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法治教育融入小学学科课程的思考

2019-03-20徐桂涔邬茜萍

西部论丛 2019年10期
关键词:法治教育策略

徐桂涔 邬茜萍

摘 要:在全民普法的大背景下,小学法治教育的实施现状却并不理想,存在形式化、重视度不够、课程渗透性差等问题。教育工作者可从宏观制度层面、学校师生层面以及家庭贯彻层面进行探究,思考法治教育如何融入小学学科课程。

关键词:法治教育 小学学科课程 策略

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中指出要把法治教育重视起来,从小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随后印发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深入贯彻上述要求,强调法治教育与多学科融合,要将其落实到各学科课程的教育目标之中。因此,法治教育融入小学学科课程是新课改的潮流,是应对法治社会的时代诉求,是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客观要求。深刻思索法治教育与小学学科课程的融会,极具实践价值。

一、法治教育融入小学学科课程的必要性

法治教育是指通过对公民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依法治国”方略的宣传和教育,培养和发展公民法治意识及其用法治意识指导自己行为的一种活动。[1]法治教育的实施,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更有助于实现中华民族“中国梦”。青少年要想成长为具有法治素养的优秀公民,从小学阶段就应该开始接受法治教育,尽早树立法治信念,培养法治思维。小学生法治教育,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是让学生对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基本法律常识有一个初步认识;二是在此基础上,通过学生的规则意识的培养,树立其法治意识。总体而言,小学法治教育注重法治的启蒙教育,加强小学法治教育,为学生成为知法、守法、用法的公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法治教育融入小学学科课程的现状

长期以来,各有关部门、学校已开展过多种形式的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但整体而言,我国小学法治教育的现状并不理想。

(一)实施途径流于形式

法治教育活动形式多样,但它们仅仅停留在形式上,未能真正深入人心。确实,有些小学已经有意识地将法治教育融入校本课程,通过法治宣传讲座、法治知识广播、参观法治教育基地等形式进行宣传教育,但是,这些隶属于校本课程的法治教育活动,可以说是“运动式”的,部分学生学习了法律条文,也听了相关案例,但没有真正培养起法治意识,在思想上的认识不够深刻,这样的法治教育是不到位的。

(二)课程目标重视不足

当今社会,学校依旧更多关注主学科的教学,对于法治教育,在课程上仅仅依托思品课、道德与法治这类专门性课程的授课内容。即便如此,相应的重视度也不够,如教育部近年来修订的《道德与法治》,虽然有改教材,加重法治占比,但依旧是更多地重视道德部分而非法治部分,且仍延用旧教材课程目标及大纲,相应的新课程目标及大纲仍未见眉目,这也就导致了教师授课无纲可依、学生学习目的性不明确等问题。

(三)课程渗透少之又少

上述专门性课程尚且如此,更遑论其他课程,法治教育渗透进其他课程的情况更是少之又少。长此以往,法治教育不能在学生内心深处生根发芽,不可避免地,很多在现实中可以规避的问题便不能规避。以小学体育课为例,在体育教学中,体能、技能得到了重视,但老师却不会有意识地渗透法治教育,究其根本,規则意识尚未得到充分培养,一些意外伤害事故也就接踵而来。如若体育课程教学中教师能够进行相应的法治知识教学,学生的法治意识培养了,自我保护意识增强了,类似问题的发生概率便会大大降低,甚至能有效规避。

总之,课堂教学是重中之重,课程融合是发展趋势。法治教育融入小学学科课程是学校达到法治教育目的的主要途径,其教育优势是其他途径难以比拟的。

三、法治教育融入小学学科课程的实施建议

法治教育融入小学学科课程是小学课程改革的潮流,是国家和社会的要求,是学生能够主动担负起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求。综合思考,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尝试将法治教育融入到小学学科课程中。

(一)宏观层面制度的完善

从完善宏观制度这一层面来说,这是学校法治教育大方向的指南。首先,教育部于2016年进行多项课程改革,其中有《道德与法治》课程取代《品德与生活》与《品德与社会》课程,并规定法治部分占比为三分之一以上。课程内容更改了,但目前指导中小学法治教育的仍是2007年印发的《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该纲要过于抽象,并未很好地匹配新教材。是以,国家需要加快拟定相应法治教育指导纲要以匹配《道德与法治》新教材。

(二)学校层面师生的共同努力

在法治教育融入小学学科课程的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是主体,二者相辅相成,合力促进法治教育的有机融入。

1.教师角度

在学科教学方面,教师有着明显的导向作用,因此,可以从教师层面入手,促进法治内容和精神的融入。

就备课而言,教师可以抓住已有教材中适合实施法治教育的内容进行准备,或者在不背离课程目标的基础之上,适当选择与法治教育相关的文本进行解读。如:在语文教学的近义词教学设计中,提到“赡养——抚养”这一对近义词时,教师可以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学生已掌握字词意思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在《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文件中有规定,父母有抚养子女的义务,子女有要求父母抚养的权利,同时子女有赡养父母的义务,父母也有要求子女赡养的权利,这样就巧妙融入了“权利与义务统一性”的相关知识[2]。教师因为备课的完备,提前查阅了相关知识,而后将法治教育渗透学科,学生便自然而然地获取了相应的法治知识。

就课堂教学而言,教师在完成既定知识的教授或在教授既定知识的过程中,可以穿插相应的法治知识。如:小学数学某道应用题这样写道,小明原本有10颗糖,又在小红不知情的情况下拿了小红若干糖果,现在小明共有16颗糖,试问小明拿了小红多少颗糖?为解决这样的数学题,教师可以轻易指导学生列出方程解得答案,但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将法治教育融入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告诉学生们,小明在别人不知情的情况下拿人家东西是侵犯他人财产所有权的行为,是不正确的。这样,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法治教育也与学科课程有机融合了。

2.学生角度

在课程学习方面,对于学生在各学科中接收的法治知识,学校教育应该通过相应的评价来检验。然而在各类调查中有一个普遍现象,除了教师的评价,学生之间亦存在自评和互评,学生们往往在自评时随大流,在互评时总受他人影响。这一现象反映了学生公平、公正意识的缺失,对此,教师不能听之任之,可以以此为例在校本课、法治专业课中指出来,开展相应的法治教育,将法治意识灌输给学生,将法治知识传递给学生,引导学生正确评价。

(三)家庭层面知行合一的贯彻

法治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成为对法律知识和法律观念有一定了解,有坚定法律信仰的社会主义法治公民。故而,当法治教育真正融入到小学学科课程中时,才能在学生的心里扎根;而只有当法治教育付诸于实践、见之于生活,才能在学生心里发芽,法治教育才算真正行之有效。仅仅靠课程知识是远远不够的,生活是学生的第二课堂,家长是学生的第二老师,当学校、家长形成合力,督促学生将习得的法治知识付之实践,法治教育融入小学学科课程的效果便能达到最大化,最终真正做到从生活中来,回归到生活中去。

参考文献

[1] 石雁.法治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渗透[J].思想教育研究,2013(21):86-89.

[2] 周琳.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融合的专题式教学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7,(07):193-194

基金项目:本文为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2018年省级重点项目(编号:201811463015Z)的阶段性成果。

指导教师:江苏理工学院教育学院郑晓梅教授。

猜你喜欢

法治教育策略
我的手机在哪?
浅谈法治教育在中职学校的开展形式与方法
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培养与提高大学生法治意识的调查研究
中学生法治教育策略研究
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 从源头上遏制校园暴力
法治思维视角下的艺术管理学科发展研究
浅谈《行政强制法》视野下的党校法治教育
高考数列复习策略之二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