为满意。

3 结 论

心肺复苏技术是医学界的一个创舉,实现了对心脏骤停和呼吸困难的有效救治。在经过多次的心肺复苏指南标准的不断更新修订的过程中,心肺复苏技术水平和应用范围也有了较大的提升。本文同时介绍了心肺复苏仪的应用,解决了人工胸外心脏按压的弊端,提高了救治的成功率。笔者希望通过对心肺复苏的应用和进展进行分析和介绍,使心肺复苏技术更好的为患者服务。

参考文献

[1] 周 文,罗 群.从2010美国心肺复苏指南若干更新看胸外按压的重要性[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3):819.

本文编辑:刘欣悦

猜你喜欢

发展历程进展
Micro-SPECT/CT应用进展
扁平苔藓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仿生学应用进展与展望
世界遗产文化景观现状及发展趋势
试论会计规范研究方法的剖析与回归
国内奢侈品电子商务发展历程研究
新媒体时代表情包发展的传播学解析
我国水土保持监测的发展历程与成就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综述
寄生胎的诊治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