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论的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研究

2019-03-19刘家宝

决策探索 2019年4期
关键词:城乡机制融合

刘家宝

长期以来,我国城市与乡村的关系经历了城乡分离、工农并举、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再到当前的城乡融合发展阶段。为进一步解决城乡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和缓解城乡发展的矛盾,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和城乡融合发展的战略方针。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目标与背景下,如何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迫切期望已成为当前城乡融合发展的重中之重。本文借助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论,对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的动力机制和发展路径予以探究,旨在为促进中国城乡的融合发展提供参考。

一、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论概述

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论认为,城市与乡村的对立是属于历史范畴的,这种城乡关系势必会随着一国或地区生产力的发展而步入城乡融合的状态。马克思认为,无论城市还是乡村,均是生产力发展至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而城乡分离的最根本的动因则是社会分工。此外,马克思还从所有制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城乡差别与利益对立的原因,即私有制。在私有制社会背景下,城乡社会成员因自身经济利益差异从而成为彼此对立的阶级,通常,这种对立表现为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中剥削与被剥削阶级的对立,从而导致城市与乡村的发展失衡,同时,也扩大了城乡差距。由此可见,虽然马克思认为城乡分离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但其也对因城乡分离而导致的城乡对立、城乡间差距的持续拉大和城乡间的不平衡发展作出了批判。根据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消除城乡对立和城乡差别的核心办法是生产力高速发展,进而带动农业技术的发展,在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同时,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的融合发展。

二、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的动力机制

(一)城市化拉动机制

城市化对城乡融合发展的拉动机制主要表现在加速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的转移上。在科学、适度的城市化进程当中,非农生产会形成对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吸引,在缓解农村地区土地压力的同时,也能够适当扩大农业规模并提高农业的机械化水平,以此来缩小工农差距和城乡差距。此外,城市化在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的同时,还会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业活动中解放出来并使之进入城市转入至二三产业,在掌握新的技术理念、服务理念和技能的同时,将原有耕地的承包权或经营权予以移交,有利于实现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在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同时,有计划、有步骤地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二)生产率促进机制

马克思十分看重生产率缓解城乡对立、促进城乡关系协调发展的作用,他认为,农村地区人口分散與城市工业地区的人口集中这一情况只适用于工农业发展有所欠缺的阶段,而此种情况将随着工农业的不断发展得以改观。对于我国而言,城市中因存在大量劳动力而产生了较为高效的横纵向分工,依托于大量资本展开技术研究应用与科学的管理工作,可以促使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同时也使得城市可以大量、高效地生产产品与提供服务,进而使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得以满足,以此来促进城市经济的持续发展。同时,在城市发展的拉动和农村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大背景下,我国农村投资的资本也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这就使得城市中的资本进一步流入农村,在农村获得社会化、持续性投资的同时,有效促进了农村地区的人口就业与经济发展,这对于实现城市和乡村的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市场与政府推进机制

在市场推进机制方面,现阶段,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持续推进,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涌入城市,这使得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得以持续改善,并进一步增加了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进而带动了农产品产量的增加,使得农村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政府推进机制方面,政府的经济发展观念与战略对于城乡融合发展程度具有直接的决定作用。包括我国政府在内的世界各国政府制定的经济发展战略大都具有相应的政治性,进而直接决定和影响了城市与乡村经济发展的有关政策和机制,这使得城乡经济的融合、互动发展受到一定的影响。此外,政府不仅是相关政策制度的制定者,而且是政策制度的重要执行主体,因此,政府对于城市和乡村的政策偏向直接影响着城乡是否能够融合发展以及融合发展的程度。

三、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的实现路径

(一)促进经济融合

经济融合是城市与乡村融合发展的核心,具体来说,就是城市与乡村明确分工,相互促进,在打破原有二元结构的基础上,实现各有侧重、双向融合发展的过程。需要说明的是,城乡间的融合并非二者简单的空间融合,而是一个有机集散、彼此高度合作的空间网络体系。一方面,通过借助市场机制,促进城乡间的资源、资金以及知识技术等实现科学有序的流动与组合,另一方面,在遵循城乡发展互补原则的基础上,对流动于城乡间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以实现城乡经济的融合发展。

(二)加快社会文化融合

加快社会文化融合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是推动社会文化精神的融合,即在特定区域中,居民间并非均具有亲属关联或就业上的关联,但一定存在社会文化上的关联,长期处于统一文化中,有利于形成共同的社会理想、文化精神以及价值判断。由此,城乡精神融合无疑能够帮助城乡居民养成对社会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二是公共文化服务的融合。对于我国而言,公共文化服务的融合更多地体现在城带乡的这一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上,通过提供符合城乡居民需求的公共文化服务,使城乡居民能够方便、平等地享受各项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增进城乡居民对各自文化的认同感,促进城乡文化平等交流,进而实现城乡间社会和文化的融合。

(三)推动制度融合

城乡制度融合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是大的制度环境上的融合,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制度的协调与融合,具体来说就是,城乡关系的发展应顺应社会发展的整体潮流,从各自经济、政治、文化制度中找出有助于自身发展的各类制度因素,并在学习、交流和发展过程中逐渐融合。二是城市与乡村管理制度的融合。城市与乡村的管理工作需要根据自身发展的特点来展开,但在城乡管理的实际工作中,由于目前乃至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均可能会存在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向城市,同时,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下,未来农村人口的自主创业情况将会越来越多,将“农民”打造成具有吸引力职业的这一目标也必然会逐步实现,这就要求农村地区也必须适当借鉴和引入城市的管理制度来提高各方面的管理水平,提高城乡融合效率。

四、结语

本文在对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论进行阐述和分析的基础上,对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的动力机制与实现路径展开深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的动力机制主要包括城市化拉动机制、生产率促进机制和市场与政府推进机制。未来,我国应进一步推动城乡间的经济、社会文化和制度的融合,为实现全面的城乡融合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作者单位:长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猜你喜欢

城乡机制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城乡涌动创业潮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