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过山瑶之乡

2019-03-20

参花(上) 2019年3期
关键词:瑶山南岭乳源

在瑶山深处一阵歌声悠扬而出,空灵动人,响彻云天:“我脚下的大山,是我生命的土地;我身边的清泉,是我民族的延续……”

我分明听见了这样的歌词,唱出了世世代代瑶族人民流淌于血脉的深情。

他们一生与山相依,穿越重重叠叠的历史时光,一路跋山涉水,一路披荆斩棘。这一程又一程,凝聚着山的精魂,也凝聚了瑶族人民的意志。

这就是乳源过山瑶。以山为名,用坚毅前行的脚步诠释独有的信仰。他们坚守、传承,成了一个不惧艰难困苦、不断砥砺前行的族群。于是,我们循着南岭瑶山的记忆,去触摸过山瑶族那古老的文明。

在历史的某个时刻,瑶族先祖来到了乳源,在这极少人烟的丛林里结寨而居。恍如与世隔绝的民族区域,如南岭山脉那朦胧飘拂的云雾,世间万事都在一片云烟里升入虚空,笼罩着浓重的神秘色彩。

似乎一切都与那静穆而又充满生机的山有关,瑶族把生命依托于山,把族脉的延续与山相袭。并不需要太多的描述,瑤族与山的交流,就深藏在那一草一木之中。他们的生活哲学是独特的,如瑶歌里的一串串音符,自由活泼。

瑶族先辈在高山密林里所行走过的足迹,就是一部厚重的历史书,每一个原始的字符,都包含着一个故事,关于瑶族人民奋斗历程的故事。

瑶族先民一直受着历代统治者的压迫和征战之苦,也没有停止过顽强的反抗斗争,居无定所。为了生存和繁衍,“进山唯恐不深,入林唯恐不密”,只能倚靠山水,过着刀耕火种,频繁迁徙的深山生活,“耕作一山又移一山”,故称“过山瑶”。这种传统的耕种方式,正是印证了“南岭无山不有瑶”的史料记载的真实性。

就是这样,他们只有不断地迁徙游走,如水的潺流,如风的飘摇,才能寻找到属于自己的未来。也许生活并不丰裕,但大山的朴实就像母亲的怀抱,能让他们在踏山涉水的过程中有了安心和希望。

我们见过瑶山里瑶族同胞所居住的茅寮,只用树干做几根木柱,以小竹子或竹片织成围栏扎在木柱四周,上面覆盖茅草与竹片,便是安身之所。他们既没有耕牛,也不用犁耙,全家的财产只有火药枪、斧子、锄头、柴刀、碗、锅、云鼎等几件简单用具,便于随时迁徙。

仅从他们的居所、用具,便能看出他们从未停歇过奔波的脚步,遁山而居,以林为生,是他们的生存之道。只有瑶山,是他们唯一的皈依。

迁徙的路没有尽头,甚至,许多人走着走着,便走出了瑶山,走出了国门。他们的迁徙已开始与区域无关,与国界无关。为了寻找更好的生活之路,他们流浪的脚步走向了海外。

据赵家旺《乳源瑶族迁徙概说》中记载,瑶族先民从乳源外迁,先是迁往湘粤桂山区,再往广西腹地、云南、贵州迁移。然后一部分又从广西、云南边境迁往越南、泰国、老挝、柬埔寨、缅甸等东南亚国家。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东南亚国家外侵内乱,战火连年,大批难民涌往当时较为安定的泰国避难。一部分瑶族同胞被安置在泰国难民营,后来又被联合国难民安置中心安置到了美国、法国、加拿大等国家。他们在这些国家定居下来后,又作为担保人,将在东南亚国家的家族、亲友移民到了自己身边。于是,原先居住在乳源的瑶族先民经过世代游耕迁移,成为跨国少数民族之一。

所以,作为世界过山瑶同胞的祖居地,乳源被誉为“世界过山瑶之乡”并非妄称,当之无愧。

离开瑶山的瑶族同胞们,在陌生的国度,开始了新的生活。半世的漂泊终于有了落脚的地方,可是遗留在他们身后的脚印,盛满了忧伤。把梦铺开,那一片忘不掉的故土,挥不尽的乡愁,一直在他们的心上。异乡的路途,没有美丽的瑶舞,没有动人的瑶歌,没有深厚的瑶山,没有灵动的瑶水,处处是家,又皆不是家。

或许,只有往回寻找,才能安抚那些深入骨髓的思乡情绪吧。

于是,他们回来了。

一九八四年,美泰的瑶族同胞首访乳源,寻根问祖。

此后,又有许多瑶山的游子回到了这里,只为看一眼心心念念的故土。“世界过山瑶之乡”,已为世界所知。

猜你喜欢

瑶山南岭乳源
瑶山党支部
东方红
渔舟唱晚
侗族情
胡明华、张南岭数字插画作品
君临天下
南岭栲叶黄酮类成分的研究
瑶山的女儿
瑶山美
南岭山区“生态立县”的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