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风文明建设视角下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与解决对策

2019-03-19胡巧红郭桂全

决策探索 2019年4期
关键词:儿童农村文化

胡巧红 郭桂全

乡风文明建设就是农村民风民俗的文明化,代表着乡村文化,其要义是培养积极向上的乡村精神,其目的是促进个体,即“人”的全面发展,为建设美丽乡村提供有力支撑。美丽乡村经过近几年的建设,农民收入得到增加,生活变得富裕起来,但其心理建设还比较薄弱。乡村文化在城市文化的“入侵”下,原本纯朴、静谧的乡村变得喧嚣和混乱。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乡村中的特殊群体和主要新生力量,由于其心智发展不够成熟,又缺乏父母的监管,他们的成长之路会出现一些问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和成因

(一)家庭结构的变化导致留守儿童亲情的淡化

父母是家庭结构的核心,而当父母缺位时,留守儿童的亲情就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只能由其监护人完成,而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一般是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在农村,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只是管好留守儿童的温饱问题,对于留守儿童的心理需要根本不了解、不关注。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情感交流,慢慢地父母在留守儿童心中的位置变得淡化,对父母的亲情也变得越来越淡。在父母务工回来后,不认识父母、不理父母,愿意继续跟着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生活的留守儿童居多,甚至在他们成年后,与父母之间也存在隔阂,不知道如何表达亲情。

(二)人口空心化导致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弱化

由于城镇化的发展,大部分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选择进城务工,搬离农村,定居城市;大部分从农村上学走出去的学生,不管在城市有没有好的工作,基本都不再愿意回到乡村,原来几百户的乡村现在只剩下几十户,甚至出现空心村现象。面对乡村的人口空心化,乡村教育开始施行联合办学,原来村村都有的村小变成了几个村共享一个村小,这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几个村庄共享一个村小,增加了农村留守儿童的接送成本,不能保证农村留守儿童在上学路上的安全问题;有些留守儿童接送不方便,小小年纪就被送到寄宿制学校,弱化了留守儿童与亲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互动。

(三)教育的城市化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对乡村的排斥

乡村教育借鉴城市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的方法,然而,在乡村教育借鉴城市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却出现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有些乡村教育过于死板和功利化,机械地向儿童灌输学科知识;鼓励儿童逃离乡村,去城市过“幸福”生活;乡村基本没有民风民俗活动课程,取而代之的是美术、音乐和体育,乡村的教育基本都是城市教育的复制,没有体现乡村教育的特色。在这样的乡村教育状况下,不仅把丰富多样的乡村文化变得单一无趣,学生更是表现出了对乡村的嫌弃和排斥,不利于乡村儿童对乡村文化的认同。

(四)乡村文化的异质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品质的形成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多元文化涌入乡村,原本纯朴、积极向上的乡村文化变得五花八门。儿童由于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时期,很容易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一些低俗的文化乘虚而入,引诱儿童形成自私、冷淡、嫉妒等不良心理品质,甚至产生犯罪行为。城市文化的强势涌入打破了留守儿童平静的心理,他们都向往父母打工的大城市,厌恶自己生活的乡村,不利于儿童产生感恩的心理品质。乡村文化的没落,导致留守儿童精神生活的空虚化,严重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心理品质的形成。

二、乡风文明建设下留守儿童的教育策略

社会环境对人的心理发展具有很大的作用。要想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就要改变留守儿童所处的社会环境,营造良好的乡村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留守儿童。

(一)改善乡村人口结构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根本上还是人的问题,由于农村的人口空心化,从而导致了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对于乡村人口结构问题,政府应发挥调控和服务功能,鼓励、动员各个乡村根据自己村的特点,发展特色经济,鼓励“一村一特色”。如有些村适合种植苹果、葡萄、杏等,政府就可以鼓励这些村落打造“水果小镇”,给予政策支持和技术服务,并对其销售给予宣传和支持。政府还可以鼓励乡村开展“一村一游点”,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

(二)发挥地方高校师范教育功能

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就要给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接受教育的环境。对于一些比较偏远的村落,由于条件不好,很难招到老师,师资力量严重短缺。虽然国家在部属师范院校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服从定向分配,但因偏远村落的师范院校的条件与预期差距比较大,一些师范生不一定能适应这样巨大的心理落差,在有选择的情况下就不会去偏远的村落教学。而地方高校的学生主要来自农村,村里有自己的家人和熟悉的环境,从地方高校毕业到乡村教学,心理落差不会很大,能反哺乡里,安心地教学。所以国家应鼓励地方高校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并给予政策和经费支持。

(三)重构乡村教育目标

由于受城市化的影响,乡村教育与乡村文化之间隔着一道“围墙”,使留守儿童对乡村生活和乡村文化产生了隔阂,从而导致留守儿童对乡村生活和乡村文化产生疏远和排斥心理,不利于留守儿童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乡村教育虽然借鉴了城市教育,却没有根据乡村的实际情况,只是对城市教育进行了简单复制,导致很多乡村教育的教育目标发生错误——鼓励农村留守儿童离开农村和农业,奔向城市,逃离乡村。乡村教育在课程设置中应融入乡村文化,比如说乡村歌谣、乡村方言、乡村戏曲等等,增加农村留守儿童对乡风的认同感。同时,也应该把民风民俗的精华在城市教育中推行开来,引导儿童加强对民俗文化的认识,使其把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发扬下去。

(四)开展乡村社区教育

很多地方在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时,都会让学校承担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重任,这低估了留守儿童问题。实际上留守儿童问题不单是教育问题,更多的是家庭问题和社会问题。乡村社区作为留守儿童生活的地方,对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有很大的作用。乡村社区要引进具有心理学背景的大学生作为社区成员,让其通过社区教育的形式给予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关怀,还可以通过对其监护人的社区教育,使其掌握家庭教育的知识和方法。同时引进民间艺人作为社區成员,给留守儿童讲解民俗民风,教留守儿童做糖人、剪纸等,引导留守儿童增强对民风民俗的认同感,鼓励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本文系邢台市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社会心理服务建设视域下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xtskfz2018032)、邢台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乡风文明建设视域下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xtsk10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邢台学院)

猜你喜欢

儿童农村文化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谁远谁近?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赞农村“五老”
文化之间的摇摆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